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改霞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甘露”的獲得,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授外,更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采集。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最便捷的形式,是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要讓學生有大量的積累,必須讓其廣泛地閱讀,不能只滿足于課內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閱讀內容,而要讓學生在課外能廣泛地閱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在當今信息量激增的社會里,讓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培養學生較強的課外閱讀能力至觀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指導小學生搞好語文課外閱讀呢?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已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激發學生興趣:
(1)榜樣激勵。榜樣能使學生產生看齊的向上心理。平時,老師可以有意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學家高爾基、偉大領袖毛澤東、大作家老舍、葉圣陶、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樹立典型來激勵學生,使學生逐漸認識到只有多讀書,肯讀書,才能有較高的閱讀能力,鼓勵學生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無窮無盡的語言營養,精神食糧。
(2)活動激趣。開展與課外閱讀有關的活動,在有趣、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可以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如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手抄報賽、成語接龍賽,.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二、做好讀物推薦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正確合理的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準確的運用閱讀方法,做好讀書筆記,課外閱讀才有效率,才有收獲。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我們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推薦工作。
(1)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我們推薦讀物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上完了《卡羅納》,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愛的教育》,學習了《景陽岡》,可以向學生推薦《水滸傳》。
(2)推薦與年齡特點適宜的書籍:小學六年,跨度較大。我們推薦讀物時,不能一刀切,必須根據每一級段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供書籍名單。
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千篇一律的方法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教師應根據文本的特點,給學生傳授最為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以提高閱讀效果。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閱讀時應做到一“想”、二“畫”、三“寫”、四“讀”。
(1)想,即想象。學生的想象力非常的豐富,無論讀什么樣的文章,讀后讓學生養成閉上眼睛想一想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畫,即勾畫和繪畫。就是邊讀邊按要求畫出有關內容,或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加深理解,根據閱讀內容,描繪出表述的物象。
(3)寫,即仿寫和摘記。就是照某個精彩片斷或句子仿寫一下,以加深理解。有詞可寫。
(4)讀,即精讀。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讀這類文章時要熟讀精思,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和作者同悲同喜同愛同恨,讀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四、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提綱型、感想型、想象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教師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總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喜歡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知識、素養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