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翠云
(四會市人民醫院兒科 廣東 四會 526200)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近幾年我國早產兒數量明顯增加,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的新生兒,臨床將其統稱為未成熟兒,其特點為體重低,胎齡小[1],根據臨床統計,我國每年的新生兒中,早產兒數量高達255萬,且早產兒的死亡率高達20%[2]。根據美國臨床的數據統計可知,體重為1.2~1.5 kg的新生兒死亡率為10%,體重為500~600 g的新生兒死亡率則高達80%[3]。早產兒的胃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其胃腸功能較差,這增加了其喂養不耐受的發生風險,表現為嘔吐、腹脹、大便稀薄、胃潴留等癥狀[4],這不僅會耽誤早產兒的體重回升,也大大增加早產兒的死亡風險。因此可知,喂養情況不僅會影響早產兒的生長發育,也關系著其存活質量[5],對此,必須針對早產兒的喂養展開有效護理,為深入探究何種護理形式效果最佳,本文納入100例早產兒展開臨床觀察分析,現報告如下。
本文以隨機抽取法選擇100例早產兒參與研究,早產兒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入我院,以護理形式的不同,對早產兒進行數字編號然后行分組,編號1~50的早產兒為對照組,編號51~100的早產兒為研究組。對照組50例,女嬰、男嬰各占44%、56%,即女嬰22例,男嬰28例,最小、最大日齡為40 min、6 d,平均(3.41±1.07)d;最少、最長胎齡28周、36周,平均(32.09±1.46)周;出生體重1300~2450 g,平均(1875.69±233.41)g。研究組50例,女嬰、男嬰各占46%、54%,即女嬰23例,男嬰27例,最小、最大日齡為50 min、6 d,平均(3.57±1.10)d;最少、最長胎齡為28周、36周,平均(32.15±1.54)周;早產兒組間一般資料,結果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可進行。出生體重1300~2450 g,平均(1877.91±241.09)g。研究保障早產兒家屬知情權,且獲得其同意,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6]:(1)早產兒家屬同意,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2)胎齡<36周;(3)體重<2.5 kg。
排除標準[7]:(1)患先天性或后天出現消化系統疾病;(2)患敗血癥、呼吸窘迫、出血癥等嚴重疾病;(3)患有傳染性疾病;(4)身體極差,有大概率死亡;(5)研究開展過程中退出者。
兩組早產兒均通過胃管喂養,若其吞咽、吮吸能力恢復,則拔除胃管,通過靜脈進行缺乏熱量的補充,若需禁食,則行全靜脈營養補充。
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早產兒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早產兒接受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撫觸。病房溫度維持在27℃左右,每次喂養前0.5 h及喂養后1 h,護理人員清潔雙手后涂抹潤滑油,在早產兒相對清醒且較輕松狀態下對早產兒頸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及背部實施撫觸,途中可播放輕緩音樂;(2)非營養性吮吸。若早產兒已可經口喂養,則在胃管喂養的基礎上給予奶頭安慰喂養,即每次鼻飼15 min前,以無孔奶頭刺激早產兒吮吸,每次5~10 min;(3)腹部按摩。在兩次喂養之間,或是在喂養30 min后,應適度按摩早產兒腹部。四指合攏,以肚臍為按摩中心,輕柔的進行順時針按摩,按摩時給予腹部適度的壓力,控制按摩速度,每次5~10 min,3~4次/d,在實施腹部按摩的過程中,應適當將早產兒頭肩位置抬高30~40°,避免胃內容物反流;(4)口腔運動。在早產兒清醒前提下,每日早、中、晚3次給予早產兒口腔運動護理,護理人員佩戴好無菌手套,手電對早產兒口腔周圍進行按摩,以無名指和中指的指腹,以嘴唇中心為起點,逐步向左右兩邊進行按摩,松弛早產兒口腔周圍皮膚;以食指指腹按壓嘴唇上方,以上唇口角處為起點,逐漸向嘴唇中點按壓,并逐漸增加按摩力度,60 s/次;護理人員以食指對早產兒上唇進行按摩,逐步按壓至下唇,然后按壓至上唇,進行2 min的反復按摩。按摩口腔時,護理人員需對早產兒牙齦、軟腭、硬腭、舌尖進行按摩;按摩舌頭時,以手指對早產兒舌頭表面進行反復的前后按摩,60 s后,向側面輕輕推按60 s。按摩牙齦時,以牙齦中央為起點,逐步向兩側進行按壓,然后再逐步按摩至牙齦中央,上牙齦和下牙齦按摩時間各為2 min。軟腭、硬腭按摩時,同時對口腔中央進行按摩,60 s/次。每次口腔運動時間總共為20 min,操作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要求。
兩組早產兒均接受連續2~3周的護理,直至其喂養完全矯正。
觀察指標為組間護理前后生長發育指標、喂養表現及住院時間,以評價護理效果。
生長發育指標:體重、身長、上臀圍。
喂養表現:每日奶量攝入、每日熱卡攝入。
數據統計應用SPSS 20.0軟件,計量、計數資料分別應用(± s)、(%)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護理工作前,將兩組早產兒間的生長發育指標以統計學系統進行比較,結果提示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結束時再次進行比較,結果提示兩組均獲得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生長發育指標比較(± 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生長發育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體重/g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50 1980.10±100.37 2086.89±110.31對照組 50 1979.56±100.48 2010.38±104.68 t 0.0269 3.5576 P 0.9786 0.0006上臀圍/c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50 47.14±1.1350.07±1.348.11±0.30 9.17±0.42對照組 50 47.12±1.1748.22±1.248.12±0.31 8.28±0.33 t 0.0869 7.1652 0.1639 11.7105 P 0.9309 0.0000 0.8701 0.0000組別 例數身長/cm
研究組每日進奶量及熱卡攝入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喂養表現及住院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喂養表現及住院時間比較(± s)
組別 例數 奶量/[mL·(kg·d)-1]熱卡/[kcal·(kg·d)-1] 住院時間/d研究組 50 93.86±25.30 76.55±23.74 10.15±3.14對照組 50 70.62±19.83 58.73±21.07 15.59±3.23 t 5.1122 3.9698 8.5392 P<0.0001 0.0001 <0.0000
早產兒吞咽及吮吸動作缺乏協調性,胃腸道平滑肌、食管括約肌發育未成熟,增加了經口喂養難度[8],加之胃腸系統發育不成熟,易出現喂養不耐受,研究指出,28.5%早產兒會出現喂養不耐受[9]。因此通過有效的護理手段提高早產兒的喂養效果,縮短其完全喂養矯正時間,對其生長發育來說十分重要[10]。
本文對研究組早產兒實施護理干預,通過撫觸護理、腹部按摩、非營養性吮吸、口腔運動改善其喂養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更佳,喂養表現更好,住院時間更少。撫觸護理可刺激早產兒感官,促進釋放胰島素及胃泌素,促進胃腸蠕動,使早產兒盡快過渡至經口喂養[11]。非營養性吮吸可刺激迷走神經,通過吮吸無孔奶頭刺激早產兒口腔感覺神經,調節胃腸水平,促進胃腸黏膜發育,使早產兒吮吸反射盡快成熟[12]。腹部按摩可機械刺激早產兒消化系統,可促進腸道蠕動,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13]。口腔運動可刺激早產兒口腔,提高其敏感度,促進口腔運動功能的成熟[14]。
綜上所述,對于早產兒喂養的護理來說,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改善其進食功能及喂養表現,促進其不良癥狀的改善,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保障其身體健康,因此,可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