胡鵬飛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胃腸病區 江蘇 宿遷 223800)
腹腔臟器經腹股溝區缺損部位凸向體表稱為腹股溝疝,發生包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在術后極易復發[1]。對腹股溝疝采取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具有較多并發癥。在1993年TAPP手術應用而來,技術逐漸成熟。本文以60例腹股溝疝患者為對象比較2種方法治療情況,并對其有效性、安全性進行分析。
2018年3月—2020年3月,抽取我院60例腹股溝疝患者,根據手術方法不同進行分組,各30例?;颊呔鶠槟行浴嶒灲M: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9.56±2.46)歲;參照組: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9.67±2.52)歲;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內容(倫理審批號【2009】007號)。
參照組采取開放式網塞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實施硬膜外麻醉,體位為仰臥位,自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 cm部位至恥骨結節部位作為切口,切口長5 cm,對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予以切開,使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 cm部位至恥骨結節完全暴露,對其進行保護,有效分離輸精管和精索血管,將疝囊予以高位游離。對于小疝囊患者,其內翻疝囊送至腹腔中;針對大疝囊患者,切開疝囊,在遠處曠置,縫扎近端,將其內翻置入腹腔中。使網塞椎體尖端向下,以疝環口置入,對疝環口、縫合固定網塞口邊緣周圍腹橫筋膜,使精索游離,平鋪補片,在精索下方防止,使其補片邊緣和同側恥骨結節、聯合肌腱間斷縫合固定、腹股溝韌帶固定,使皮下脂肪組織、腹外斜肌腱膜關閉,縫合皮膚切口。
實驗組采取TAPP治療。對患者行全麻,讓其平躺在手術臺上,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在臍部上緣行一切口,將Trocar及腔鏡置入,使用腔鏡對臍下2 cm與兩側腹直肌外側緣交匯部位進行觀察,切口長0.5 cm,分別置入5 mm Trocar。如對側隱匿性疝發生,在腹直肌外側緣平臍水平進行戳孔。利用電凝鉤切開疝環口上緣1~2 cm部位腹膜,緊貼腹膜游離腹膜外間隙,主要范圍為:內側與恥骨聯合、外側值髂前上棘,上面直至將腹膜切開2 cm,下面至恥骨梳韌帶下3 cm,使生殖血管和輸精管游離6~8 cm,使疝囊充分游離,送至腹腔中,如出現粘連重分離,其難度較大,與疝環相距2 cm的橫斷疝囊,對遠端疝囊實施止血后曠置。剪切成15 cm×10 cm大小的補片,使光源退出,經觀察孔觀察補片在腹腔中狀態,重新進鏡,在游離腹膜外間隙內將補片鋪平,補片下緣在恥骨梳韌帶2 cm左右,使用腔鏡型康派特醫用膠將補片與腹直肌、肌腱黏合、恥骨梳韌帶固定。使用3/0可吸收線對腹膜進行縫合關閉。將戳卡退出,縫合觀察孔,使用剩余的醫用膠黏合操作孔。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治療效果判定相關內容:臨床癥狀明顯消失,無相關并發癥,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消失,出現并發癥,如腹股溝區皮下少量積液、陰囊內少量積液、神經性疼痛等,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嚴重者加重,判定為無效。
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顯效率為90.00%,參照組治療顯效率為83.33%,兩組顯效率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相比于實驗組,參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疼痛評分較高,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s)
/mL 住院時間/d術后疼痛評分/分實驗組 30 0.86±0.21 5.05±0.54 2.56±0.23 1.62±0.58參照組 30 1.80±0.28 11.45±1.12 4.23±0.87 4.36±1.03 t 5.7902 24.6232 10.1645 12.695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d術中出血量
現今腹腔鏡手術應用率較高,在腹部外科治療中應用較廣。手術修補方式主要包含腹腔鏡下無張力修補術、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中實施TAPP治療,此種手術方法主要具有無張力、后入路特點。此種手術方式需要實施全麻和使用腹腔鏡器械[2-3]。
運用開放式網塞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時,因解剖結構變異、粘連等特異性因素,術后極易出現術區頑固性疼痛、血腫等[4]。TAPP手術需使用醫用膠黏合固定補片,提升固定補片技術,可減少神經損傷,減少術后疼痛情況[5]。TAPP方法具有手術視野大、操作空間大、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短、并發癥較少、操作簡單的優點。
開放式網塞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的實施,因解剖關系十分復雜,不夠清晰,增加手術難度。現今腹腔鏡技術逐漸發展,應用較廣。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可充分了解解剖生理結構,對腹股溝管予以直接觀察,不需要將腹股溝管進行解剖,并通過微創鉆孔實施手術,使患者痛苦減輕[6]。利用TAPP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將大小適宜的補片放在腹膜前間隙,保證全面覆蓋恥骨肌孔,對缺損部位進行修補,同時將薄弱區域進行覆蓋,可有效預防新發的腹股溝疝[7]。臨床實踐證實,TAPP手術可更好的發現并處理對側隱匿疝,避免出現遺漏情況,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對術前彩超未能確診的隱匿性疝卻無法處理。
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顯效率為90.00%(27/30)參照組治療顯效率為83.33%(25/30),參照組顯效率稍低于實驗組,但無顯著差異(P>0.05)。參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疼痛評分較高,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利用TAPP方法治療腹股溝疝疾病,效果與開放式網塞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無顯著差異,但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小,縮短恢復時間,減輕疼痛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