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璀煉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醫學美容科 江蘇 南通 226001)
面部是人體特殊部位,對于面部受損患者而言,不僅對治愈度有一定要求,同時對美容效果也有很高的要求,為了防止由于面部處理不佳而給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雙重傷害,面部美容縫合術應運而生。縫合術是采用一些縫合材料,對已經斷裂或是切開的組織進行對合靠攏,促使兩部分組織的貫穿結扎,起到連續性閉合傷口組織的作用;美容則是進一步淡化這種縫合術留在肌膚表面傷痕與縫合印記的途徑,基于最大程度上淡化疤痕的同時,保障患者面部功能的正常恢復[1]。
激光序列治療指的是先行595 nm脈沖染料激光治療,在瘢痕至成熟期后,再使用CO2點陣激光治療,使得原本雜亂排列的膠原轉變為有序排列。據報道[2],序列激光治療效果較單一激光治療更佳。另外對于術后激光治療開展的時機,有報道提出[3],在傷口愈合之后的2~3個月進行干預為最佳時機,這時瘢痕組織的局部張力已有一定恢復,采取激光治療手段并不會對傷口的正常愈合造成影響;另也有報道提出,基于對瘢痕的及早預防,應在外傷術后早期行激光介入治療[4]。本文基于早期激光序列治療的視角,探討對面部美容縫合術后患者療效的影響。
選擇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面部美容縫合術的面部外傷患者92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術后均行激光瘢痕序列治療,(2)知情且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面部軟組織缺損者;(2)局部有感染者;(3)瘢痕體質者;(4)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等癥者。按照其術后激光治療開始時間分成兩組:早期組患者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18~47歲,平均(33.1±2.6)歲;常規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16~45歲,平均(31.7±2.5)歲。組間資料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
早期組患者術后2周~1個月開始激光介入治療,常規組術后2~3個月開始激光介入治療,激光序列治療方法:使用V beamⅡ595 nm脈沖染料激光進行患者術后的首次治療,光斑7 mm,能量密度值7.0~7.5 J/cm2,脈寬值設定0.45 ms,動態冷卻系統20/30 ms,治療1遍,光斑不重疊,以出現輕度紫癜反應作為治療終點反應;治療1~2次,間隔時間為1個月;再使用超脈沖CO2點陣激光治療,設置Deep FX模式,能量20.0~30.0 mJ,密度為5%,頻率為150 Hz,治療1遍,光斑不重疊,以局部略微出現紅腫、并伴有少量點狀滲出作為治療終點反應;每隔12周進行1次治療,共治療2次。患者每次治療后使用冰袋持續冷敷60 min,3 d內局部避水,涂抹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1次/d,持續1~2周。創面愈合后常規涂抹防曬霜、硅膠制劑等。
在相同光照等條件下,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照片,并由兩名非治療醫師進行評價,使用VSS瘢痕評分量表對患者照片做評估,量表內容有:(1)色澤,評分0~3分;(2)血管分布,評分0~3分;(3)厚度,評分0~4分;(4)柔軟度,評分0~5分;其中0分代表的是瘢痕已經接近于恢復正常,5分代表的是瘢痕嚴重,評分總計0~15分。
另外評價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水泡、色素沉著等。
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 25.0中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關于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P<0.05則以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VSS瘢痕評分尚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VSS瘢痕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降低(P<0.05);且早期組患者在治療4、8周后的VSS瘢痕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VSS瘢痕評分(± s,分)

表1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VSS瘢痕評分(±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分組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8周后早期組 10.13±1.12 3.83±0.29* 2.31±0.25*常規組 9.82±0.74 5.61±0.47* 4.12±0.33*t 1.573 21.747 29.556 P>0.05 <0.05 <0.05
兩組之間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常規組4.26%vs早期組6.67%,無顯著差異(P>0.05)。針對輕度紫癜反應,未采取特殊處理,1~3周消退;小水泡冷敷后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1周后水泡吸收,未留下局部瘢痕;色素沉著者予以嚴格防曬,并每日外用左旋C精華液,6個月內均消退,見表2。

表2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n(%)]
針對接受面部美容縫合術治療的面部外傷患者而言,對其術后瘢痕的干預應貫穿于傷口愈合始終。
595.nm脈沖染料激光治療具有窄脈寬、中低等能量密度的治療優勢,能夠選擇性的破壞或是封閉肉芽組織中的血管,使得局部血液供應有所減少,進一步促進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活化與釋放,作用于轉化生長因子β1的下調,起到對膠原過度沉積的抑制作用,既有利于抑制瘢痕的增生,又有利于促使原本雜亂排列的膠原轉變為有序排列。
CO2點陣激光治療手段是基于局灶性光熱作用原理,以特定激光來產生顯微治療孔,并且會避免對微孔四周皮膚的傷害,有利于正常組織橋梁結構的保留,由此給組織新生奠定良好前提基礎,通過對皮膚修復程序的刺激、使其重啟,促進全層皮膚的重塑和再生修復。另外,又有利于抑制膠原的合成、成纖維細胞的凋亡,綜合達到瘢痕消除的效果[5]。
本文研究中,我們對面部美容縫合術后患者均采用以上2種方法組成的激光序列治療方案,并根據治療時機的不同進行分組和差異觀察,發現在術后2周~1個月開始治療的早期組患者在治療4周后、8周后的VSS瘢痕評分更低于常規組。對此進行分析來看,通常在術后1個月內,縫合之后的瘢痕厚度值較小,一般在3 mm之內,該階段的肉芽內新生毛細血管數量密度比較低、管徑比較細,595 nm脈沖染料激光治療的穿透深度可以達到1~2 mm,有效促進瘢痕顏色變淺、質地變軟,進入成熟期;而當術后2~3個月,瘢痕便已經進入增生階段,此時瘢痕厚度與硬度皆會顯著增加,相較而言此時采用595 nm脈沖染料激光治療,因無法有效穿透變厚的增生性瘢痕,所以治療效果要差[6]。對治療過程中發生水泡、色素沉著[7]等不良反應的患者,本次研究發現予以對應治療后患者便可緩解,不良反應癥狀并不嚴重。
綜合上文來看,對面部美容縫合術后患者早期(術后2周~1個月)進行激光序列治療有利于取得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