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友 彭素竹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大數據、工業4.0、“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影響下,企業生產經營環境面臨根本性、歷史性轉變,供應鏈中的交易環節將變得越來越少,信息交互耗時和物流配送耗時將越來越少。流程縱向扁平、要素橫向集約,價格信息透明、邊際效益降低,從而倒逼更多的企業參與到供應鏈管理變革之中,也使得更多的企業通過供應鏈變革構筑起成本領先、能力領先的差異化優勢,進而在國內經濟大循環與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過程中確立新的戰略支點,實現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對智慧供應鏈進行全所未有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領航“十四五”。
從行業層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促進生態圈建設,提升供應鏈應用價值。
廣東聯通為迎接2B領域供應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深化混改合作的戰略定位,聚力破解通信行業邊際效益遞減難題,搶抓5G先發優勢帶來的全球領先機遇,需要對傳統供應鏈予以重構重生。
廣東聯通在供應鏈管理上主要存在六個不足:
一是倉儲物流系統空白。手工臺賬、表單、閑置物資、下電資產、備貨物資,以手工方式管理效率低下;未建立可視化環境,倉庫可視化環境落后,物流過程缺乏可視化手段。
二是供應鏈智能決策系統空白。智能調度庫存功能空白,目前依靠人工調度庫存;計劃制定缺乏系統平臺支撐,目前無計劃管理體系且依靠人工處理計劃。
三是經濟性不足。布局不合理,全省各地市均設倉庫,一類地市占全省71%;單價不合理,同類地市單價差異大,一類地市差異48%;空間利用不合理,多層貨架占比僅30%;倉儲管理模式多樣,不利于全省物資統籌。
四是規范性不足。管用未分離,“管”受制于“用”;現場6S標準化管理不持續,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五是成本彈性不足。有價值物資和閑置下電物資一起存放;未區分淡旺季,淡季倉庫面積閑置嚴重;合同固定期限較長,租賃期長達3年~8年不等。
六是物流配送整合不足。管理較分散,干線物流由供應商負責,末端物流由施工單位負責物流集約化不足;物流集約化不足,物流企業較多,服務標準、類型不統一,物流集約化和議價能力不足;二級倉管理風險,工程物資領用到施工單位倉庫后,脫離管理視野。
基于聯通打造智慧供應鏈戰略目標,聚焦“六個不足”,全面推進業務集約化、組織扁平化、IT一體化、服務共享化、管理智能化、全面數字化的“六化”改革搭建智慧交易、智慧倉儲、智慧物流三大方面的2B智慧供應鏈體系,構建采購端的智慧調度能力、倉儲端的聚合與彈性使用及現場6S標準化管理能力、物流端的可視化即時達能力、全流程大數據分析四大能力,實現“六更”目標——更少節點、更小空間、更高效率、更省成本、更低風險、更優感知。

圖1 中國聯通智慧供應鏈:以“六化”為核心的外聯內通
交易管理智慧化。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基于大數據分析,提供經濟批量采購建議和安全庫存建議,補貨及物資調撥策略等,實現對聯通業務管理中所需的采購和供應決策、訂單交易、能力供應的有力支撐。
倉儲管理智慧化。總體最低庫存成本。不同種類的物料采用不同的庫存管理模式以降低庫存成本。利用WMS技術實現庫存透明化管理。
物流管理智慧化。安全、準確、及時配送,信息透明共享。利用京東供應鏈一體化的服務,實現物資的高效調配及運輸節點管控。
其中“智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業務集約、規范標準以及對基層單元端到端的支撐,實現從管控到服務支撐的模式轉變;二是通過一碼到底實現一單到底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三是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系統的范圍包括EDI協同平臺、協同管理平臺、作業平臺。實現價值鏈“共贏、共享、共創”,是典型的“用智慧換傳統管理”案例,讓用戶更直觀地管理和提升供應鏈的績效。經測算,直接效益4924萬元,其中倉庫租金1384萬元、人力成本440萬元、物流費用600萬元、資金占用成本2500萬元;間接效益5628萬元。預計對供應商帶來的價值計劃準確率提升、急單率降低、人工成本節省;基于自提,取消供應商暫存點的費用評估;倉儲物流商自提減少暫存點壓庫并且能提前回款,可節省資金占用。

圖2 廣東聯通智慧供應鏈全業務流程圖
B2B的智慧供應鏈管理平臺,實現全鏈協同、一碼到底、一單到底。通過訂單管理實現B2B上下游的協同管理,信息共享互通:聯通、施工單位、倉儲物流服務商、供應商等多方企業之間的線上產品、信息、服務管理等。訂單系統支持采購訂單、倉儲訂單、運輸訂單、結算訂單等,支持訂單有效歸集整合,并能與物料編碼統一映射,通過唯一碼、唯一訂單號串聯WMS系統、TMS系統、BMS計費系統等,實現全鏈一碼到底、一單到底。
出庫單管理:出庫單的信息申請、查詢、電子簽名、統計、導出、打印等,出庫單的映射、分類、歸集等。
PO單管理:PO單的信息申請、查詢、統計、導出、打印等,PO單的映射、分類、歸集等。
工單管理:支持上游系統模塊及本平臺模塊發起單據時審批和跟蹤,與OA系統對接后,再進行單據下發與處理。
退貨入庫訂單管理:退貨入庫流程管理、退貨入庫分類管理、退貨入庫規范管理等。
倉間調撥訂單管理:包括同倉庫庫位之間、總倉與前置倉之間、前置倉與前置倉之間等的物資調撥管理等。
訂單系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1)訂單建立;(2)訂單維護;(3)訂單審核;(4)訂單查詢;(5)訂單拆分;(6)訂單調度;(7)訂單跟蹤;(8)智能訂單;(9)訂單結算。

圖3 物資全生命周期圖

表1 一碼到底對應關系映射
融合倉基本思路是構建集約化、彈性化、可視化、高效率的倉儲體系。在庫存策略上選擇第三方倉儲物流商作為戰略伙伴,集中大區和網絡規劃,與供應商/物流商形成規模效應,采取彈性庫存策略。在成本策略上,把控采購成本( 數量/起訂/運費/訂單處理)、庫存持有成本(空間/資金/服務/風險)與缺貨成本(丟單 / 等待訂單)最優平衡。

圖4 倉儲規劃體系
在總體規劃上,統籌優化倉儲選址,專項物資三裝三卸調節為一裝一卸,利用多層貨架等手段,提升庫存利用率。
在提前備貨上,提供項目規劃、計劃、立項給戰略供應商,做項目物資提前儲備。
在大區庫存上,采取分類跟進方式對通用物資、備品備件適度VMI備貨實施供應商電子裝箱單、條碼接收、批號跟蹤、擺放貨位及電子管控。
在項目現場上,臨近項目的通用物資調撥,并現場驗收。
在逆向物流上,一是采用更靈活的退換貨條款,工余料直退供應商;二是廢料管理流程,工余料信息共享與再利用。
依托蓬勃發展中的大數據架構,建立行業模型,將準確、廣泛、動態的數據轉換為可以支撐戰略決策、運營決策的可執行信息。

圖5 大數據運營模式
全業務過程可視化:為不同的管理層提供不同的采購信息和視圖。
控制風險:依托行業模型,多角度查看并分析數據,發現潛在業務風險,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改善成本。
改善績效:根據戰略和經營模式設置的KPI指標體系,監控、評價并持續改善績效。
支持采購預測/戰略:依托行業模型,從海量數據中發現問題,預測將來,支撐決策。
(1)管理水平提升。基于2B智慧供應鏈平臺,構建供應鏈績效4K體系,讓管理變得智能化。通過廣深東佛四地融合倉試點,沉淀智慧倉儲管理體系具備可推廣性、可復制性;通過打造聯通物資管理系統,實現標準化、智能化倉儲、物流操作流程,推廣全省實現物資管理庫存可視化。

圖6 如何實現企業核心價值
(2)經濟效益提高。第一階段融合廣、深、東、佛四地倉庫,融倉后四龍倉庫面積節約70%,倉庫費用降低31.5%,倉管人員減少51%。
(3)促進行業平臺生態融合。創新商業模式,創建一個三贏模式的生態供應鏈平臺,可以支撐整個通信行業,乃至其他行業,實現產業產能整合。同時為倉儲物流商提供了百億級的全國級的市場,可以構建全國2B供應鏈網絡。
(4)社會效益與社會責任。數字化、智慧化成為現代供應鏈的顯著特征,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廣東聯通勇擔重任,致力于供應鏈協同時代。
2022年~2025年實現供應鏈開放共享,升級社會化倉儲、運輸系統接口,實現服務共享化,引領國家供應鏈智能水平,完全實現5G 物聯網,作業從自動化轉向無人化,進而承接社會需求,全面開放。
下一步建立基于5G技術的倉儲物流體系,向無人化升級,系統具備對接自動化設備能力,具備對接IOT能力。同時系統具備多種輔助智能策略,如建立智能無人分揀體系,智能上架、智慧排產,支撐未來B2B分撥業務體系,提升數字化作業效率與效益。
供應鏈管理系統主要是對企業內外資源供需進行協調,從而滿足消費者所需,結合市場變動隨時進行改變。有效供應鏈管理系統能夠達到以下幾點目標:其一,增加收入與利潤;其二,節約企業間交易成本;其三,減少循環周期;其四,降低采購成本;其五,降低庫存。從而確保數字化供應效率與效益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