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羽,徐步朝
(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南昌 330013)
2019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高度強調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義,同時對黃河流域的9個省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覃成林等[1]、李敏納等[2]從自然、非自然要素稟賦的角度對黃河流域各區域經濟空間分異的影響進行分析。徐輝等[3]采用熵權法,從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兩大方面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科學測度研究。師博[4]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關鍵深化高質量發展,從而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大治理。崔盼盼等[5]基于黃河流域9個省區2012、2015、2017年的數據,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熵權法及彈性系數方法,在整體把握生態環境與高質量發展水平空間格局的基礎上對二者的時空耦合特征進行剖析與評價。
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能源資源、生態發展及二者關系或資源型城市轉型等方面。范小杉等[6]、甄江紅等[7]通過采用實物計量法、價值計量法和構建回歸方程、響應度模型對內蒙古自治區煤炭開采及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吳雅云等[8]從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4個方面來構建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評價內蒙古自治區5個資源型城市并提出對策建議。丁志平等[9]在內蒙古自治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基礎上,提出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轉型模式的多元選擇和發展方向。趙永峰等[10]通過構建城市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測算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綜合發展值、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并對測算結果進行了量化對比分析。
總體來看,目前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較多,而對黃河流域重要地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較少,且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本研究從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民生改善5個方面來構建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提出和部署,更好地推動了黃河流域沿線省區生態經濟帶的建設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作為黃河流域上、中游的重要分界處,以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生態條件及發展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其高質量發展。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專家咨詢等方法,并基于內蒙古自治區自身的發展情況,從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5個方面構建基礎指標,其中包含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詳見表1。
1)生態保護是構建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舉措,而對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狀況及生態建設方面的分析變得尤為重要。因此,選取了當年新增種草面積、造林總面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個數、人均水資源量和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5個指標。
2)環境治理是對內蒙古自治區工業“三廢”及生活垃圾等環境問題進行的處理措施。因此,選取了廢水排放量、廢氣SO2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環境保護支出占地區財政支出比重5個指標。
3)創新驅動是內蒙古自治區作為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選取R&D經費投入強度、R&D人員投入力度、發明專利授權量、新產品開發經費及技術市場成交額5個指標。
4)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總體發展速度方面,還體現在經濟發展質量和產業結構協調方面。因此,選取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5個指標。
5)民生改善是隨著中國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極大提高,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選取了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教育支出分別占地區財政支出比重、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5個指標。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09—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年鑒》,由于個別數據缺失,采取了平均值法進行插補。
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的評價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觀影響。評估過程如下:確定n個樣本、m個指標的情況下,由于各指標量綱存在差異,所以需要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極差標準化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具體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

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樣本的貢獻度pij:

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ej:

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d j:

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

計算第i個樣本的高質量發展得分指數Sj:
本研究采用熵權法估算了2009—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分級指標的權重,得出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5個分級指標及綜合指標的得分,如表2所示,并根據得分情況繪制其分級及綜合指標得分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由表2和圖1可知,內蒙古自治區在2009—2018年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創新驅動整體呈波動變化趨勢,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總體呈波動增長趨勢。這與內蒙古自治區草地、林地等資源被破壞,水資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密切相關,而作為資源型城市的內蒙古自治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了一系列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表2 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分級及綜合指標得分

圖1 2009—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分級及綜合指標得分變化趨勢
3.1.1 生態保護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保護指標整體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變化趨勢。2010—2014年呈顯著上升趨勢,這與中國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草)等生態工程的實施密切相關,其中在2012—2014年生態保護指標得分分別為0.399 7、0.640 4、0.706 8,呈快速上升趨勢。十八大報告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高度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在此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內蒙古自治區并提出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對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3.1.2 環境治理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治理指標的變化呈“U”型趨勢。其中,2014—2016年環境治理得分從0.216 3提高至0.479 3,2016—2018年環境治理變幅較小,基本保持穩定發展。由此表明,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原有環境治理建設的基礎上,嚴格遵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等相關環境法規條例,同時嚴格把控本區的環境狀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進一步改善全區的環境質量。
3.1.3 創新驅動 內蒙古自治區創新驅動指標整體呈先顯著增長后下降的變化趨勢。2009—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R&D經費投入強度從0.40%提高至0.71%,R&D人員投入力度從0.50%提高至1.03%,內蒙古自治區地方財政的科技投入規模雖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增長比例仍遠落后于國家平均水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再次提出系列創新改革政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力爭通過創新驅動來提高內蒙古自治區的高質量發展水平。
3.1.4 經濟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指標總體呈波動增長趨勢,從2009年的0.314 7提高至2018年的0.768 5,其中內蒙古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09年的9.5%、52.5%、38.0%調整為2018年的10.1%、39.4%、50.5%。表明內蒙古自治區的農牧業結構穩步發展,工業高質量發展特征更加顯著,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在不斷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
3.1.5 民生改善 內蒙古自治區民生改善指標得分從2009年的0.145 8到2018年的0.659 2,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從2009年的3.21%縮小至2018年的2.78%,表明黨和政府充分發揮再分配調節功能,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同時,內蒙古醫療衛生、交通運輸、教育等基礎保障不斷完善,民生建設在逐年扎實推進,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也在逐年攀升。
從表2和圖1可以看出,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從2009年的0.309 4提高至2014年的0.424 1,2014—2015年呈小幅下降趨勢,2015—2017年呈上升趨勢,2017年綜合得分為0.527 5,2017—2018年再次呈小幅下降趨勢,2018年綜合得分為0.505 4。由此可以看出,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及民生改善5個指標維度下的高質量綜合得分雖有小幅波動,但整體呈逐年向好的發展態勢。
基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提出,本研究對黃河流域沿線重要地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5個指標做出測度分析,同時在一級指標測度基礎上得出2009—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得分。主要得出以下結論:①從生態環境方面來看,內蒙古生態環境指標雖呈波動變化趨勢,但總體呈向好態勢;②從創新驅動方面來看,內蒙古創新科技指標雖呈波動變化趨勢,但該區創新能力依然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內蒙古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③從經濟民生方面來看,內蒙古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指標整體呈波動增長趨勢,體現出內蒙古經濟與民生發展態勢持續向好;④總體來看,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表明內蒙古自治區的綜合實力正在逐年穩步提升,各項改革成果顯著,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1)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新時代治水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本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和保障[11]。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持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同時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動生態文化教育的覆蓋和落實生態實踐建設的投入。
2)通過多種方式融合資金,加大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發,打造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實行更加靈活、寬松的人才政策,引進培育出更多高層次科技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撐。因地制宜地構建出內蒙古多元化、多層次的科研體系網,同時構建科技開放合作格局,積極與國內外開展科技研發合作。
3)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打好高質量發展之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等,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統籌內蒙古自治區各市盟之間、內蒙古自治區與外部區域聯動的總體布局為引領,以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重點旗縣為支撐,構建優勢互補、內外協調聯動的內蒙古高質量區域發展體系[12]。優化空間布局,持續推動內蒙古市盟的協調發展,打造更多有競爭力的經濟增長極,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全方位的高質量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