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鉞
摘 要:新課程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高中的英語教學,已不再是以前那種以教師對詞匯和語法講解為主的“一言堂”,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也愈加普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課、利用電腦軟件輔助詞匯記憶取得成效等等這些都體現出現代教育技術與新課程改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新課程改革;高中英語;多媒體;信息技術
一、 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其涵蓋范圍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教育技術被運用到日常教學之中。特別是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逐漸由以語法和詞匯為重點的講授型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的自主型學習為主,教師的啟發與引導為輔的課堂形式。這種轉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師努力的方向。然而,正是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這里提到的現代教育技術并不是狹隘的用幾個課件來活躍課堂氣氛,加大課程密度,提高教學效率;也不是一味地追求用現代化手段取代傳統教學方法,喧賓奪主,忽視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要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來輔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地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實際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學科,在日常教學中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廣而雜,而且普遍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這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自然很難產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拓寬知識面,豐富自己,還要設法通過現代化教育技術讓學生有所體會更容易理解。究竟現代化教育技術涵蓋了怎樣的一個范圍?所指的又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1994年美國教育交流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對現代教育技術(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作了如下描述:它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它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現代教育技術是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依托和基礎的,不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再先進的信息技術也無法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顯得與課堂教學格格不入。
二、 新課程理念的提出
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而且這種改革不應該僅僅存于形式,更要從根本轉變固有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教育的發展已經得到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四大所確定的戰略任務,指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國家制定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包括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戰略和指導方針、教育體制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等。
三、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針對英語這一學科,正如前面所闡述的,陳舊的以語法和詞匯教學為根本和主線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必須有所轉變。隨著幾十年來教育改革的推行與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已經逐漸轉變為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開發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使語言學習成為學生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在眾多學科中,語言教學最能體現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然而英語是母語外的第二語種,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困難,以往的英語教學模式造成了所謂“啞巴英語”和“高分低能”的現象,雖然隨著教改的深入,這種現象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學生在語言的運用上仍然存在較大問題,這無非歸咎于兩點,一是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使得學生單靠教師課堂上的講授及課下的死記硬背很難真正掌握要點與精髓;二是單詞記憶上的困難導致了“看不懂就懶得背,越不背就越看不懂”的惡性循環,詞匯量的匱乏成了難以逾越的瓶頸,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很難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四、 高中英語教學中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具體案例
為了解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難以提起興趣這一問題,通過歷次課程改革對教材做出了很大的改動,逐漸加入了越來越多緊跟時事、流行趨勢的話題,以及文化背景的介紹,盡量地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和喜好。以這次課程改革中人們所使用的外研社版教材,必修4,Module 6 “Unexplained Mysteries of the Natural World”為例,這一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種種不解之謎,并且在導入部分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腳怪,尼斯湖水怪,雪山野人等能夠充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索欲的話題上。利用這一點,筆者把這堂課設計成網絡課,借助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分工合作,搜集相關材料,整理總結,以簡單的幻燈片形式把成果展示到課堂上。這一整堂課都是在網絡教室中完成的,通過終端軟件的控制,實現了對學生網上搜尋的監控與協助,以及匯報成果的抽取與演示。最終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對自己所感興趣的未解之謎在網絡上搜集資料,整理總結,制作幻燈,這既培養了他們對知識探求的能力,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詞匯量,不知不覺中進行了閱讀訓練,而最后的總結發言又對他們英語的輸出有所鍛煉。
這堂課主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以網絡為媒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目的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只起到一個引導和評價的作用,所收到的課堂效果也遠遠優于平鋪直敘的講述。這正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的主旨思想。正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得這一課堂模式得以實現,充分說明了其在新課程改革中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