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亞北 吳昊
[摘要]面對高職思政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應探索地方博物館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并利用其豐富的資源擴大思政教育體系、專業的人員構成優化思政教育隊伍、獨特的場館條件升級思政教育方法。但是,受當前博物館對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認知度不夠、高職院校協同社會實踐資源的系統性不足、大學生對博物館社教功能的知曉率不高等問題所限,博物館與高職院校融合開展思政教育的成效尚不明顯。對此,建議完善以實境課堂為載體的教育平臺,引領以志愿者為核心的教育對象,開發以教師、教材、教法為重點的教學資源,以促進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博物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路亞北(1971- ),男,江蘇鹽城人,常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昊(1986- ),男,江蘇無錫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江蘇? 常州? 213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文物科研課題“基于社會治理建設的博物館成人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SK16)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0-0096-05
博物館作為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主要展示場所,在社會教育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館與高職院校共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不僅是履行其社會教育職能的必然要求,更是多元融合踐行“四個自信”的有力嘗試。本文將以厘清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本質為前提,以博物館與高職院校融合開展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為依據,并以其現狀與問題為導向,提出發揮其獨特融合育人作用的創新路徑,從而為系統探索和規模推進兩者融合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一、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出臺相關文件,對持續不斷開展思政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加強合力做好主體協同,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是實施思政改革創新的重要渠道和保障。這既要求學校內部各級各部門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又要求學校與各類社會組織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協同實施文化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高職院校作為社會服務和產教融合屬性鮮明的類型化高校,尤其需要通過向外借力來形成內外合力,不斷豐富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的思政“供給側”,探索形成高職思政改革創新的新渠道、新平臺、新動力。
博物館通過履行“陳列、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職能”①,聯系歷史與未來,是文化傳承的樞紐。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社會結構和時代價值等多維度的變遷發展,借助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場館優勢,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不斷健全完善,逐漸形成了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實踐教育、服務教育等多位一體的綜合定位。黨的十九大以來,堅定“四個自信”上升為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并把文化自信置于“四個自信”的基礎性地位,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牢固樹立起以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為核心的育人本質。面向各階層社會公眾廣泛興起的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教育、中華歷史及傳統文化教育,構成了當前地方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主流。因此,在校內外合力構建“大思政”體系的語境下,博物館與高職院校融合開展思政教育既具有邏輯的一致性,也具有現實的合理性。以此為前提,充分發掘博物館的資源、人員和場所條件,將地方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兩者融合,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1.豐富的資源運用有利于擴大思政教育體系。新時代,高職思政教育覆蓋的范圍將發展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工匠精神和職業規范為重要構成的思政綜合素質教育體系。博物館的資源條件、功能定位,決定了其思想和文化育人的內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的覆蓋性。例如,綜合博物館及不同類型行業博物館開展的基于實踐教育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百科知識教育、中華歷史和傳統文化教育、百科百業教育等,不僅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還覆蓋了科技、職業、行業等綜合素質教育。將博物館的豐富資源應用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覆蓋高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的思政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②,助力形成更適用于高職教育的“理實一體”教學基礎條件。
2.專業的人員構成有利于優化思政教育隊伍。新時代,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教育隊伍是落實思政改革創新任務的關鍵。目前,高職院校已普遍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并落實了以思政教師隊伍為核心、各級各部門廣泛參與的思政教育隊伍。但囿于專業設置、辦學實際和歷史原因,數量眾多的高職院校仍缺乏建設高水平思政教育隊伍的完善體系,較大程度地制約了高職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深度與廣度。將博物館的研究員、專業講解員納入高職思政教育隊伍,同時依托館藏資源協同開展教育研究,不僅有利于高職思政教學任務的落實,更有利于提升高職整體思政教育隊伍的政治意識、理論視野、人文素養和教育思維,是切實提高高職思政教育隊伍綜合素質的有力支撐。
3.獨特的場館條件有利于升級思政教育方法。新時代,高職思政教育教學親和力和針對性不足,是制約高職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的重要原因。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決定其對宣傳講解的針對性、生動性、參與性要求較高,如切合觀眾所需的教育主題,豐富直觀的實體展示,情景化的展廳環境和主題式、案例式、互動式、游戲式的內容講解等,這些是高職升級思政教材教法的重要參考和渠道。一方面,可借鑒這些方法,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用學生聽得懂、喜歡聽的話語把深刻的思想政治知識點說清楚、講透徹,引起學生的共鳴與共情;另一方面,可利用這些渠道,與博物館共建實境課堂,從而通過踐行多元融合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滿意度,充分提升高職思政課的質量和魅力。
二、地方博物館與高職院校融合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賦予了博物館與高職院校融合開展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一些地方博物館與高職院校探索開展了融合式思政教育。以常州博物館為例,其分別與常州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等高校探索開展了博物館知識進校園、志愿者征集培育等活動,特別是發揮常州職業教育的特色優勢,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共建實境課堂等創新舉措。但總體來說,博物館與高職院校融合開展思政教育還是個別性、非系統的,尤其在推進過程中,在博物館、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三個層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1.博物館對接高職思政教育的認知度不夠。黨的十九大以來,地方博物館尤其是綜合性博物館雖對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構建高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有了一定認識,但囿于長期以來的工作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屬于紅色文化博物館(紀念館)職責范疇的慣性思維,尚未結合自身館藏條件和功能定位,將長期開展的中華歷史和傳統文化等宣講教育與“大思政”體系下的文化育人要求緊密對應,形成全面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社會教育體系。另外,對高職人才培養定位及作用的認識還不到位,尚未形成服務于高職人才成長的社會教育專門體系。這制約了博物館與高職院校共同構建既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于一體,又凸顯職業屬性教育特色的“大思政”教育體系。
2.高職院校協同社會實踐資源的系統性不足。當前,高職思想政治改革創新的最顯著問題是思政教育的抬頭率、點頭率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學生對思政教育重要意義和價值的認知不到位,但更大程度上在于思政教育不能始終聯系學生實際、圍繞學生所需、解答學生之思。這其中,實踐資源的融合創新性、系統性不足是重要因素。體現到與博物館的“實踐教育”合作層面,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政體系整體規劃與建設時,還未普遍將博物館納入 “大思政”建設格局,這不利于構建基于“理實一體”教學基礎條件的全面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協同實踐育人體系。
3.高職學生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知曉度不高。盡管近年來隨著全民文化意識的不斷普及和博物館自身建設的不斷完善,高職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和滿意度不斷提高,但大學生群體尤其是高職學生,對博物館及其所承擔的教育功能的知曉度卻較低。博物館急需通過加強與高職院校的協同合作,吸引更多高職學生知曉、融入博物館的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功能。
三、地方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創新路徑
之所以出現上述不足,根源在于地方博物館、高職院校與高職學生的協同性和協調性不夠。因此,進一步探索地方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須在厘清地方博物館性質、定位的前提下,以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為遵循,以其時代價值為依據,以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完善以實境課堂為載體的教育平臺,引領以志愿者為核心的教育對象,開發以教師、教材、教法為重點的教學資源,構建“資源—平臺—對象”相銜接的融合式教育體系,形成協同育人的新機制。
1.搭建教育平臺:建設資源、人員、場所共通的實境課堂。深化實踐教育,創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是運用社會力量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形式。實境課堂作為行走課堂的創新類型,有助于教育對象在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中被感染、觸動、震撼,提升參與感和代入感。以常州博物館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的實境課堂為例,自該課堂建成后,該學院利用博物館進行思政課現場教學的頻次明顯增加,教學效果滿意度明顯提高。但總體來說,實境課堂建設的系統性欠缺,開展的形式、渠道仍較為單一,合作的平臺作用未全面發揮。探索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創新路徑,應首先完善合作平臺體系,使雙方資源、人員和場所共通。
第一,建成規?;p向互動平臺。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以現有的實境課堂為基礎,逐步在地方博物館健全實境課堂,并細分、明確不同課堂的教育功能定位,以實現博物館實踐教育層面的高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思政教育體系全覆蓋。另一方面,探索博物館在高職院校建設形成集知識講座、博物課堂、校園巡展為一體的行走課堂。
第二,打造特色化合作品牌項目。充分利用地方博物館的自身特色,著力打造主題式、沉浸式、案例式、互動式的實境課堂品牌。一是把展覽現場變情境課堂,如依托常州博物館史前常州、延陵季子、齊梁故里、中吳要輔、儒風蔚然等展廳環境,布置現場課堂環境,提升思政教育的代入感、參與感。二是把展品素材變鮮活教材,如將常州博物館陳列的部分珍貴文物復制件作為實體課件,納入“理實一體”教學,提升思政教材的生動性、鮮活性。三是把展示講解變互動教學,如將常州博物館對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事跡的生動講解和互動展示融入教學設計,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化率、轉化率。在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同時,形成高職院校進行思政改革地方實踐教育的特色品牌。
第三,建立常態化建設保障機制。出臺建設與運行標準,明確實境課堂的基本目標、開展內容、規模條件、年度開展次數、考核要求及在建設運行過程中學校和博物館雙方于資金保障、人員與場所安排等方面的義務與責任,確保實境課堂能對接思想政治教育總體要求、對接高職學生的教育特征和實踐育人的基本規律。
2.引領教育對象:完善遴選、培育、示范一體的志愿者體系。遴選培養大學生志愿者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參與思政主題教育主動性的重要舉措。學生志愿者不僅能為博物館提供各種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推動博物館服務社會,提升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知曉度,更能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參與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過程中將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人文素養、職業素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發揮榜樣示范帶頭作用,引領同齡人提升理想信念與綜合素養。進一步探索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創新路徑,可將志愿者隊伍予以系統化打造,重點加強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加強高職院校層面的組織遴選。高職院校一方面應加強博物館志愿者體系在全員、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體制機制建設中的重要性認識,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高職學生的組織,在協同地方博物館擴大大學生志愿者團隊數量與規模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志愿者組織遴選的責任部門,細化完善組織遴選標準和與學分(素質分)相掛鉤的績效考核制度,并著力加強博物館志愿者團隊工作的宣傳,使學生群體認識志愿者、了解志愿者、爭當志愿者。
第二,加強博物館層面的培育培養。地方博物館應緊密對接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將大學生志愿者建設進一步納入“大思政”工作體系。一方面,創新實踐培育方式,使志愿者在學習培訓、義務講解、引導服務、社會教育服務和策劃設計的過程中提升理想信念和綜合修養??梢酝ㄟ^探索開展“以老帶新”的導師制、大型臨時活動的“項目制”等形式,在不斷規范服務標準、豐富服務內涵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志愿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志愿者自覺、主動地提升綜合素養,錘煉志愿者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優秀志愿者的激勵力度,使志愿者信心滿懷、不斷提升自我。
第三,加強志愿者層面的示范引領。大學生志愿者作為高職思政教育的先進群體,是充分發揮“朋輩教育效應”的理想樣本。高職院校和博物館應協同加強對志愿者群體的引導,如鼓勵其參加班會主題演講,邀請同學參加博物館展覽、志愿者計劃,通過現身說法激發榜樣力量,帶動更多同學明確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綜合素養,實現共同成長。
3.優化教育內容:開發教師、教材、教法融合的教學資源。系統升級思政教育的教師、教材、教法,全方位開發貼近時代、貼近人民、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是高職院校協同社會力量實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將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優勢、專業人員優勢和場館條件優勢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材、教師、教法改革,是解決思政教育問題、凸顯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時代價值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應著力在以下三個層面予以加強。
第一,融合博物館人員與高職思政隊伍。一方面,高職校要進一步擴充思政兼職隊伍,聘用博物館專業館員、講解員等成為思政兼職教師,利用雙方共建共通的實境課堂,確定其教學方案和教學安排,發揮好博物館館員在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上的獨特作用。另一方面,博物館應探索建立有效機制,常態化吸納高職思政教師進入博物館開展學術研究和思想文化相關教育實踐活動建設,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打造學校與博物館互動的人員輪崗項目,使雙方人員共同成長。
第二,融合博物館資源與高職思政教材。以“理實一體化”思政教育內容為目標,打造融理論知識、網絡課程、實體課件、實踐教材于一體的教材,形成校、館優質教育資源有機融合的課程資源庫。一是在思政理論課中圍繞“理想信念教育”項目群、“公民品格塑造”項目群等模塊,開發依托博物館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等獨特資源的教材。二是在課程思政中,探索博物館文化資源與專業教學的有機結合,如在專業課中講述近現代常州名人創業故事,弘揚愛國主義和職業精神,組織英語專業學生開展“常州文化”的英語志愿講解等,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了解常州歷史,提升文化素養,厚植家國情懷。
第三,融合博物館活動與高職思政教法。以知行合一、視野開闊、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為原則,借鑒博物館思想、人文教育的主題式、沉浸式活動。例如,將常州博物館開展的歷史文化送展進校園、尋訪常州文化先賢等活動與思政教育相關環節相結合,利用博物館內的展廳、展品、展示,開展現場式、案例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形成理論宣講、實踐育人相融合的教學方法,使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明顯增強。
公共博物館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挖掘和利用”③,共同建設實境課堂、共同打造互動項目、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培養志愿隊伍,是在充分論證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響應黨和國家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新嘗試。未來在“大思政”格局下,圍繞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博物館還可在網絡育人、服務育人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探索。在網絡育人方面,博物館可以利用館藏資源的電子化展示渠道與新媒體技術環境,與高職校探索共建基于思政課程的人文素養網絡博雅課程和基于課程思政的文博知識網絡選修課程,并開展網絡文化陣地共建。在服務育人方面,博物館與高職院校合作,可以在建設紅色文化社會培訓基地過程中,通過共同建設高水平培訓隊伍、提供精細化培訓保障,將良好的職業素養化為思政要素進行傳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釋]
①田慧雯.淺談拓展基層博物館(紀念館)宣傳教育功能的意義和開展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0(6):224.
②鄒艷輝.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價值結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2):27.
③林藝琳.高校博物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J].文學教育,201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