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娟
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倍贾v述了責任感對國家、民族和個人的重要性。
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他人、社會、集體、國家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它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和出發點。對于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看法。
一、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什么
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人以“狂飆期”“危機期”“心理斷乳期”來形容。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具備鮮明的自我意識,他們不再一味聽從家長的意見與建議,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人和物,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喜歡懷疑和爭論,也喜歡固執己見,不輕易改變自己的錯誤,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在這一階段對孩子的教育要特別用心和細致,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更要注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養他們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必須讓中學生明白他們肩負的歷史重擔,培養他們成為“四有”好青年。要在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樹立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家中,感恩父母,孝順長輩;在學校,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認真學習,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有集體榮譽感,誠實守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社會上,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有社會責任心和愛心。
二、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緊迫性
1.從社會層面來看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時代,獲得消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廣大青少年深受影響。虛假新聞層出不窮,消費主義、享樂思想泛濫,互聯網廣告遍布,再加上社會上媚俗思想,利己主義風氣影響,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養成,給學校德育工作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另外,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還體現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中,使廣大中學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觀念和責任意識。拒絕旁觀和冷漠麻木,這不僅僅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點,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近些年,網絡媒體的發達,使我們更快地了解消息,也使我們看到了社會中不文明的一面,不管是校園暴力事件,還是沉迷網絡游戲的網癮少年,以及“校園裸貸風波”“未成年女生產子后遺棄孩子”這一件件讓人觸目驚心的惡性事件,都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是責任感的缺失,也是心理的扭曲,更是惡性事件潛在的巨大威脅。因此,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迫在眉睫。我們教育工作者,更要把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加以引導,使中學生在人生的關鍵期能成長為有責任感的好孩子,能夠明辨是非曲直,不被人蠱惑,或者誤入歧途。
2.從學校德育工作來看
近年來,隨著升學壓力的加大,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出現了嚴重的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網絡媒體對高分數、高考狀元的大肆宣傳,家長、社會對學生成績和教師教學業績的過度期望,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社會和學生的攀比心理。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學校管理和教師教學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偏離,重視考試成績,輕視德育的問題比較突出。另外,網絡媒體的便利化,通信工具的便捷,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中學生的思想認識產生了沖擊。有些孩子在小學時就強迫家長買手機,到了高中時更是以拿名牌手機為榮,虛榮心滋生,金錢主義至上,誠信觀念缺失,考試作弊,追求享樂,攀比成風。一部分中學生語言不文明,說臟話,學會欺騙老師和家長,舉手投足欠雅觀,待人沒有禮貌,自我約束能力差。有的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敲詐勒索,偷搶他人錢物,向家長撒謊騙錢,不時有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學校安全教育及管理難度大,壓力大。有些中學生愛攀比,對父輩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屑一顧,不感恩父母,以自我為中心,養出許多“小公主”“小皇帝”。在人生追求上,崇拜自我,個人利己主義至上,有些學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們對家庭、社會沒有感恩之心,憑自己的主觀意識主導一切,最終釀成慘禍。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對于國家和民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幾點意見
1.加強與家長溝通,注重家庭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在《培養集體的方法》中寫道:“要使我們的少年、青年男女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是未來的丈夫、妻子、父親和母親;幾年之后將有自己的孩子;我們對社會未來應負的責任,首先表現為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把他們培養成為何等人,我們之所以要成為真正的人,是因為我們是自己孩子的未來教育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作為家長,要時刻體現自己對子女、家庭、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從生活小事的點點滴滴傳送給孩子,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薄R虝⒆訉W會感恩,珍惜生命。鼓勵孩子做家務,參與到家庭日?;顒又腥?。從點滴小事做起,主動整理房間,慢慢學會做飯、洗衣服,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幫著做。使孩子在勞動中學會體貼孝順父母,學會感恩。同時,家長也應該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和精神素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父母的建議》一書中提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但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家庭教育的意義正在于此?!彼岬?,出色的孩子,總是生長在父母彼此真誠相愛中,也真誠熱愛、尊重別人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心境平和,心靈健康,聽從教導,真心相信人世的美好。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要從孩子幼年開始,父母應該用自己的日常勞動和個人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珍惜孩子心中對高尚、美好和堅毅的信念,讓孩子從幼年起就經歷和體驗細膩、真誠的人際關系。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和孩子交流,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聆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嚴厲斥責,惡語相向,棍棒相加。
2.充分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認識教育的力量》中提道:“真正的教育是要培養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和對人民的一種責任感,而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嚴格的要求,沒有斷然的命令,沒有合理的教導和不善于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多數人的利益,服從于集體、社會和人民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么責任感的?!睂W校是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陣地,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校園文明建設。要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革命傳統教育、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從寧縣來講,可以在學校把開展每周“國旗下的演講”作為開展經常性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引導廣大中學生樹立崇高的愛國情懷。并結合各種節假日、重大紀念日活動如清明節祭奠烈士陵園、參觀王孝錫烈士紀念館,網上祭英烈活動,組織中學生觀看“感動中國人物”主題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深化習慣養成教育。充分利用“開學第一課”、開學典禮、班會、團隊會對中學生進行行為規范宣傳教育。加強學生日常行為教育管理,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的觀念,從穿衣、吃飯、走路等細微處出發,初中生在持續加強養成教育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紀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意志品質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約束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高中重點抓好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抗挫折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職專重點抓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就業創業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另外,老師在對待“難教”學生時,要善于觀察和聆聽孩子的心聲,不能以偏概全,一票否決,不能讓這些“特殊”孩子感到自己沒有希望,而且還常常是以直截了當的方式告訴他。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即使是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讓他不感到自己的殘缺,也要讓他享受到做一個高尚的人的快樂,享受到人生的快樂,享受到智慧勞動創造的快樂。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睆娬{了實踐的重要性?,F在中學生更應該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在書本的陪伴下長大的,在學校學習,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對于國情、社會環境大都是從書本、網絡了解,很少深入實踐探索。廣大中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等空余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是中學生從中了解自己與社會需求的差距,看到自身的不足,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孩子們克服驕躁之氣,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對于學校來說,社會實踐是連接校內校外的紐帶,它是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之余,加強教學和生活的聯系,不至于成為“書呆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能與社會發展掛鉤,不至于脫節。廣大中學生可以利用節假日,到社區、村鎮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照顧孤寡老人,打掃衛生。去村鎮文化中心義務勞動,奉獻愛心。幫助和指導“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們互助學習。使中學生從小事做起,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活,感恩社會,服務群眾。注重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中學生的奉獻精神及服務社會的意識,讓其在實踐中去內化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