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院校擔負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地方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是緊貼地方經濟發展特色,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復合型”專業技能人才支撐。要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師資力量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文章針對當前西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及建設途徑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建設適應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路徑,為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思路。
[關鍵詞]產教融合;“雙師型”教師;路徑
[作者簡介]曹強(1963- ),男,甘肅慶陽人,慶陽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甘肅? 慶陽? 745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在高職院校‘三教改革實踐中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gszyjy-64)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0-0082-04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個性化。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能力高低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為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既是高等職業院校提升辦學水平的著力點,也是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點。本文針對當前西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及建設途徑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為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界定及認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逐步壯大,教師待遇與社會地位穩步提高,能力與素質顯著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職業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人才培養靠教師,教師的能力和素質高低決定了教學質量水平和人才素養高低,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全面建設職業教育強國的關鍵力量。因此,構建一支專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基礎和保證。
從近幾年西部各省區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情況可以看出,教師的專業實踐經驗、實踐指導能力、技術專利或科研成果、參加國家級省級賽事成績等方面是認定依據。大部分西部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中,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和程序都不是統一的,既有將“雙證書”“雙職稱”或具有其他學科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雙師型”教師主要認定標準的,也有將有過企業經歷、參與過技術研發或取得過省級大賽成績視為“雙師型”教師評定標準的。由于各高等職業院校評選標準的不同,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在橫向上就很難體現各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真實質量和水平。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應同時具備與自身中級以上職稱相匹配的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是某一專業或某一領域內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有機融合體。
二、西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存在的普遍問題
近年來,西部高職院校以“三教”改革為契機,不斷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搭建培養平臺,制定有關規章制度,積極開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但是,西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普遍存在著來源單一、培養乏力、占比虛高、平臺作用不明顯、激勵機制不健全、專業化水平偏低等問題。業務精湛的“雙師型”教師的短缺,成為制約西部職業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
1.師資來源單一。西部高職院校教師一般按照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招聘,錄用的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缺乏企業工作經歷。以慶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年來3次招聘共錄用69人,其中應屆畢業生53人,但有專業領域或者企業工作經歷的僅有5人,而且工作經歷極短。這種招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業企業中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和精湛技術技能的人才進入學校任教。同時,較低的薪資待遇也難以引進層次較高的學科帶頭人和專業領軍人才,導致優秀的“雙師型”教師的缺失成為影響院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投入不足,培養乏力。西部高職院校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中,經費投入不夠,導致教師隊伍能力普遍偏弱。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壯大,特別是自2019年高職院校實施百萬擴招計劃后,部分高職院校師生比例失調、教學工作量增大,教師資源嚴重不足,繁重的教學任務迫使教師抽不出精力參與能力培養計劃。另一方面,學校對“雙師型”教師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西部各高職院校由于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本就“捉襟見肘”的辦學經費中撥出專門提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科技創新和科研等方面的資金難上加難。“雙師型”教師建設所涉及的專業技能和崗位實踐培訓不能及時進行,導致“雙師型”教師存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短板、科研能力不足、社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且無法適應專業領域升級與經濟轉型發展需求。
3.“雙師型”教師占比虛高。截至2019年,全國高職專任教師49.8萬人,其中“雙師型”教師19.1萬人,占專任教師的38.4%。從慶陽職業技術學院的調研數據看,近三年該院“雙師型”教師數量在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9%,該比例在西部職業院校排名中處于偏低水平,但高于全國“雙師型”教師在全國專任教師中的占比。這主要是因為西部職業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師認定的標準不同、對于“雙師型”教師認定程序把控不夠嚴格,導致“雙師型”教師數量虛高,也說明這個數據并不能客觀反映西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水平。“雙師型”教師在整個教師隊伍的占比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但是“雙師型”教師占比虛高、質量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響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4.“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的作用發揮得不明顯。近年來,雖然教育行政部門定期開展“雙師型”骨干教師培訓班,并發布一系列關于推廣和完善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以期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與廣度,但是收效甚微。一是由于企業產權保護、技術保密要求等原因,參訓教師很難進入創新研發團隊的關鍵崗位實踐實操;二是培訓內容、實訓設施的操作指導與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實際、教學實踐設備差距較大;三是參訓教師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不重視培訓學習,將培訓學習變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參觀考察和“鍍金”。因此,“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很難實現參訓教師專業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標,教師培養平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提高“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效能,應是培訓基地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5.缺乏有效激勵機制。西部各職業院校教師薪資待遇普遍不高,對高層次技術人才缺乏吸引力。學校自身培養的高學歷人才外流現象嚴重,為教師隊伍建設帶來不穩定因素。同時,“雙師型”教師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績效考評、年度考核、職稱晉升聘任等相關制度上沒有對“雙師型”教師進行資源或者激勵傾斜。“雙師型”教師有“名”無“實”,降低了教師對“雙師型”追求的積極性,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成為空談。因此,西部高職院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有效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建設路徑
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在辦學過程中,職業院校必須凸顯“雙師型”教師的核心地位。西部高職院校必須探索建設適應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路徑,建成一支技藝精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學生就業能力,滿足社會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雙師型”教師既需要理論知識與專業領域一致,又需要職稱與實踐能力層次相當。換句話說,“雙師型”必須要“門當戶對”。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教學團隊的建設,可以嘗試從以下幾種途徑入手。
1.改革人才培養管理制度,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在政府方面,當地政府可以出臺關于人才培養制度、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扶持和強化人才激勵獎勵措施等政策,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人才培養引進工作落到實處。用政策吸引人才,使科研領軍人才和行業能工巧匠能進入教師隊伍,是解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短缺的路徑之一。在學校方面,為更好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制定教師定期接受社會實踐培訓和引進高端人才的相關管理條例。以慶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院制定了《教師學歷進修管理辦法》和《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在人才選派程序、扶助政策和考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范。一系列管理制度激發了青年教師主動學習深造和進企業實踐鍛煉的積極性,近三年有15%的教師專業技能得到提升,10%的教師增加了企業鍛煉經歷。此外,該院還推出了《外聘人員管理辦法》,每年能夠選聘幾十位行業專家和高端技術人才,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水平。
2.開辟師資來源渠道,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高職院校可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拓寬“雙師型”教師的來源渠道。院校根據辦學實際,設立流動崗位、掛職崗位,使行業企業尖端技術人才、科研領軍人才在短期或者不固定時間內直接參與學院的教學、項目建設和課題研究工作。高職院校需要明確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的工作職責、資源配置和薪資待遇,增強對科研人才和行業專家的吸引力,實現專業人才的有效交流互動。
3.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新模式。高職院校和企業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互為需求,可以雙向交流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圈。職業院校能夠在企業的支持下加強專業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指導水平;企業能夠在職業院校的支持下,獲得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技術型人才。雙方可以通過共建產業學院的方式打通專業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交流渠道,實現互利共贏。一方面,根據專業建設和教學工作需要,選派專業教師到生產一線實踐,學習企業先進技術和生產流程,提升專業教師的理論教學和實踐認知水平,培養實踐指導能力。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引進企業高端技術人員,引入新理念和前沿專業技術,指導院校專業建設,以教學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或者技能傳承與創新工作室等方式合作,使“廠中校”和“校中廠”真正成為校企深度融合的常態形式,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同向并行。
4.健全“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及激勵機制。高職院校要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質量,需要構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充分考慮行業專家和能工巧匠的實踐指導優勢和專業特點,破除各種頑瘴痼疾。各職業院校可以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雙師型”教師認定考核辦法》,明確“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對象、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明晰“雙師型”教師職責和績效考評辦法。職業院校需要建立學院、行業企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多方參與的動態考核評價機制,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教學實績等納入考評范疇,采取分類分層考評模式,不同專業和水平的“雙師型”教師的考核實施標準也應該有所不同。同時,院校可以根據考核評價結果反饋,作為“雙師型”教師在崗位晉升、績效分配上的參考,使得“雙師型”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提升的方向和渠道更加清晰,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積極作用,激發廣大教師投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有序推進。
5.明晰“雙師型”教師匹配要求,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必須緊扣行業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崗位標準,合理配置“雙師型”教師團隊,才能更好地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根據教學需要,明晰各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實踐指導資格匹配要求,如建筑、焊接工科類“雙師型”教師應具有兩個以上的行業或者協會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資格證書,且教師本身具有相同等級的職稱,避免產生“雙師型”教師職稱與技能等級不同步的問題。職業學院還應落實職業資格對應職稱評聘制度,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和職業資格考試,加快實現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的具體目標。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直接影響我國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面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西部各職業院校要多措并舉,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要結合院校實際情況,根據學科專業特點,靈活選擇不同的培養方式,構建完善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的“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李軍民.學校本位視域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設的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76-79.
[2]王屹,李天航.基于實踐共同體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J].現代教育管理,2018(5):88-92.
[3]鄭永進,黃海燕.高職院校“三教”改革何以可能——基于新制度主義理論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0(10):102-108.
[4]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23)[2020-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