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婷,史亞祥(通訊作者)
(1鎮江市丹徒區谷陽中心衛生院 江蘇 鎮江 212026)
(2鎮江市中醫院 江蘇 鎮江 212026)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不同的致病因素產生的慢性病變或者萎縮性病變[1]。西醫對慢性胃炎的診治主要是殺菌和找到源頭,然后對癥治療。其中殺菌指的是清除幽門螺桿菌,常見的治療方案有抗生素、果膠鉍、抑酸劑,有二聯、三聯、四聯等治療方案。從中醫角度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機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寒邪客胃:寒屬陰邪,使氣血運不暢。胃的上部連口與外界相通,當氣候寒冷,寒邪可直接由口吸入,或服藥苦寒太過,飲食過于寒涼,使寒凝氣滯,胃氣不通,不通則痛。二是,飲食傷胃,胃的功能為消化食物,故胃痛的發生與飲食關系密切。若暴飲暴食,可致飲食停滯於胃,使胃消化功能失常,食物阻於胃中,氣血阻滯不通;或五味(酸苦甘辛辣)過度,辛辣無度,過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多,均可使胃部濕熱過盛,使胃氣阻滯。三是,情志因素。肝主要負責調節情緒,而肝胃本身是相克的關系,當人的情緒不好,壓力大或緊張時可以出現肝郁犯胃(木克土)的情況。具體一點,當相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洩,肝郁氣滯,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發為胃痛。四是,可能導致慢性胃炎的原因是脾胃虛弱。脾與胃相表里,在中間位置,共同處理、消化及運送食物。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胃的消化功能,有賴脾的運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若先天脾胃虛弱,或過度疲勞,或飲食過多,或者服寒涼食物藥物,久病脾胃受損,均可引起脾胃虛弱,中焦虛寒,使胃失溫養,發生胃痛。若是熱病陰虛,或胃熱火郁,灼傷胃陰,胃失濡養,也可引起胃痛[3]。雖然古代中醫文獻沒有明確討論診斷推理的理論,但現代文獻報道說,傳統醫生在決策時只應用辨證推理。因此,中醫的診斷是通過“辨證施治”策略來建立的。即用生理理論解釋從患者那里收集的臨床信息,以識別正在發生的疾病[4-5]。近年來,我們逐漸增加中醫對慢性胃炎的辨證識證,治療方法獨特,取得良好的效果,故現將辨證思路予以介紹。
辨證是治療慢性胃炎的前提。此點在《傷寒論》中予以描述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6]。我們可將慢性胃炎的辨證分為辨疼痛、辨飲食、辨大便等三個方面來加以敘述。
在臨床上胃炎的首發癥狀就是上腹部疼痛不適,故大多數患者來都是以此來院就診,其中該疼痛以脹痛、燒灼痛、刺痛最為常見。上腹壁疼痛,多以兩側胸部疼痛為主,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停止,疼痛也不是固定的,它通常是由于情感刺激所引起的。打嗝、噯氣多由肝胃不和、脾虛氣滯引起。胃內灼痛,急痛,喜飲寒而熱邪,多由肝胃郁滯引起。
脾胃的功能也可以從口反應出來,當口中感覺異常,通常是脾胃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當早晨起來的時候,自覺口中苦澀,多是肝胃郁熱等導致;口中感覺油膩不適,不想進食,并且常有舌苔加厚,多是脾濕中阻引起。
慢性胃炎通常與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關系。不想吃、食之無味、無食欲感。多見于脾胃氣虛和脾胃濕氣證。面色蒼白、舌虛脈虛,多為脾胃氣虛;頭體重,舌苔厚膩,脈滑,多濕邪脾困;感覺餓,但不想吃或吃少量的食物就不餓,主要是由于胃陰不足引起;吃了會引起疼痛,不吃則無痛,大多是由脾胃虛寒引起。
在患者就診期間,患者經常被問及他們的糞便情況。中焦脾臟的運輸不正常,當它不下降時,容易出現糞便異常,包括松散、黏稠和便秘。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甚至呈水樣,瘦而松,多見于脾氣虛、脾氣陽虛、肝脾不和;大便黏稠,呈淡黃色腹瀉,肛周燒灼,呈黏稠狀,多見于脾濕和脾胃濕熱證;便秘受阻,難以排出,排便次數減少,即便秘,多見于陰虛腸燥、胃腸虛熱、脾氣虛、脾氣陽虛。
慢性胃炎在臨床上屬于脾虛的范疇。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的發病是由于陽氣不足引起的。患者會出現胃、腹部飽腹、隱痛、發熱、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患者容易嘔吐,容易疲勞。蒼白的舌頭,白色的牙印和白色的皮毛。較常見的胃炎類型為萎縮性胃炎和糜爛性胃炎,因此常采用香砂六君子湯和黃芪建中湯進行治療干預,干預效果顯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畏寒占較大比例。通過這種治療,患者的脾胃功能將得到恢復,免疫功能將得到增強,疼痛將明顯減輕,疾病將不會進一步惡化。
對于脾胃濕熱的慢性胃炎患者,脾胃引起胃灼燒、痛寒、口臭、潰瘍、舌紅、尿黃等,需要用中和方調節脾胃。如:黃連、黃芩、白蔻仁、生薏苡等,在使用藥物時,可根據患者病情適當調整。復方黃連能有效抵抗乙酰膽堿,緩解胃痙攣。胃痛患者可加一些延胡索和姜黃治療;排便不舒服的患者可在處方中適當添加一些大黃、柑橘類的金柑。因為大黃具有減少胃酸的分泌、同時也可以降低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慢性胃炎的發生發展和患者的情緒波動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患者長期的情緒不穩,易發怒、沖動,就會導致肝氣郁結。這樣就使胃部脹痛不適,并且有可能伴有頻繁的噯氣、反酸、惡心等臨床癥狀。如果患者這時再出現便秘、口干、口苦等表現,這就很可能是慢性淺表性胃炎。這就需要柴胡和逍遙散顆粒予以散氣止痛等對癥治療。對于一些陰傷的患者,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一些麥冬、芍藥等藥物進行服用;因為疏肝和胃法能夠有效地促進患者腸胃蠕動,可以保證患者正常的胃腸蠕動。
慢性胃炎與其他長期慢性疾病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患者患了慢性胃炎后不加以干預、治療等輔助手段,就會使身體血氣不同,寒氣侵體,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胃部,進而引發慢性胃炎。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上腹部按壓疼痛,有的嚴重患者甚至還會出現嘔血或者便血等癥狀。在例行體檢做胃鏡的患者中,有的患者會出現胃部黏膜水腫和充血等情況。此時運用化瘀散結法可以很好地改善胃部毛細血管的功能、促進血液的流通、防止胃部纖維化,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王某某,男性,42歲。2020年4月8日因“胃脘部脹滿3月余”就診,初診時攜帶2020年1月6日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慢性胃炎,HP(+),患者曾服用“雷貝拉唑腸溶膠囊”“阿莫西林”“莫沙比利片”等藥,效果不佳。
診見胃脘部脹滿,有灼熱感,伴噯氣、泛酸、打嗝,睡眠尚可,飲食尚可,大便正常,小便略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沉數。中醫診斷為“胃痞病”,證型寒熱嘈雜,治以健脾理氣、散結消痞,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
法半夏9 g、炒黃芩10 g、蒲公英12 g、黨參20 g、炒白術10 g、茯苓9 g、陳皮6 g、砂仁3 g、白花蛇舌草15 g、厚樸6 g、炙甘草6 g,共7劑,1劑/d,水煎服,400 mL分早晚2次空腹服。
囑患者放松心情,飲食規律三餐,不要暴飲暴食,嚴禁吃生冷食物,飯后適當行走,禁飯后坐臥。
4月15日二診,患者仍感胃脘脹滿,伴噯氣,舌脈如前,原方加生白芍12 g、大腹皮15 g、煅瓦楞子15 g,再服用7劑。
4月22日三診,患者胃脘脹滿減輕,噯氣減少,舌質紅,苔黃,脈沉數,原方再服用7劑。患者服藥加減共治療2月余,胃脘脹滿消失,噯氣消除,復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HP(-)。
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胃病的意識逐漸增強,胃鏡的檢查也成為常規的體檢項目。這就會使越來越多的無癥狀的胃病被發現,這對患者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對醫生要實行辨證醫治來說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運用辨證思維來挖掘患者的癥,將患者隱匿的癥狀都挖出來,進而予以對癥治療。同時脾胃病自古以來有“三分靠治,七分靠養”的說法,臨床用藥時應明確病因病機,辨別寒熱虛實,依證化裁,鼓勵患者配合治療。我們主張,一人一處方,不可多人用一張處方。而應因時、因地制宜。其中,兒童較嬌嫩,藥量要輕,藥量要小。在治療本病時,應牢牢把握痛、飽、味、食、便、情之分。通過觀察、聽診、問診,四診四治,收集有效的臨床癥狀,采用補氣、活血、補陰、滋補、舒緩藥物適當結合,結合病證,可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另外,不管在治療的過程中是選擇中藥還是中成藥,都必須以辯證為基礎,或者根據病情的需要來選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