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林琨偉,甘灝云(通訊作者)
(1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廣東 肇慶 526000)
(2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肩周炎是骨科臨床上極為常見的一種病癥,主要是因患者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生病變,從而導致肩關節出現疼痛等癥狀,引發肩關節功能受損[1]。肩周炎高發于中老年群體,因此又被稱之為“五十肩”,據臨床統計數據顯示,女性發病率較男性而言略高。肩周炎嚴重者甚至發生肌肉萎縮的現象,對患者的正常的生活造成較大影響,有臨床研究報道,全球每年的肩周炎患者約占總人口的2%~5%[2-3],肩周炎已稱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一類疾病。本文以60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用太沖穴平衡針結合常規針刺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樣本從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2018年10月—2019年8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中抽取60例。收治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9~64歲,平均年齡(52.7±3.7)歲,病程0.5~4.9年,平均病程(2.4±0.6)年。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為38~60歲,平均年齡(50.3±3.7)歲,病程0.6~5.4年,平均病程(3.6±0.3)年。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與肩周炎臨床診斷標準相符;(2)患者入院治療能自主表達;(3)患者及家屬清楚知曉此次研究內容及流程,并簽訂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者;(2)合并患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慢性疾病以及腫瘤者等;(3)暈針者。
對照組行平衡針刺法治療,針灸穴位選擇健側的太沖穴,在針刺前需對穴位周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取1寸毫針直刺患者穴位,進針深度約0.8寸,而后行平補平瀉手法。治療組則在此基礎上,選取患側的肩髃、肩貞、肩前、肩髎、阿是穴進行針刺治療,手法同樣采用平補平瀉。在治療期間,針刺后均保留30 min,每兩天針灸一次,每周為1個療程,共3次,連續治療1個月。
1.3.1觀察項目 (1)肩關節癥狀評分:采用Likert 4評分法,對患者的肩關節癥狀進行評分,主要包括疼痛、腫脹、受限度3個方面,分值范圍0~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肩周炎越嚴重。(2)生存質量評價:采用生存質量簡表(WHOQOL-BREF)對肩周炎患者治療后的生活現狀及質量進行科學評價。該量表由26個問題條目構成,包括四項領域,即環境、生理、心理及社會關系,運用查詢轉化表得出四項初始分值,并將其轉化為百分制。該觀察項目還涉及兩個主觀問題,各個領域分值與生存質量成正比,主要是對患者不同時間段的生存質量進行評估。(3)焦慮自評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采用SAS表,1972年由Zung編制的評價量表,主要用于對患者主觀焦慮情緒的判定,共包含20個條目,評分則由4個等級組成。每個條目對應一個焦慮癥狀。SA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將20個條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
1.3.2判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的《肩周炎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患者肩周炎病癥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則判定為痊愈;患者癥狀緩解,肩關節活動輕微受限,則判定為好轉;患者病癥無明顯改善,肩關節活動受限,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次嚴重就中,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3.33%、73.33%,經統計學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肩周疼痛、肩周腫脹、活動受限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s,分)
肩周腫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57±0.41 1.29±0.28 2.24±0.39 1.30±0.35對照組 30 2.64±0.46 1.78±0.34 2.13±0.43 1.83±0.23 t 0.622 6.093 1.038 6.931 P 0.536 0.000 0.304 0.000組別 例數肩周疼痛組別 例數 活動受限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59±0.44 1.46±0.37對照組 30 2.65±0.40 1.76±0.32 t 0.553 3.359 P 0.582 0.001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各指標與觀察組患者比較,對照組低于觀察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各領域得分的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各領域得分的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生存質量主觀感受健康狀況主觀感受 生理領域觀察組 30 4.02±0.47 3.89±0.21 98.02±1.65對照組 30 3.68±0.53 3.41±0.37 95.32±1.34 t 2.629 6.180 6.957 P 0.011 0.000 0.000組別 例數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環境領域觀察組 30 83.98±2.62 48.78±6.31 97.75±6.32對照組 30 81.84±2.73 43.69±5.32 94.04±4.43 t 3.098 3.378 2.633 P 0.003 0.001 0.011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焦慮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顯著的低于對照組,且經統計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水平SAS評分的比較(± s,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水平SAS評分的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44.98±7.45 37.35±3.24觀察組 30 44.73±8.49 33.37±2.16 t 0.121 5.598 P 0.904 0.000
在傳統中醫學的歷史進程中,并沒有相關書籍記載肩周炎的病名,但從各大古書中與其相關病癥的論述來看,肩周炎屬于痹癥范疇,其在中醫中與“肩凝”、“肩痛”等癥狀相似。中醫認為肩周炎的病機主要是由于體虛衛外不固,或年老肝腎不足,加之飲食勞倦等外因,而致氣血虛弱、精氣不足的基礎上感受風寒濕三氣,或慢性勞損、或跌撲閃挫導致肩部經絡痹阻,氣血瘀滯而成。中醫治療方面以中藥和針灸治療為主,但中藥口服起效比較慢,而且效果不大明顯。針灸治療肩周炎方面有一定的療效,但因患者的依從性低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需尋求一種療效更佳和簡單便利的治療肩周炎的綜合療法[4-5]。
在前期研究中,筆者曾將太沖穴平衡針結合常規針刺的治療組與單純常規針刺的對照組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體有效率高于單純針刺組,且在疼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方面的改善優于單純針刺組。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將太沖穴平衡針結合常規針刺與單純平衡針組作比較,經研究證實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單純平衡針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肩關節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實,太沖穴平衡針結合常規針刺治療肩周炎的效果明顯,可以恢復患者肩關節活動功能,緩解患者焦慮狀態,進而提高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在太沖施行平衡針結合常規針刺能明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功能,緩解患者焦慮狀態,進而提高生存質量,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