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進 劉迪 鄭湘豫
摘 要:院前急救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院前急救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是院前急救質量和水平的基石。我國院前急救人員緊缺,醫學院?,F有專業亟待調整。適值2020年我國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制)訂之際,本研究提出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對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予以分析,并提出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院前急救技術;專業設置;可行性
院前急救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院前急救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與人民群眾的健康息息相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院前急救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是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的基石和核心。受歷史、觀念、經濟水平、體制和機制等因素影響,我國醫學高等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3年制醫學類??圃盒:透叩嚷殬I院校,普遍存在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沒有精準對接社會發展需求,導致我國院前急救醫療服務出現招人難、留人難和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等問題。適逢2020年教育部啟動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制)訂工作,為改變我國院前急救人員緊缺的困境,緩解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本研究提出在醫學類院校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以期為我國院前急救人才培養提供決策依據。
一、院前急救技術專業設置的必要性
我國醫學院校設置院前急救技術專業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業急需
總體來講,我國院前急救人員的數量嚴重匱乏,與我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嚴重偏低。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性質危急險重、職業風險偏高、職業認同感較低、醫患糾紛多發頻發、作息不規律、工作和心理壓力較大、社會地位不高、職稱晉升困難、發展遠景不明,大多數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意愿極低。即便是迫于就業壓力暫時進入院前急救隊伍,他們往往也會通過調換科室、報考研究生、出國深造甚至轉行等方式脫離院前急救行業,直接造成我國院前急救人員嚴重短缺。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例,截至2015年,北京市120急救網絡院前急救人員缺口近2000人。按照西安市院前急救網絡發展規劃,到2014年年底,全市急救醫生數量應達到112人,但直到2016年,全市在編醫生僅為40人,與規劃目標數相差72人。
院前急救隊伍的穩定性亦堪憂。王靜教授的調研結果顯示,2014—2015年北京急救中心招聘的85名臨床醫學畢業生中,留下的只有4人。上海浦東急救中心2010—2013年共錄取急救醫師94名,但先后有66名辭職,流失率達70%。梁永晴2017年對廣州市77家急救站的院前急救醫生進行調研,44.3%的院前急救醫生有離職意愿。趙欣2016年對西安市982名院前急救人員進行職業滿意度調查,44.67%的調查對象不愿意從事院前急救工作。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急救中心呼叫滿足率不到80%。截至2019年6月,上海市院前急救從業人員為3208名,其中一線工作的急救醫師為834人,僅占從業人數總數的26%。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國家中心城市,院前急救人員的需求現狀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農村邊遠地區的形勢則更為嚴峻。對照國際上中等發達國家每1萬人配置1名院前急救人員的標準,截至2020年,我國院前急救人員的缺口為13.18萬人。
(二)社會必需
我國人口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各種危急重癥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平均每年約有180萬人猝死,而我國現場搶救猝死的成功率低于1%。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地震、洪澇、滑坡、泥石流、火災等災害頻發,每一次重大災害事故的發生,都會瞬間造成批量人員傷亡,這給我們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帶來巨大挑戰。以交通事故為例,每年我國僅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有六七萬之多,受傷人數高達數十萬。總之,無論是日常急診急救中的危急重癥,還是各種類型的意外傷害和突發事件,乃至各個行業領域的應急救援,均對院前急救人員存在大量的需求。
需要設置院前急救人員崗位的行業除醫療衛生系統外,還包括紅十字會、公安、消防、武警、航空、鐵路、軌道交通、煤炭、電力、民間救援組織等;需要設置院前急救人員崗位的場所除各級各類急救中心(站)外,還有機場、車站、碼頭、學校、影劇院、會議(會展)中心、旅游景區(點)、體育場館、健身場館、大型娛樂場所等。據相關專家預測,我國現階段對院前急救技術人員的需求超過10萬名。
(三)人才培養供給側需要
綜觀世界各國急救醫療服務體系,通常由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和重癥監護三個環節組成。整體而言,我國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三個環節中,院內急救與重癥監護兩個環節差距不大,而院前急救環節的差距則較為明顯;差距明顯的不是院前急救裝備等硬件,而是人力資源等軟件,具體表現為院前急救技術人員在數量上嚴重不足、在質量上專業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院前急救人員絕大多數畢業于臨床醫學專業或護理專業,而不是急診醫學專業或院前急救專業。
造成上述客觀事實的關鍵原因在于我國院前急救技術人才培養供給側的缺失。全國近千所醫學院校中,在2002年才有第一所院校設置本科急診醫學專業。在我國現行《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中設置有19個專業大類、99個專業類、779個專業,其中卻沒有設置院前急救技術專業。2019年以來,教育部試點確定的80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也沒有設置院前急救技術專業。截至目前,全國醫學院校中尚無一所院校設置院前急救專業或院前急救技術專業。
二、院前急救技術專業設置的可行性
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醫學院校需求層面,在3年制醫學類??圃盒;蚋叩嚷殬I院校甚至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設置院前急救技術專業的條件已經具備。
(一)國家政策支持
在國家政策方面,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接更加緊密、同人民群眾期待更加契合。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醫學人才的培養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建設一批新的醫學相關專業,招生計劃重點向緊缺人才傾斜。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和教育部2020年工作要點,2020年年初,我國已經啟動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制)訂工作。在此背景下,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或《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可謂大勢所趨,恰逢其時。
(二)醫學院?,F有專業亟待調整
近年,我國醫學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猛,供大于需的矛盾日漸凸顯。特別是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率低、就業質量不高、就業與所學專業吻合度不高,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改行從事非醫學領域工作,造成教育資源嚴重浪費。河北某醫學高等??茖W校2012屆畢業生畢業5年后的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正式就業的畢業生僅占6.2%,臨時就業的畢業生占31%。黑龍江某醫學高等??茖W校2015屆臨床醫學??飘厴I生實際就業率僅為59.81%。河南省2012—2014年醫學類??茖哟文昃猩鷶禐?4525人,而全省醫療機構對??茖哟稳瞬判枨髷禐槟昃?0293人,招生人數多于需求人數14232人,畢業生就業成難題。特別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3年制??漆t學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
在醫學人才需求側視角下,我國院前急救醫療服務招人難、留人難;在醫學人才供給側視角下,醫學院校3年制臨床醫學等專業招生面臨巨大困難,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高,社會認可度不高。在此兩難并存的情況下,貫徹落實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嚴格控制高職(??疲┡R床醫學類專業招生規?!钡恼呔?,在3年制醫學類專科院校或高等職業院校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或在臨床醫學專業中新增院前醫療急救技術方向,既可攻克我國院前急救技術人員常年緊缺的頑癥,又能緩解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目前,在我國3年制醫學類專科院校或高等職業院校中,很多院校辦學的硬件和軟件基礎良好,教學運轉系統、質量控制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完備,教師、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和實踐基地應有盡有,新設或調整一門專業甚至多門專業并非難事,既無須大刀闊斧,又不會傷筋動骨,可試可行。
三、對策與建議
為做好醫學院校院前急救技術專業設置工作,我們應當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院前急救人才培養經驗
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其院前急救從業人員的主體不是急救醫師,而是院前急救技術人員。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院前急救技術人員的職業名稱為EMT(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國內專家翻譯為醫療救護員。在日本,院前急救技術人員的職業名稱為救急救命士,其工作性質、內容和職責與西方國家的EMT基本相同,只是職業名稱不同。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院前急救體系中,急診醫師通常擔負醫學指導(medical direction)的職責,醫學指導包括在線醫學指導(On-line medical direction)和離線醫學指導(Off-line medical direction)。在線醫學指導是指急診醫師通過無線電或電話等通信設備對現場的EMT直接傳達醫學指令,回答其遇到的各種問題,并給予指導的急救行為。離線醫學指導是指由資深急診醫師對EMT進行的全周期、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指導,包括理論授課、學術講座、實踐指導、教學設計、崗位培訓、病例討論、錄音(像)播放和結果分析等。
在院前急救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美國各州多數技術學院、職業學院和社區學院設置有院前急救技術專業,為EMT培養設立副學士學位(相當于我國大專文憑),部分設立學士學位甚至更高學位。日本1991年頒布的《救急救命士法》明確了救急救命士在日本院前急救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救急救命士職業的誕生,有效改變了日本院前醫療急救相對薄弱的局面,大幅提升了院前急救的搶救成功率。資料顯示,日本救急救命士的搶救成功率為急救醫師的4倍,平均每年成功挽救約2000名猝死患者的生命。日本的一些4年制大學、3年制救急救命士專門養成所或研修所設置有培養救急救命士的專業或課程。
無論是美國等國家的EMT,還是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其職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都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這些國家高度重視院前急救技術人才的培養,其政策制定、制度建立、職業定位、專業設置、課程建設、質量控制與繼續教育等日趨成熟和規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當學習和借鑒這些經驗。
(二)科學界定我國院前急救人員人才培養規格
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對院前急救人員的工作性質做出一個統一、科學、清晰的定位。我們應當在現狀調研、理論研究、國際比較等方面,盡快開展院前急救技術人員人才培養規格和職業面向的調研論證,爭取早日在專業名稱、專業簡介、課程體系等方面科學定位院前急救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要求。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減輕傷殘,而不是在事發現場或轉運途中對危急重癥和外傷做出明確的診斷,更不是在院外治愈各種各類危急重癥和外傷。院前急救的核心是針對威脅生命和可能造成殘疾的醫學狀況予以緊急處置,恢復或穩定生命體征,避免或減輕傷殘;沒有威脅生命和造成殘疾的狀況則留給院內急救等后續治療環節。院前急救的重心在于危急重癥和外傷的初級階段即緊急階段,而非疾病的全過程。因為不需要明確診斷,不需要治愈疾病,不針對疾病的全過程,其從業人員主要依靠的不是“識”與“謀”,而是“法”與“術”。這些“法”與“術”主要包括:自動體外除顫技術、心肺復蘇術、呼吸道管理技術、創傷四項技術(止血、包扎、固定和搬運)以及急救裝備的使用和維護等技術。簡言之,院前急救是一門技術,因而院前急救人員的人才培養規格應該定位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培養模式應當以3年制醫學類??苹蚋叩嚷殬I教育為主,而院內急救和重癥監護兩個環節的從業人員屬于研究型人才,其學歷教育應該以本科、碩士和博士為主。
(三)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
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修(制)訂工作的總體部署,2020年10月上旬,完成職業教育專業分類優化方案和擬調整專業目錄的審定工作;2020年11月前,發布《目錄》總體框架、新增合并調整的中高職專業及其專業簡介、取消或更名專業名單。由于時間緊迫,在國家層面,我們應當盡快組織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各級醫療機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行指委和教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研討論證設置院前急救技術專業的必要性、科學性、可行性、適用性和前瞻性,力爭在本次《目錄》修(制)訂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
綜上所述,我國院前醫療急救技術人員緊缺,醫學類院校專業設置亟待調整,應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中新設院前急救技術專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院前急救技術人員。
參考文獻:
[1]王靜.加強院前急救隊伍建設[J].北京觀察,2015(4).
[2]王君平,姜峰,付文.急救醫生誰來干[N].人民日報,2016-01-25.
[3]崔曉麗,王鑫,楊寧,等.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人員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11).
[4]向珍君,于海玲,陳建軍,等.北京市120急救網絡院前急救人員流失情況調查[J].中國衛生人才,2017(3).
[5]唐志紅.院外急救醫療救護員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5).
[6]梁永晴.廣州市院前急救體系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7.
[7]趙欣,陳長生.西安地區院前急救人員職業滿意度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7(5).
[8]彭碧波,鄭靜晨,劉海峰.醫療救護員培訓與執業體系的國際化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6(1).
[9]陳志,張文中.我國院前急救人才隊伍建設探析[J].中國衛生人才,2020(3).
[10]齊曉翠,史海潔,邢潔.醫學高專院校學生畢業五年后就業狀況比較分析:以滄州醫專為例[J].價值工程,2017(23).
[11]王瑞,馬怡婷.臨床醫學??飘厴I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職業技術,2016(2).
[12]Andrew N. Pollak, Benjamin Gulli et al.Emergency Care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Sick and Injured[M].Ninth Edition. Rosemont, I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5.
[13]Daniel P, Janice CP, Katherine HL, et al: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a qualitative study[J].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2005(3).
[14]劉蘭秋,王亞東,關麗征,等.從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制度看我國醫療救護員制度的完善[J].中國全科醫學,2007(23).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