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婷婷
(灌云縣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 江蘇 連云港 222200)
鼻竇炎,鼻竇黏膜炎癥性疾病,癥狀有鼻塞、頭痛、流涕等,病情進展中,鼻竇炎者有耳鳴、記憶力下降等癥狀,生活受影響。臨床經手術、藥物治療,可抑制鼻竇炎進展,然藥物療效有限,內窺鏡技術被重視后,鼻內鏡手術被推廣,可將鼻竇炎者鼻內病灶組織清除[1]。鼻內鏡術后,需對鼻竇炎者行鼻腔沖洗,有學者提出,經生理鹽水沖洗,有鼻內分泌物沖洗不徹底的情況,使鼻竇炎者仍存在鼻腔炎癥反應,較多的并發癥使鼻竇炎者接受度降低。后來鼻腔沖洗液得到使用,能使鼻腔清潔度提高,除抑制鼻竇炎反復發作,可預防鼻腔感染、水腫等癥狀,且鼻腔沖洗液中的地塞米松、硫酸慶大霉素等,能抑制過敏反應及炎癥反應,使鼻竇炎者恢復速度加快,對改善鼻竇炎者預后有積極作用[2]。故,研究將院內68例簽署同意書的鼻竇炎者作為觀察對象,旨在評估鼻內鏡術+鼻腔沖洗的可行性。
本院內鼻竇炎者中有68例同意研究實施并參與研究,治療在2017年11月—2020年11月完成。參考組:34例,鼻竇炎病程3~16個月,病程平均值(9.81±1.70)個月;鼻竇炎者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1.75±3.04)歲;20例女,14例男;行鼻內鏡術+生理鹽水沖洗。治療組:34例,鼻竇炎病程2~17個月,病程平均值(10.13±1.65)個月;鼻竇炎者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2.82±3.40)歲;21例女,13例男;行鼻內鏡術+鼻腔沖洗液沖洗。兩組間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入組標準:確診為鼻竇炎;精神正常,不存在鼻內鏡手術禁忌證;對研究實施知曉;不存在其他鼻腔疾病;委員會批準研究。
排除標準:對鼻腔沖洗有禁忌,或對鼻腔沖洗液過敏;凝血異常者;哺乳妊娠者。
治療組:鼻內鏡術+鼻腔沖洗液沖洗,納入者鼻腔清潔后,將鼻毛剔除,經丁卡因麻醉后,行篩竇、蝶竇開放,擴大額竇口、蝶竇口,在內鏡輔助下,將鼻竇內不可逆病變組織行切除處理,若有下鼻甲肥厚增生,則經低溫射頻消融術,行增生組織消融處理,鼻內鏡術后,在鼻腔內填塞膨脹海綿,2 d后將海綿取出,經鼻腔沖洗液(氯化鈉溶液、地塞米松、硫酸慶大霉素)對鼻竇炎者行鼻腔沖洗,劑量是500 mL,保持2次/d的沖洗頻率,沖洗時,要求鼻竇炎者低頭,經沖洗器插入后,對鼻腔反復沖洗,后行口部清潔即可。
參考組:鼻內鏡術(和治療組相同)+生理鹽水沖洗,鼻內鏡術后,對鼻竇炎者行鼻腔生理鹽水沖洗即可,同樣保持一天兩次的頻率。
觀察鼻竇炎者的癥狀評分,有鼻塞、頭痛、流涕、嗅覺障礙等,各項0~4分。
觀察鼻竇炎者炎性因子,有IL-6(白介素-6)、IFN-γ(干擾素-γ)、IL-4(白介素-4)等。
觀察鼻竇炎者治療有效性,(1)治愈:鼻竇炎者鼻塞、嗅覺障礙等癥狀消失,經鼻竇CT未觀察到異常。(2)好轉:鼻竇炎者仍有輕微鼻塞、嗅覺障礙等癥狀,經鼻竇CT仍能觀察到鼻竇炎者有鼻黏膜增厚的情況。(3)無效:鼻竇炎者鼻塞、嗅覺障礙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即鼻竇炎者治療有效率。
鼻塞、頭痛、流涕、嗅覺障礙癥狀評分在治療組比參考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鼻竇炎者癥狀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鼻竇炎者癥狀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鼻塞 頭痛 流涕 嗅覺障礙治療組 34 1.03±0.24 0.82±0.17 1.14±0.25 0.67±0.16參考組 34 1.69±0.31 1.43±0.33 1.82±0.41 1.37±0.39 t 9.8163 9.5817 8.2569 9.682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治療前,兩組鼻竇炎患者的IL-6、TNF-γ、IL-4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IL-6、TNF-γ、IL-4低于參考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鼻竇炎者炎癥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鼻竇炎者炎癥指標比較(± s)
IL-6/(mg·L-1)組別 例數IFN-γ/(μ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4 0.55±0.11 0.41±0.04 22.64±2.0913.67±1.04參考組 34 0.53±0.10 0.47±0.06 22.37±2.1116.82±2.13 t 0.7845 4.8516 0.5301 7.7489 P 0.4356 0.0000 0.5978 0.0000組別 例數IL-4/(pg·L-1)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4 65.37±3.92 31.49±2.80參考組 34 65.18±3.04 38.64±3.12 t 0.2233 9.9450 P 0.8240 0.0000
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7.06%,參考組為79.41%,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參考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鼻竇炎者治療有效性比較(例)
鼻竇炎易復發,經藥物對癥治療后,鼻竇炎者仍存在鼻塞、流涕癥狀,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情況,除嗅覺功能障礙外,有多種并發癥,會威脅鼻竇炎者生命。鼻內鏡術,近年被鼻竇炎者廣泛使用,在鼻內鏡較高的清晰度下,可維持鼻腔術野的清晰,其高照明度的特點,便于增強鼻內鏡手術精細化操作,徹底清除鼻竇炎者病灶組織。鼻內鏡術,經鼻腔行手術治療,對鼻竇炎者損傷小,能預防鼻腔黏膜二次損傷,能防止鼻竇炎反復發作。經鼻內鏡術實施后,可對鼻竇炎者竇口行開放處理,改善鼻竇引流。但鼻腔傷口恢復中,會聚集炎性因子和血小板,鼻腔分泌物、傷口血痂等會壓迫鼻內鏡傷口,在各因素下,炎癥因子被激活,使鼻竇炎者有鼻黏膜水腫、出血情況。對此,鼻腔沖洗有獨特的價值,能清除鼻腔分泌物、血痂,可解除鼻竇炎者局部壓迫[3]。經單純生理鹽水沖洗,很難將鼻竇炎者鼻腔內分泌物徹底清除,且生理鹽水對炎癥因子無抑制作用,使鼻竇炎者仍有炎癥反應,術后恢復時間長。鼻腔沖洗液,以地塞米松、硫酸慶大霉素為主要成分,有生物相容性高的特點,經沖洗后,能提高鼻竇炎者鼻腔黏膜纖毛功能,緩解鼻腔內水腫,且能減輕炎癥反應,治療有效率高。此外,經鼻腔沖洗液沖洗后,能抑制鼻竇炎者局部新血管形成,徹底清除分泌物后,會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使炎癥因子活性保持在較低水平,對鼻竇炎者鼻黏膜增厚及腫脹情況有較強的緩解效果[4]。
本結果中,鼻竇炎治療后,IL-6、TNF-γ、IL-4在治療組是(0.41±0.04)mg/L、(13.67±1.04)μg/L、(31.49±2.80)pg/L,均比參考組低(P<0.05)。魏林等[5]對78例鼻竇炎者進行治療,治療后,IL-6、TNF-γ、IL-4在觀察組是(0.42±0.10)mg/L、(14.03±2.51)μg/L、(35.62±5.31)pg/L,均比對照組低(P<0.05)。表明鼻內鏡術+鼻腔沖洗液沖洗治療有較強的可行性,能對鼻竇炎者鼻腔炎癥反應進行抑制,在鼻腔周圍形成抗菌環境,組胺釋放得到控制,能對局部免疫反應進行增強,使并發癥減少,在鼻竇炎治療中表現出極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鼻竇炎者治療措施多樣,經鼻內鏡術+鼻腔沖洗液,可減少鼻竇炎者治療并發癥,使其炎癥因子、癥狀評分降低,值得鼻竇炎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