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香,張翠英,李 瑩
(濱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山東 濱州 256610)
急性心肌梗死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具有病情緊急,發病至死亡時間短的特點,沒有及時有效措施治療,患者生命健康將受威脅。近幾年心肌梗死發病群體帶有年輕化的特點,由此開展急診科室搶救護理干預的優化至關重要,急診護理干預作為急診科室應用到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護理方案,在改善患者的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1]。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優質急診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展開分析,現總結為下。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實施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分為常規組(n=46)和觀察組(n=46),常規組中男性和女性各26例、20例,年齡45~79歲,平均(62±3.66)歲,病程為1~7 h,病程平均(4±2.55)h;觀察組中男性和女性各28例、18例,年齡46~80歲,平均(63±3.54),病程為1~6 h,病程平均(3.5±2.35)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和心電圖檢查確診,患者有持續時間短于24 h的胸痛癥狀,排除標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嚴重精神疾病;竇性心動過緩患者。
常規組實施常規性護理干預方法,患者入院后盡快建立靜脈通道,及時抽血化驗。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開展臥床休息,并實施持續性的心電圖監護、吸氧、生命體征變化監測等,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實施仔細的觀察,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觀察組實施優質急診護理干預方法:(1)組織經驗豐富的巡查護士、責任護士、護士長成立小組,并對各成員的職責和工作內容進行明確。在實施護理前,為盡可能的減少護理差錯,組織小組成員圍繞急診護理流程及環節進行培訓,確保各成員熟練掌握護理環節和步驟,圍繞急救措施、路徑流程及護理責任心和路徑流程展開。小組成員參照最新的參考文獻資料,結合臨床專家的意見,制定針對性的急診護理干預方法。
(2)院前急救,急診科在接到急救電話后,應在5 min內及出發至患者病發現場,途中醫護人員提前準備好相關急救物資及藥物,主動與家屬溝通聯系,安撫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指導患者家屬進行初步急救措施的指導,確保醫護人員在到達現場后能夠有序的開展初步急救措施。到達現場后應給予低流量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積極應用急救藥物治療。實施轉運過程中,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對各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的監測,并初步評估心肌疼痛及病痛嚴重程度,便于患者入院后實施針對性的治療。
(3)實施分診,患者入院后,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為患者優先安排各種檢驗。檢查及治療,同時為患者辦理入院手續,并指導患者提交治療費用。在開展對患者初步評估的基礎上實施心肌酶譜的檢查及心電圖檢查,盡快確診患者病情并組織分診,分診環節實施的時間應控制在5 min以內。
(4)搶救護理,分診后,針對患者的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急救藥物治療,開通相關血管幫助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恢復,為轉院后患者的后續手術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同時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及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做好相關詳細的記錄,如果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患者如果有嚴重的胸痛、心律失常等癥狀,適當的進行止痛藥物干預治療,避免患者因疼痛難忍發生應激反應,加強吸氧和止痛護理,向患者介紹吸氧的重要性,分析血氣指標決定是否給予吸氧治療,患者若是經過搶救后,血氣指標仍未恢復正常提升患者的病情嚴重,如果存在胸悶或者胸痛癥狀時,會導致心肌缺氧的程度加重。保持每隔2 h一次的心電變化監測,對于使用溶栓藥物的患者,提高對患者的病情變化的監測,熟練的識別各種心率失常的心電圖現象,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異常情況并給予及時有效的搶救。
(5)心理干預,在搶救期間,患者家屬表現出焦慮、絕望等負面情緒。入院后,護士應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干預工作,多關照、多干預,與患者溝通交流,疏導其負面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信心。
比較兩組的搶救過程使用時間、護理滿意度和神經缺損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其中護理滿意度使用百分制圍繞護理態度、內容、實施環節等方面展開評價,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水平越高,神經缺損評分(NIHSS評分),總分為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受損程度越重,5分以下為輕度、5~15分為中度,15分以上為重度。
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搶救過程使用時間、護理滿意度和神經缺損評分用(± 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觀察組搶救過程中,急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及住院時間用時均低于觀察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搶救過程使用時間(± s)

表1 兩組搶救過程使用時間(± s)
組別 例數 急診評估時間/min急診停留時間/min急救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6 1.1±0.3 65.1±7.6 40.1±5.5 3.8±1.1常規組 46 2.7±1.4 79.2±7.9 55.6±5.4 7.1±1.9 t 7.5791 8.7236 13.638 10.194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常規組,且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常規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和神經缺損評分(± s,分)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和神經缺損評分(±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滿意度 NIHSS評分觀察組 46 90.4±2.6 4.1±1.5常規組 46 81.5±3.8 8.9±1.4 t 13.109 15.866 P 0.0000 0.0000
常規組并發癥發生共14例,總發生率為30.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共4例,總發生率為8.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和神經缺損評分(例)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作為心血管疾病類型之一,臨床中較為常見。在患者發生冠狀動脈持續性或者急性缺血缺氧的情況下,會引發心肌壞死出現胸痛、心律失常等表現。該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激動、過度勞累、暴飲暴食、便秘、寒冷刺激性因素相關[2]。患者發病后可能有持續性劇烈的胸痛,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未緩解,同時伴有煩躁不安、出汗等表現。臨床診斷中可根據特征性心電圖衍變及血清標志物的變化進行救治。相關研究表示在實施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救治中開展必要的急救護理干預意義重大,需要提升對急救護理的針對性和規范性,加強對護理質量的注重,避免在各個環節中浪費時間[3]。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搶救過程使用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和神經缺損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表示優質急診護理干預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必須要爭分奪秒,尤其在護理方面的要求更為嚴格,急診優質護理方法干預能夠減少診前浪費的時間,從而贏得更多的搶救時間。這是由于急診優質護理干預方法在護理實施和護理人員方面要求較高,需要護理人員彼此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并能夠在護理過程中相互配合,從而確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開有序的病情評估、生命體征監測和靜脈通道建立等工作開展,減少了急診前各個環節中對資源和時間的浪費[4]。同時急診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表示在通過應用該護理方法,能夠明顯的促進患者的康復,越早的實施治療和搶救,患者的治療效果也就越好,為此應重視對患者急診前各環節時間的控制,而急診優質護理干預應用則能夠滿足這一方面的需求,避免了對時間和資源的浪費[5]。
綜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實施急診優質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急救效果,縮短了患者的搶救過程使用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