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丹,蘇 琴
(廣安市人民醫院綜合科 四川 廣安 638000)
蕁麻疹屬于臨床最為常見的慢性皮膚相關疾病,其中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最常見,目前針對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1],進而引起病情的遷延不愈,且治療后容易復發,對患者及其家庭均帶來嚴重負面影響[2]。慢性蕁麻疹典型的皮損主要以皮膚的隆起樣紅斑疹為多見,伴有明顯的瘙癢癥狀,多數患者皮疹在發病后48 h內消退,如皮疹發展超過數月,每周發作次數超過2次者歸為慢性蕁麻疹范疇,其對患者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更為明顯[3],同時因皮膚瘙癢后抓撓等而引起皮膚破損,進而合并感染,遷延不愈而瘢痕形成,對患者的皮膚完整性等美觀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心理功能障礙[4]。故本研究選擇2018年1月—2020年8月廣安市人民醫院綜合科的慢性蕁麻疹患者80例,行強化心理護理,旨在探討強化心理護理在慢性蕁麻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8月廣安市人民醫院綜合科收治慢性蕁麻疹患者80例。納入標準:診斷明確,蕁麻疹病程在2年及以上,簽署入組同意書;排除標準:診斷為其他類型皮膚疾病、免疫系統原發性疾病、惡性腫瘤、語言和(或)聽力障礙、精神疾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18~40歲,平均(23.2±1.1)歲,病程2~10年,平均(5.1±0.3)年,合并皮膚破損者15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18~40歲,平均(23.3±1.2)歲,病程2~10年,平均(5.0±0.3)年,合并皮膚破損者1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合并皮膚破損的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心理護理,主要為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進行心理護理,及時發現異常心理狀況并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具體皮膚護理干預上主要在患者出現臨床癥狀時,根據瘙癢程度,給與心理護理,藥物治療等,并告知患者避免抓撓而導致皮膚破損所致感染發生,建議患者在洗澡過程中應用堿性藥肥皂,避免加重病情,治療過程中注意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的發生并針對明確心理障礙者實施針對性處理。觀察組則實施本研究強化心理護理干預,首先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總結目前國內外關于慢性蕁麻疹心理護理的相關知識更新,并將其指定呈宣傳手冊、錄制抖音等形式,并建立微信群,進行健康教育宣教,促使患者及其技術對慢性蕁麻疹做到充分了解,提高治療信心,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隨后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進行蕁麻疹活動度評分及患者心理狀況評估,并在此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交流,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了解能力、家庭背景、醫療費用來源、性格特征等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并針對患者存在的特征性護理問題,進行全科護士交班討論,針對處于皮損、瘙癢狀態患者,通過轉移、暗示、鼓勵等多種心理護理干預方法提高患者應對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針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如休克者,首選告知出現神經源性休克與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在積極做好心理護理干預同時,減少患者原發疾病的治療,緩解其臨床癥狀,減少和避免可能發生的感染性休克出現,對于發熱及面色潮紅者,則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及時發現不適,早期就診提高治療效果。最后可為患者之間的交流搭建平臺,促使其相互之間留取聯系方式,交換相互的治療心得,分享相關治療經驗,更好的減少疾病誘因,提高治療效果。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變化,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7 d蕁麻疹活動度評分變化,統計兩組干預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
焦慮、抑郁評分通過漢密頓焦慮(抑郁)量表進行,其中焦慮量表總分最高27分,≥7分臨床診斷為焦慮狀態,抑郁量表總分最高29分,≥14分臨床診斷為抑郁狀態;7 d蕁麻疹活動度評分(USA 7)總分最高42分為蕁麻疹最嚴重危及生命狀態,總分低于7分提示正常,總分高于28分提示蕁麻疹病情嚴重,以上評分在患者獲得相關干預4周后,連續7 d對其每天病灶的風團數、瘙癢情況進行統計。
使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皮損消退時間和瘙癢消失,7 d蕁麻疹活動度評分等計量資料用(± s)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干預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和護理滿意度等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不良心理狀況中的焦慮指標及抑郁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不良心理狀況中的焦慮指標及抑郁指標得分均低于干預前(P<0.001),且干預后不良心理狀況中的焦慮指標及抑郁指標得分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心理指標比較(± s,分)

表1 兩組不良心理指標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焦慮 抑郁觀察組 干預前 40 21.1±1.1 26.2±1.1干預后 40 6.3±0.2 12.1±0.3對照組 干預前 40 21.0±1.1 26.3±1.0干預后 40 15.2±0.8 17.9±0.8
干預4周后,觀察組7 d蕁麻疹活動度評分為(11.8±1.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1±3.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150,P<0.001)。
干預期間觀察組出現的不良反應,尤其是休克出現、發熱出現和面色潮紅出現的總例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比較(例)
慢性蕁麻疹屬于皮膚科較為常見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大多數學者認為其與體內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反應[5],進而導致大量組胺釋放為基礎,引起真皮血管的擴張、血漿外滲等而引起皮膚風團出現、瘙癢癥狀的發生等。在發病過程中IgE所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本人為是慢性蕁麻疹發生的重要關鍵因素,相對于正常人群,患者機體IgE水平顯著升高[6]。目前臨床上針對慢性蕁麻疹治療的主要方法為西替利嗪等H1受體拮抗劑抑制組胺釋放[7]。同時有研究提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與機體免疫力顯著降低有關,心理護理則被認為對改善患者免疫力有一定促進作用[8]。
本研究慢性蕁麻疹患者,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情況發現干預后兩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且干預后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實施強化心理護理干預,可較快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觀察組7 d蕁麻疹活動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最后干預期間觀察組出現的不良反應,尤其是休克出現、發熱出現和面色潮紅出現的總例數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實施強化心理護理干預,可現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本研究觀察組加強心理疏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重要價值,符合當前“生物-心理-社會”新型醫學干預模式,更好地發揮護理干預的科學系統作用,促使患者從根本上認知其所患疾病,結合文化程度、了解能力、家庭背景、醫療費用來源、性格特征等進行綜合干預,制定并完善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個體化強化心理護理方案。
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為臨床十分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主要以皮膚及黏膜的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引起皮膚局部的風團形成并水腫等改變,多數慢性蕁麻疹均由急性急性蕁麻疹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演變而來。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顯著負面影響,但目前針對慢性蕁麻疹的護理上經驗尚有待增加。通過本研究的總結發現:針對慢性蕁麻疹行強化心理護理在逆轉不良心理,緩解臨床癥狀等方面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