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峰
(湖北省黃石市十五冶醫院有限公司 湖北 黃石 435000)
急性心肌梗死為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急性心臟疾病,發病原因為冠狀動脈閉塞引發的心肌細胞血流灌注中斷,使部分心肌細胞缺血、缺氧而壞死,表現出持續性心前區壓榨性疼痛感受,若此種缺血現象持續存在,可影響患者心功能恢復能力,死亡風險高,因此早期積極治療尤為關鍵。該病早期常規治療方式為阿司匹林、氫氯吡格雷等,通過抑制血小板凝集而改善冠脈血流量,但藥物作用時間短,且無法徹底恢復患者心肌血流灌注能力,患者心功能恢復較慢,影響患者整體生理機能恢復,因此治療效果有限。靜脈溶栓治療,指利用溶栓制劑加速血栓溶解、恢復血管血液通路功能的治療辦法,以快速改善患者缺血相關癥狀[1]。為此,本次研究選取86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究靜脈溶栓治療對其影響。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37~74歲,平均(56.53±5.33)歲;發病至治療時間2~24 h,平均(11.20±4.51)h;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40~76歲,平均(57.01±6.12)歲;發病至治療時間2~24 h,平均(11.34±3.20)h。兩組間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均符合《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2]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均經臨床影像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等;(3)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2)凝血功能障礙者;(3)合并精神性疾病等無法配合完成檢查、治療者;(4)靜脈溶栓禁忌者。
對照組(常規治療):患者入院受接受阿司匹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051)治療,初始計量為300 mg/d,連續治療2 d后逐漸減少計量至100 mg/d后維持,1次/d;硫酸氫氯吡格雷(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116)75 mg/d,1次/d。持續治療20 d。
觀察組(常規治療+靜脈溶栓治療):常規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實施靜脈溶栓治療:150萬U尿激酶(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492)+1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滴注時間為30 min;滴注完成后,后每30 min給藥4400單位,持續用藥2 h。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以超聲心動圖進行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心臟指數(cardiac index, CI)水平檢測;(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以酶聯免疫法進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水平檢驗;(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F、CO、CI水平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數 LVEF/% CO/min CI[L/(m2·min)]治療前 觀察組 43 52.03±3.76 3.40±1.56 2.39±0.48對照組 43 52.31±3.44 3.52±1.39 2.43±0.71 t 0.360 0.377 0.306 P 0.720 0.707 0.760治療后 觀察組 43 58.19±3.60 5.38±0.88 3.47±0.78對照組 43 56.56±3.77 4.99±0.75 3.01±0.79 t 2.050 2.212 2.717 P 0.043 0.030 0.008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IL-6、TNF-α水平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炎癥因子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炎癥因子比較(± s)
TNF-α/(pg·mL-1)治療前 觀察組 43 18.60±4.87 12.41±2.78 24.11±4.25對照組 43 18.52±5.63 12.30±2.36 23.15±3.69 t 0.070 0.198 1.118 P 0.944 0.844 0.267治療后 觀察組 43 6.95±1.86 5.23±1.33 9.97±3.01對照組 43 8.51±2.30 6.01±1.74 12.41±3.65 t 3.458 2.335 3.382 P 0.001 0.022 0.001時間 組別 例數 CRP/(mg·L-1)IL-6/(ng·mL-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原因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出現冠脈內徑狹窄、堵塞,影響心肌供血及心臟功能。血管疏通治療為該病主要治療方式,且在發病早期即開始接受治療,可縮短患者心肌細胞缺血時間,改善預后。
阿司匹林為臨床常用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療藥物,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可阻斷冠脈血栓持續性淤積過程,緩解疾病進展。硫酸氫氯吡格雷同樣為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多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改善臨床癥狀。
靜脈溶栓治療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常見治療方法,通過靜脈滴注溶解血栓藥物,以促進血栓溶解,使栓塞血管再通,恢復血管正常血流狀態,恢復局部供血,以快速改善因局部缺血引發的相關臨床癥狀,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所用溶栓藥物為尿激酶,為一種酶蛋白,可直接作用在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將纖溶酶催化裂解為纖溶酶,以講解纖維蛋白凝塊,講解血液循環中相關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繼而達到對血栓預防及治療作用[3]。
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均較對照組高,炎癥因子水平均較對照組低(P<0.05)。考慮原因為,與單純使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療藥物相比,聯合靜脈溶栓治療,可早發病后早期實現冠脈血管疏通之效,使患者在發病后短時間內即可恢復心肌細胞供血能力,減少心肌細胞缺氧、缺血而凋亡狀態,快速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使其恢復工作狀態,達到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之效;而隨患者心肌細胞缺氧改善,因細胞凋亡而產生的局部炎癥反應水平相應改善,并隨心臟正常工作而提升炎癥反應清除能力,達到降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之效。鐘慧和鄭文琦[4]在對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對照研究中發現,常規治療聯合靜脈溶栓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改善患者血液狀態,與本次研究觀點一致。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考慮原因為,實施靜脈溶栓治療可快速改善患者心肌功能,避免出現大面積心肌細胞壞死而引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癥狀,因此可降低心臟并發癥發生率;但應用靜脈溶栓治療后,患者存在出血性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在治療中需加強患者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情況觀察,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處理,以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穩定[5]。
綜上,在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規治療中,應用靜脈溶栓治療,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同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