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
(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風濕科 廣東 珠海 519000)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慢性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可對骨質和關節軟骨造成破壞,進而導致關節功能障礙與關節畸形,血管炎可侵犯全身的器官,進而引發系統性的病變[1]。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病理是滑膜炎病理改變,關節滑膜異常增生可導致絨毛狀突入關節腔內,進而對軟骨下骨、關節軟骨、肌腱、韌帶造成侵蝕,并逐漸破壞關節軟骨、關節囊等。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屬“痹癥病”范疇,其主要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外襲,氣、血、痰、瘀內阻,導致經脈痹阻,氣血壅滯,痰瘀膠結,凝澀不通,不通則痛,治則以宣痹通絡止痛為基礎,結合辨證予清熱除濕、散寒除濕祛風等。本研究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具體情況為內容,同時選擇醫院收治的116例患者采納不同治療措施實施評價,內容如下。
選擇我院2017年7月5日—2020年7月5日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均分成兩組,治療組和參照組,分別納入58例。各組有58例患者。治療組男女比是30:28,年齡49~78歲,均齡(63.58±2.79)歲;病程為4~16個月,平均(10.06±1.46)個月。參照組男女比是29:29,年齡51~76歲,均齡(63.56±2.83)歲;病程為4~16個月,平均(10.03±1.52)個月。兩組基線資料進行評估后發現,差異具有均衡性(P>0.05)。納入標準:入組研究患者年齡在80歲以下,依從性較高,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西醫診斷參考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相關標準[2];經X線檢查發現骨侵蝕、晨僵情況;至少3個以上關節腫脹,且有疼痛感、晨僵等,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排除標準: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疾病、嚴重關節畸形、關節能力喪失、正在采取藥物治療、精神障礙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
參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所用藥物為塞來昔布膠囊(J20120063,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每日服用2次,每次1粒;甲氨蝶呤片(H19983205,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每周服用1次,每次4~6片,連續治療1個月。
治療組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藥方組成包括芍藥、白術各30 g,知母20 g,桂枝、炙附子、防風各15 g,生麻黃、甘草、生姜各10 g。對于風盛作者,加入海風藤30~40 g,寒盛者,附子加量至20~30 g,濕勝者加入薏苡仁40 g、獨活20 g,肝腎虧損者可加入杜仲15 g、鹿角霜10 g、淫羊藿10 g、續斷10 g;氣血不足者可加入當歸20 g、黃芪20 g,脾虛者可加入黨參15 g、黃精10 g。藥物加水煎煮至300 mL后服用,2次/d,連續服用1個月。
(1)治療效果。以《中藥新藥治療便秘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于效果進行評價[3],治療后關節腫脹、疼痛、晨僵等癥狀消失,為顯效;治療后關節腫脹、疼痛、晨僵等癥狀改善,為有效;上述指標均未實現,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例數×100%。(2)臨床癥狀積分。對比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主要癥狀為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晨僵,以0~4級法評分,分值越大,說明臨床癥狀越嚴重。(3)炎癥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離心處理后檢測炎癥水平,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IL-1及TNF-α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hs-CRP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
研究所涉及的數據資料均應用SPSS 24.0軟件實施處理,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與參照組間的治療總有效率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參照組與治療組治療前的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晨僵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更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s,分)
關節腫脹組別時間 例數關節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8 2.89±0.78 0.52±0.16 2.97±0.89 0.38±0.14參照組 58 2.76±0.83 0.78±0.18 2.96±0.93 0.52±0.17 t 0.3012 2.6739 0.1255 2.7064 P 0.7640 0.0092 0.9004 0.0084時間 例數 晨僵治療前 治療后組別治療組 58 2.85±0.68 0.45±0.16參照組 58 2.74±0.69 0.58±0.17 t 0.1345 3.4936 P 0.8933 0.0008
參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前的IL-1、TNF-α、hs-CRP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治療后出現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水平比較(± s,ng/mL)

表3 兩組炎癥水平比較(± s,ng/mL)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8 78.84±6.2441.64±2.26122.32±8.4385.32±3.47參照組 58 78.43±6.4343.13±2.47122.47±8.5887.57±3.74 t 0.3484 3.3894 0.0949 3.3587 P 0.7281 0.0010 0.9245 0.0011組別時間 例數IL-1時間 例數 hs-CRP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8 12.36±2.46 7.78±2.47參照組 58 12.57±2.32 9.12±2.15 t 0.4726 3.1163 P 0.6371 0.0023組別
類風濕關節炎為臨床常見疾病,屬于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是對稱性關節炎,關節滑膜增生以及關節積液是主要病理改變,發病后患者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晨僵、關節腫脹。若未及時重視和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隨著疾病進展,可導致關節畸形、殘疾等嚴重后果,對于患者健康的影響較大。鑒于該疾病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西醫主要治療藥物為免疫調節劑,常用藥物為甲氨蝶呤,該藥物可抑制甲烷基轉移酶與二氫葉酸還原酶活性,進而發揮免疫效果,緩解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但是部分患者應用該藥物治療時缺乏理想效果[4]。
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同樣具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該病最早被記錄于《內經》當中,將其稱為“痹”,中醫對于“痹”的描述較多,其中“歷節風”“頑痹”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較為相似?!皻v節風”最早出現在《金匱要略》中,描述為“其痛如掣”“歷節痛、不可屈伸”等,調攝不慎、稟賦不足、嗜欲無度等是造成疾病的病因,肝腎虧損后難以滋養筋骨,極易被外邪入侵,風寒濕邪可趁虛而入,即造成疾病[5]。桂枝芍藥知母湯中,桂枝具有溫經通絡、解肌發表、散寒祛濕的效果,芍藥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的效果,白術具有祛濕通絡的功效,知母可陰行痹于里、益陰清熱,生姜及甘草具有調和脾胃的效果,麻黃具有利水消腫的效果,附子具有散寒止痛、補火助陽的效果,防風具有勝濕止痛、祛風解表的效果。諸藥合用后具有溫經散寒、調和陰陽、活血化瘀的效果,因而具有顯著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疾病癥狀。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治療,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改善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等癥狀,同時還可降低炎癥因子表達水平,對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疾病損害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