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娜燕,馮 梅(通訊作者)
(新疆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作為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簡稱“慢阻肺”)對于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影響相對較大。現階段,臨床上對于該病的致病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其中,部分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化學物質與粉塵的大量吸入以及吸煙等均可導致該病發病率的提升[1]。在臨床過程中,由于受到該病的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繼而導致患者出現咳嗽、憋悶、呼吸困難以及氣短等癥狀,對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極為不利。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由于老年人群的體質相對較為薄弱,因此,該病往往會對其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從而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合理維系[2]。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指出,為了進一步促進老年慢阻肺患者健康的恢復,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護理模式的合理探索,從而有效推動優質護理干預模式在護理工作中的實行,以便為患者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與保障[3]。本文針對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優質護理干預對于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進行了探究。
在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列表將其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61~79歲,平均(67.58±1.52)歲;研究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62~77歲,平均(66.81±1.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護理內容如下:做好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做好藥物使用方法指導、落實入院注意事項宣講以及做好良好病房環境的營造。
研究組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內容如下:(1)做好醫療健康知識宣講: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相關醫療知識的充分宣講,從而幫助患者實現對于慢阻肺疾病及其治療方法的全面理解與認識,以便幫助患者實現醫療知識掌握水平與自我護理效能的提升,從而為患者護理依從性與預后生活質量的合理改善奠定基礎。(2)做好氧療呼吸方法與咳嗽方法的指導:醫護人員應訓練患者掌握正確呼吸與咳嗽的方法,從而有效實現患者呼吸質量的提升,降低對于氣道的負擔。在此過程中,醫療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氧療過程中吸氧方法的宣講與說明,從而幫助患者有效實現氧療的順利開展。(3)制定飲食方案:在飲食問題上,醫護人員應針對患者情況積極做好飲食方案的制定,從而確保患者身體營養的供應。與此同時,應避免患者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從而實現患者預后身體健康的合理恢復。(4)做好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在護理期間有效做好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從而幫助患者有效實現對于不良心理狀態的合理疏導,以便促進患者康復信心的建立與完善。(5)生活護理:在日常生活中,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有效實現對于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與完善,以便幫助患者保障充足的休息與睡眠,從而為患者生活質量與精神狀態的改善奠定基礎。
本次研究將研究對象醫療知識掌握水平、自我護理能力、護理依從性、肺功能指標、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其中,醫療知識掌握水平與自我護理能力采用問卷進行調查,二者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情況越好;護理依從性依據其對于護理工作的態度分為依從、基本依從以及不依從;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與FEV1/FVC;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調查,分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情感功能,每項滿分2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好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采用滿意度量表調查,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
在醫療知識掌握水平與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經過護理,兩組患者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醫療知識掌握與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s,分)

表1 兩組醫療知識掌握與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醫療知識掌握 自我護理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0 50.89±3.5287.31±2.6551.85±3.4190.85±3.14對照組 40 51.11±3.4678.53±2.2552.52±3.5681.96±3.62 t 0.282 15.974 0.860 11.733 P>0.05 <0.05 >0.05 <0.05
在護理依從性方面,研究組(95.00%)高于對照組(67.5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依從性比較(例)
在肺功能方面,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FEV1/L FEV1/FVC/%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0 1.91±0.37 2.89±0.3167.89±3.7585.95±2.55對照組 40 1.94±0.35 2.33±0.3466.58±3.8177.85±2.37 t 0.373 7.698 1.550 14.715 P>0.05 <0.05 >0.05 <0.05
在生活質量方面,經過護理,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有所優化,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得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得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0 61.52±4.21 90.01±3.77對照組 40 63.11±4.52 79.89±3.85 t 1.628 11.878 P>0.05 <0.05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護理后研究組(92.50%)高于對照組(62.50%),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相關調查顯示,作為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之一,慢阻肺對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相對較大。在臨床過程中,該病可導致患者出現呼吸氣流受限的問題,對于患者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大。醫療人員表示,該病具有病程遷延與易反復等特征,從而導致患者心理負擔相對較大[4]。在臨床過程中,我國主要采用吸氧與藥物治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總的來看,相關治療可以有效實現對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控制,然而,對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醫療知識掌握水平相對偏低,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難以合理實現自我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且其對于遵醫囑用藥的重視程度相對偏低,從而對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改善造成了不良影響[5]。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表示,為了進一步實現患者護理質量的提升與優化,醫護工作者應合理做好對于護理工作方法的調整,有效推動患者護理工作要點的及時改良,從而幫助患者實現自我護理能力的提升。實踐表明,通過優質護理干預的開展,醫護人員可以有效實現對于上述護理目標的實現,對于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改善與生活質量的優化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6]。
本次研究表明,基于優質護理干預下,患者的醫療知識掌握水平、自我護理能力、護理依從性、肺功能指標、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均較常規護理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由此證明,優質護理干預對于老年慢阻肺患者具有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過程中,為了實現護理質量的提升,醫護人員應做好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