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華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凝聚而成的精神文明成果。紅色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在立德樹人過程中,高校應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充分融合,通過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手段及紅色文化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充分感知紅色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紅色文化概述
(一)紅色文化內涵
紅色文化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歷經長期的革命和斗爭之后傳承下來的一種先進文化成果。從物質層面來說,紅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類。在物質文化方面,紅色文化以物質為載體進行傳播,如革命文物和遺址等遺存物品或紀念場所;在非物質文化方面,紅色文化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如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百色起義精神等中國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紅色文化體現為堅定信念、不懈追求、勇于創新、服務社會等精神方面的內涵。因此,高校應大力倡導紅色文化精神,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為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弘揚中國革命精神提供重要契機。
(二)紅色文化特點
紅色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紅色文化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科學性。紅色文化通過自身的實際內涵,有效地引導人民群眾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二是時代性。紅色文化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本質內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新時代,中國革命精神能夠幫助人們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的規律,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支柱,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三是創造性。中國革命精神作為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與社會實際情況相結合,不斷創新發展。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將愛國主義作為教學重點內容和開展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效果受到不良信息和負面思想的影響。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課程中,使高校大學生通過實際教學案例充分領略老一輩革命家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奮斗的奉獻精神,讓大學生深刻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以此激發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二)提升高校思政課堂效果
目前,高校思政課程普遍存在思政課堂學習氛圍不活躍、教學效果不顯著的現象,主要是由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師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等原因導致。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教師通過融入紅色文化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閱讀紅色書籍、搜集紅色文化相關知識;課中通過組織學生以故事匯的形式展開學習活動;課后開展分享交流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以此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通過舉辦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紅色小品、情景劇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顯著提升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
(三)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
高校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是祖國未來磅礴發展的動力之源。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出發,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并借助互聯網優勢開辟紅色文化傳播平臺,讓其成為青年群體獲取紅色信息、學習紅色文化、交流紅色思想的主陣地,讓青年學生通過網絡渠道獲取更符合自身需要的紅色文化和人文精神,獲取有利于他們成長成才的動力源,獲取他們追求理想和目標所需要的精神養料,促使他們堅定最廣泛的文化自信,進而提升青年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
(一)豐富思政課堂的教學手段
受到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限制,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方式表現形式單一,學生難以提高思政課程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難以提高。因此,一方面,教師應挖掘紅色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編寫校本教材、參考資料、教學案例,為思政課教學提供真實生動的案例,豐富教學內容,補充教學素材;同時充分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如超星、慕課等大學課程平臺,將平臺中有關紅色文化的優質教學視頻運用到思政課程教學中,以此豐富思政教學內容。此外,教師可以提前錄制紅色文化教學短視頻,供學生在課前學習,以此有效拓寬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范圍,促使學生掌握紅色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教師可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程教學,讓學生設計一節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課程,使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紅色文化的魅力所在,促使紅色文化順利融入思政課程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應建立動態評價機制,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將課堂表現的積極性、完成任務效率以及紅色文化心得分享深刻性等內容作為評價指標,實時監控教學活動的進展情況;依據評價體系的綜合內容,總結和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針對問題做出及時調整。這對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過社會實踐感受紅色文化
只注重形式的教學活動并不能充分展現紅色文化的獨有魅力,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悟深度不夠。為解決這一問題,不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教師應將紅色文化融入第二課堂,寓紅色文化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中。例如,地處革命老區的百色學院組織青年大學生開展“重走紅軍路,體驗愛黨情”活動,每年堅持組織學生到百色起義紀念館、紀念碑開展“清明節祭奠英烈”活動;每年組織新生、新黨員到百色起義紀念館、紀念碑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入黨宣誓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學生到紅色革命基地——田東縣、東蘭縣、巴馬縣開展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等。活動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分享交流會,以文字或語言分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斷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悟,以此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到課程教學中。
(三)構建紅色文化網絡宣傳陣地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網絡紅色文化宣傳平臺,便于學生接收主流價值媒體信息。高校應整合紅色文化信息資源,開設紅色文化網站專欄和新媒介平臺等,定期通過紅色文化專欄上傳學習資源;打造具有紅色特色的校園紅色公眾號,形成掌上紅色文化育人新平臺;通過搜集或制作與紅色文化有關的短視頻,并將其上傳至網站平臺,提供給學生學習;刊發以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新聞報道,營造紅色文化學習宣傳氛圍。例如,百色學院整合全校資源,建立了紅色網絡文化科技園,孵化出紅色教育教學示范中心、網絡黨建示范中心、紅色主題活動建設推廣中心、紅色影像制作設計中心等基地,以及紅城百事通網絡文化工作室、紅色網絡直播電視臺等工作室。同時,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平臺建設,使之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骨干力量。
(四)在校園文化中融入“紅色元素”
在校園文化中有計劃地融入“紅色元素”。將紅色文化引入校園,創設獨特的校園環境。在理論宣講活動中,把紅色文化、紅色事跡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過程中。舉辦紅色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參與校外相關學術交流研討會,就如何提升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進行交流探討;同時,通過課題立項、經費支持等措施,支持、鼓勵教師開展紅色科研,形成一批有深度、有溫度的理論研究成果;開展一系列紅色經典文藝演出,如唱紅歌、跳紅舞、演紅劇、誦紅文、講紅色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感受紅色文化;創建紅色文化社團,定期舉辦紅色文化藝術展出,學生通過參與此類活動,將才藝與紅色文化有效對接,促進大學生自覺踐行紅色文化,以此提升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在這一方面,百色學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校堅持以百色精神辦學育人,充分利用百色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全面推進百色精神鑄紅魂“三全育人”體系建設,形成了獨特的育人模式和機制,并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一流學科(培育)建設項目“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流學科(培育)(編號:桂教科研[2018]12號)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潤為.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J].紅旗文稿,2017(12):4-7.
[2]卞成林.紅色文化創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0(5):9-13.
[3]郭云,丁露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路徑[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6):1-4.
(作者單位 百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