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但目前感恩教育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處于尷尬境地,分析面臨的現實困境后,結合新時代以來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從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維度,擬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培養高校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具備良好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09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生德育工作,尤其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兒童福利院動情地說“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新局面。”隨即,高校紛紛開展德育工作,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感恩教育,各個高校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社會環境發生變化,面臨著現實的困境,如何就此現實困境和問題來選擇可行性路徑,也是此文的初衷。
1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特點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自我認真總結起來就是,新技術擁躉,刷屏狂熱、反對權威,求“先”若渴,嗨點自熱等,尤其2020年5G的大范圍推廣應用,中國網民激增,據統計,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年學生,這也反映了小、初、高“停課不停教,停教不停學”的現實困境。
1.1 獨一無二的普通人設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人生格言“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我自己”。有關機構做了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學生對自己理想生活的設想最大比例的為家庭美滿、自己幸福的生活、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居于前三,而美國、日本、韓國居于第一的都是過自己覺得幸福的生活。這也顯示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給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高校大學生會更看重家庭,更關注父母身體健康,從而更關注對社會的貢獻。
1.2 網絡文化使信息傳播全民化
新時代,最為明顯的就是娛樂文化使主流文化去中心化,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普及,使得人人都是主播,從傳播主體、媒介渠道、內容呈現、傳播受眾、傳播效果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飯圈文化、區塊鏈技術、網絡詐騙沖擊和吸引折眼球,從而主流文化邊緣化。無論是校內校外,高校大學生借助抖音、快手信息,及時有效的傳達一個個感動、感興趣的故事,起到了青年大學生應有的作用。
2020年11月11號到12月,短短19天,丁真這個生活在四川甘孜州理塘縣的藏族男孩火遍中國火到了世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個牧馬的孩子。究其走紅的原因,是他干凈、帥氣的臉龐,更是他的獨特的思想,對家鄉的眷戀。如丁真說“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還是最愛我的家鄉”,這句話觸動了很多人的內心。人們紛紛點贊附和,留言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我們總想出去看看,但那里畢竟是他鄉,可以暫時讓我們心情愉悅,但不能安置我們的靈魂,只有家鄉才是我們真正的家。”而中國人的家代表的就是父母、親人,就是中國人的親情觀念,因此,他的走紅是大量“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對父母的想念。
全民化的網絡傳播也是其中重要的支撐。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2%。
2 感恩教育現實困境
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的美好。雖然現實教育過程中面臨著不可避免的困境,感恩教育即分析困難,遵從教育規律,幫助新時代大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包容,學會互相了解,最終學會感恩。
2.1 感恩教育重要性及概念
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感恩教育,學生的幸福指數就會得到提高,我們為學生奠基幸福的教育目標才能達到,也有利于我們培養出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建設者。
感恩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據受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運用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進行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人文教育。具有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層次,總的來說,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當受到他人、集體、社會的恩惠時,要心懷感激、時刻銘記,并在適當時候將其轉化為行動,報答他人,實現感恩,這也是俗語中提到的“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烏鴉尚反哺,羔羊求跪乳”“投之以桃李 報之以瓊瑤”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
2.2 感恩教育視角局限,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辨別能力
現實的困境確是很多校外商業公司進入校園,打著感恩教育的旗號,播放視頻,講述夸張的故事,宣講員通常用“第一人稱”進行博取“淚點”,嘩眾取寵,套路一樣,目的也一樣,活動之后只留下了一地眼淚,擦過淚之后猛然學生沒有一丁點成長和收獲。
高校大學生反感甚至討厭這種“自我陶醉式”表演方式,滿嘴的“孝悌”德行,殊不知,講的故事,舉的例子,確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為母埋兒等,不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贊同,甚至是嚴重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說:“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2.3 導入問題不夠和回應問題不足并存
教育引導過程中,沒有設身處地的去想問題所在,缺乏問題意識,也沒有關注到影響學生價值觀養成的社會熱點問題,并未正面回應學生的質疑和疑問。過度自我化的社會氛圍使得學生關注小我,出現社會整體性焦慮:學業上、生活上、人際交往上、風險憂慮,導致學生對社會、家庭、自我出現片面的否定和消極態度,從而將自己緊緊蜷縮起來,保護起來。這也模糊了這一階段涉世不深的學生群體的價值判斷,給學生本人和社會帶來極大的負能量。
社會反響較大、輿情較大的事件,教師沒有及時的正面進行引導,反而一味的回避問題,避重就輕,輕輕提起,輕輕放下,久而久之,感恩教育主題課程變成了班會、自習課。當然,這一切前提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讀懂吃透黨的政策決策,不偏聽偏信網絡雜音,認識到課堂講授有紀律,講好熱點故事,深挖思政元素,從身邊事、耳熟能詳事講出真、善、美。
2.4 刻板化的“誦經”與娛樂化的“吸睛”并存
感恩教育長期并未過多關注內容,而流于形式主義,并呈現極端化趨勢,感恩教育的形式分嚴肅、認真的全體學生讀誦關于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順的名言警句,學生因此戲謔為“誦經”。還有一種就是娛樂化、過分貼合學生的喜好,用電影、動畫等聲、光、電來代替感恩教育課程,忽視重要性,或者說思政教育工作者也不甚清楚如何上好感恩教育課,導致課程高度不夠,深度沒有。
3 路徑選擇
感恩是一種情感、一種意識、一種行動、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傳統美德、一種社會責任。當今大學生習慣于索取和得到,過分強調自我,淡忘了奉獻和回報,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頹廢萎靡,這與很多大學生缺乏感恩之情、意、行有關,跟學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密不可分。
3.1 幫助學生有效建構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是學的動力,學是思的源泉。思在學中升華,學在思中凝聚。因此,高校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思維的全面性,關鍵是立場的正確選擇,因為只有通過學習,思考了社會現象及生活現象出現的緣由,才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打造成功的感恩教育。
新的時代,面臨新的選擇、機遇,也意味著新挑戰。要善于就“實”求“是”,以“是”釋“實”,從“實”論“是”,用“是”明“實”。中國2020年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效,且2020年至2021年年初開展國家脫貧攻堅普查,中國在減貧、脫貧、防返貧方面的經驗和措施給世界其它國家提供了經驗和方案,要就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來告訴學生是非曲直的判斷標準,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對為國家和民族奮斗和犧牲的人們心懷感恩和感激,最終建構起實事求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辯證統一的思維。
3.2 以真切關注不同學生群體的思想需求為共振點,真心回應不同學生群體的現實困惑為著力點,以真情體察不同學生群體的內在期待為切入點
習近平總書記也說:“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將要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當然,脫貧攻堅戰中的付出者和奉獻者比比皆是,這些舍小家為大家,舍個人為集體的大愛精神,就值得我們去感恩,引導學生去搜集家鄉的、學校的感人事跡、故事素材,對于豐富和創新感恩教育教學載體具有重要意義,以便使得大學德育課“活”起來。
3.3 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自己沒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就談不上給學生指點迷津、引領人生航向。只有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擁有一雙觀察世界的慧眼、應對各種亂象的靜氣和定力,才不會迷惑彷徨、五心不定。胸無定見、隨波逐流,跟著錯誤的東西跑,成為錯誤言論的傳播者。
因此,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必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眾所周知,思政課承擔著鑄魂育人主渠道功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也會涉及道德和法治的相關內容,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也多有涉獵,目的就是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對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予以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回答,以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隱性教育比較突出的是課程思政、班會等課程建設,還有些校園文化、雕塑設計,目的是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影響人、培育人效果。如感恩教育要與學生的管理與生活服務聯系起來,要與經濟資助、就業、學生黨建、理論學習、志愿服務等工作聯動開展,形成合力。尤其是國家資助優秀貧困生獎學金、助學金、電話費、補助等,通過口耳相傳,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使命感。
4 結論
高校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心懷感恩,如何做人。在理解當今感恩理念缺乏的背景下,如何結合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案例來彌補感恩教育的缺位,用各種形式的課堂和教育方法來增強學生的認知,同時,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形式為載體,觸動學生心靈深處的感恩之心,進而演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可,對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堅定擁護,以切實的行動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當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曹馨蕾.高校隱性感恩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與策略[J].嘉應學院學報,2020,38(05):88-92.
[2]秦晶晶.新時代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優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9):40-42.
[3]吳嘉倩,翟佩瀅,莫梓晴,等.高校思政工作中感恩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東莞某高校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09):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