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美好生活的綠色之美

2021-06-30 11:14:47張三元
江漢論壇 2021年1期

摘要:庚子之疫,突如其來,給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崇尚綠色生活,行有所止、取之有度,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呈現出綠色之美的生活,才可能是美好生活。綠色生活是合乎人性的生活,是綠色生產的內在動力,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樣態。在美好生活境域中,綠色生活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體圖景。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綠色之美被欲望生活即欲望消費所遮蔽、消解。欲望生活制造生態災難和人的物化,使美好生活賴以實現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世界坍塌,從而成為制約美好生活實現的重要因素。因此,崇尚生態審美、重建生活邏輯、堅守“生態紅線”,以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們的需要,將人從欲望消費的旋渦中解救出來,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美好生活;綠色消費;生態審美;生活邏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中國價值的跨文化傳播”(項目編號:18AKS004);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新發展理念研究”(項目編號:18ZD024)

中圖分類號:B03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1-0073-07

庚子之疫,突如其來,涉及范圍之廣、破壞程度之烈,是前所未有的,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盡管疫情尚未結束,但人們已開始反思這次災難的根源。原因當然是復雜的,但人類生活方式的消極化、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因素。在美好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之際,這場災難無疑給人們以當頭棒喝:美好生活必須是綠色的,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色。當人們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脅、身體健康受到傷害時,美好生活是根本不存在的。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在100多年以前就給人類發出了忠告,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美好生活時,也將環境之美、生態之美作為不可或缺的基本內容,強調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并沒真正記取這些睿識智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是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的肆虐橫行,是這次新冠病毒對人類的瘋狂反撲。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崇尚綠色生活,行有所止、取之有度,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綠色之美充分綻放的生活,才可能是美好生活。

一、綠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樣態

生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活是指人的生活樣態,即人怎樣活著。狹義的生活是指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講的“生活”,即人們的“吃喝住穿”以及精神需要,當然,隨著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這個意義上的生活其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地豐富和拓展。本文所講的生活,主要是從狹義的意義上講的,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與廣義的生活疊加,因為兩種意義上的生活并非彼此完全不同,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美好生活是在“吃喝住穿”基礎上的時代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倡和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進入新時代,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①。因而,綠色生活主要是指人們對環境生態的要求,但又不局限于此。“綠色”是一個隱喻,綠色生活泛指一切健康文明的生活。盡管健康文明的生活具有豐富內涵,可以進行多維度的解讀,但歸根到底指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合共生。

綠色生活是合乎人性的生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強調“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②,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思想。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人久居鬧市,一旦走進大自然,綠色的蔥郁、生命的蓬勃便走進內心,奔放但又煩躁的靈魂便有了安頓之處。所以,只要有綠色的地方,便意味著生命的充實與活力。因而,只有綠色生活,人們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與美好。當梭羅來到瓦爾登湖畔,一種綠色之美便浸潤內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祥和與寧靜:“坐在這一片松樹、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此時鳥雀在四處啁啾,或是悄然無聲地從我的屋前突飛而過,直到太陽照臨我的西窗,直到遠處的馬路上傳過來旅行馬車的轔轔聲,才讓在時光的流逝中如夢初醒。”③ 這無疑是一種綠色生活,盡管這不是綠色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綠色生活的主要形式,卻展示出綠色生活的基本維度:人與自然的和諧。

不管人們的生活內容如何豐富、生活方式如何變遷,但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即人類永遠不能脫離自然界生活。對此,馬克思確認,“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既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又是“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④。或者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⑤。綠色是自然界的本色——常新自新、充滿活力、生機無限。因而只有綠色生活,才是既合乎自然本性、更合乎人性的生活。

綠色生活是綠色生產的內在動力。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一直是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矛盾,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互為條件,甚至直接同一。“生產就是消費”“消費就是生產”是馬克思《資本論》手稿中闡明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推動生產發展以及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人類要想“創造歷史”,首先就是要生活,即滿足吃喝住穿等物質生活需要,于是,才有了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⑥,而“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⑦。也就是說,在唯物史觀中,生活是根,具有本原性意義,沒有生活就沒有生產。

在新時代,供給端即生產端結構性改革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原因在于人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而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歸根結底,滿足人們的需求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離開這個目的,任何改革和發展都沒有意義。從根本上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要滿足人們不斷轉型升級的生活需要。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不等于綠色生產,但綠色生產構成綠色發展的基本內容或基本路徑,而綠色生產又以綠色生活為基本前提。只有綠色生活,綠色生產才有現實的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曾把生產歸結到“生活方式”的范疇。顯然,“粗陋的需要”只能導致“粗陋的生產”,從而導致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破裂,只有綠色生活和綠色生產相互配合、協調推進,才能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綠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內容。美好生活較之于“物質文化生活”,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進步。美好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質文化生活”,而是更加豐富和全面,使人真正成為“富有的人”。不管美好生活如何定義和發展,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綠色生活永遠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樣態。一方面,盡管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但物質文化生活永遠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內容。文化生活當然是一種綠色生活,但文化生活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離開物質生活來談文化生活,只是一些玄幻家的夢中囈喃。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物質生活需要都是第一位的,當人們的吃喝住穿在量和質上得不到滿足時,是不可能獲得解放的。就是說,美好生活必須以物質生產為前提,物質生產構成美好生活實現的基本路徑。沒有“富起來”,就沒有“強起來”;沒有“共同富裕”,就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因而,綠色生活離不開綠色生產,綠色生產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廣闊前景。

另一方面,只有在綠色生活的基礎上,人們才能有日益廣泛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將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問題放在首位。在這些利益問題之中,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無疑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習近平反復強調,必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沒有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美好生活就是一個泡影。毫無疑問,只有綠色生活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最安全、最健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之源。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⑧。

二、美好生活中綠色生活的總體圖景

只有在美好生活中,綠色才能展現出豐盈而深刻之美,綠色生活才成為“合乎人性的需要”⑨ 并凸顯出現實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⑩ 一樣,在人們還沒有“富起來”之前,整天為溫飽憂心,是看不到綠色之美的。只有在新時代,在已經“富起來”并正走向“強起來”的過程中,綠色之美才呈現在人們眼前,綠色生活才成為人們生活之必需。那么,在美好生活中,綠色生活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總體圖景呢?或者說,美好生活中的“綠色”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綠色”、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美呢?

近些年,不少學者討論從“淺綠”到“深綠”的問題,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追求的應該是“深綠”,而非生態現代化階段的“淺綠”。這是一個很有價值、也很有意思的話題。“深綠”和“淺綠”是挪威哲學家阿恩·奈斯提出的“深生態學”和“淺生態學”的形象表達。這個問題很復雜、很深奧,這里難以述說,只想以最直觀的方式來表達它:“深綠”比“淺綠”好,就像人們剛接近原始森林時,眼前是一片“淺綠”,而一旦進入原始森林,則置身于“深綠”之中,那種愜意和舒暢是無以言表的。所以,“淺綠”代表的是人與自然的結合,而“深綠”則意味著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美好生活中的“綠色”,當然應該是“深綠”。“深綠”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之間的“諧趣圖”:

簡約有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簡約就是“節用”,即節儉、節制或取之有度之意,亦即墨子在《節用》篇中提倡的“不加者去之”“去無用之費”。所以,簡約是一種美德,是人的一種格調和格局。“大道至簡”,道出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梭羅居住在瓦爾登湖期間,追求的正是一種簡約生活:“大多數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悠閑自在,不僅沒有多大必要,而且對人類的發展實在是個阻礙。談到奢侈與舒適這兩個方面,最明智者往往過得比貧窮更加單純和樸實。古代的哲學家們,有中國的、印度的、波斯的和希臘的,都是同一格調的人物,他們的外在生活貧窮得無人可比,而內心生活的富有誰也難敵。”{11} 這是一種簡約的豐富,或豐富的簡約。簡約不是貧窮的代名詞,相反,卻正是富有的表現:不圖數量,追求質量。馬克思所講的“富有的人”,應該就是這樣的一種人。簡約生活就是有質量的生活,相反,越是追求奢侈和繁復,越體現出一種生活質量的“粗陋”——物質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貧窮使人呈現出一種人格上的分裂。人的“節用”,意味著一種“他在性”,即為自然界“減負”:自然界盡管富有,足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但絕對滿足不了人無休無止的貪欲。因此,“我們必須輕輕地走過這個世界,僅僅使用我們必須使用的東西,為我們的鄰居和后代保持生態的平衡”{12}。“輕輕地”是一種詩意的表達——精致和浪漫成為簡約的內在意蘊。“詩意地棲居”,絕不在于繁復,而在于簡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簡約生活看作是一種詩意的、藝術的、審美的生存方式。

綠色低碳。簡約有度即綠色低碳,綠色低碳包括簡約有度,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前者主要是一種生活態度,而后者則主要是一種行為方式。態度決定行動,行動體現為結果。低碳是一個技術概念,是指較低或更低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因而,低碳生活是一種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綠色低碳強調的是人對自然的保護,減少對自然的污染和破壞,節能減排是綠色低碳生活的主要內容。在這個意義上,綠色又是人類的一種文化象征,即把自然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文化條件,或如理查德·羅賓斯所言,“所有的動物都會把他們的環境變成生存的條件,但是人類除此之外還會把他們的環境變成文化條件。也就是說,人們會根據文化來選擇食物種類、生產工具和產品,并建設和安排棲身之處”{13}。這是理解綠色低碳生活的一個重要視域,其中包含著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兩個基本維度。低碳生產提供低碳產品,低碳消費則體現在購買、使用和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遵循節能減排的原則。因此,綠色低碳是一種價值取向,即踐行生態環境責任,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展現為一種行為之美,但這種行為之美不只是外在的,而是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

敬畏友善。這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應該遵循的基本倫理規范。在西方生態倫理學家那里,平等是考量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因素,主張眾生平等。盡管這種思想是對以自然為予取予求對象思想的一種超越,但還遠遠不夠。實際上,人與自然之間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自然是生命之母,當然也是人類之母,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之基。馬克思多次指認,人來自于自然界;二是“人類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在地球上人類最終會消亡,并且不留下絲毫的痕跡,而偉大的自然仍處在生生不息的循環中”{14}。盡管這種觀點頗具悲觀情緒,但事實的確如此。因此,對待自然,要敬畏。當然,敬畏不是害怕、恐懼,而是尊敬、尊重。習近平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體現出對平等思想的包含與超越。在這個問題上,既要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也要反對非人類中心主義,要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或者說,人是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的一份子。因此,人類對待自然要敬愛、尊重、友善,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人始終是主動的方面,對自然充滿愛,自然也會回饋以友善,造福于人類。“除非滿足基本需要,人類無權減少生命形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15},這一當代深層生態學的行動綱領,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動綱領,否則,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便會接踵而至。

和諧共生。這是綠色之美的高度凝結和集中呈現,是簡約有度、綠色低碳、敬畏友善的必然結果和當然表征。以前,人們往往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一是人通過勞動,按照自己的內在尺度,將自己的意識作用于自然,從而使人“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16},實現人的發展;二是人“按照美的規律”生產,在改變自身自然的同時,也“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17},使自然人化,從而實現自然的發展。盡管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是同一個歷史過程,但怎么也抹殺不掉“天人二分”的痕跡。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不同,它超越了“天人二分”,以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為最高準則,是人與自然相處的最高境界,其著力點是和諧。和諧不是同一,而是以差異和矛盾為前提的“合一”。正是因為有矛盾和差異,才存在和諧,才需要和諧。“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等都是和諧的具體體現。只有和諧,才有共生。在生命共同體中,人和自然只有和諧才能共生。在這個意義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既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內容,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徑。實際上,“美麗中國”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

三、欲望生活從根本上消解綠色之美

迄今為止,美好生活仍然是一種愿景,盡管越來越具有現實性,但畢竟還是“應然”而非“實然”,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還在路上。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們的生活還不是一種綠色生活,離人與自然的“諧趣圖”還有很遠的距離。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可以把與綠色生活相反的生活稱之為“粗陋生活”“虛假生活”“利己生活”,但竊以為,“欲望生活”更能體現當下的生活境遇。欲望生活包括欲望生產和欲望消費,但主要是指后者,即消費主義。欲望生活的根源、本質及其全部特征可概括為兩個字:欲望。欲望生活既是利己的,也是虛假的,更是野蠻的,它從根本上遮蔽、消解綠色之美,從而制約著美好生活的實現。

消費主義是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傳播的一種社會思潮,它既是一種價值觀念,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被貝爾、費瑟斯通等人指證為享樂主義,即“以快樂為生活方式”{18},“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19},追求欲望的滿足,將快樂看作人生的唯一目的。人是有需求的,既有生理需求,也有發展渴望,“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不是需求,而是欲求。欲望是心理上而不是生理上的,且其本性就是無所限制”,“欲望驅使人不惜一切代價要得到滿足”,從而“也是對資源的不計后果的浪費”{20}。因此,欲望消費是一種以滿足欲望為根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對自然具有極大的“創造性破壞”或“破壞性創造”能力。森林銳減、土地貧瘠、空氣污染、水污染,“光、空氣等等,甚至動物的最簡單的愛清潔習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骯臟,人的這種墮落、腐化,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義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21},從而導致生態危機。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及其后果的揭示,都以對資本主義欲望生活方式的把握為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22}

欲望生活與社會主義文明以及生態文明是格格不入的,理應在當代中國社會沒有立足之地,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特別是全球化浪潮的裹挾,西方消費主義思潮乘虛而入,且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相勾連,使人陷入欲望的旋渦而不能自撥。“生態紅線”屢屢被踐踏,生態危機已不再是杞人憂天,而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欲望生活是破壞人與自然和諧的“殺手”,而且,它往往打著“提高生活水平”“滿足生活需要”的幌子,具有“隱形”特征,有著極大的迷惑性和殺傷力。

欲望生活在本質上是利己主義的,是滿足一己之私欲的德性及行為,導致的結果之一是“公有地的悲劇”的出現。“公有地的悲劇”是加勒特·哈丁提出來的,意思是每個人因為自己的私利而貪得無厭,最終導致公有環境的破壞。他描述了這樣一種情形:在一塊對所有人開放的草地上,每個牧民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競相在上面喂養盡可能多的牛羊。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這塊草地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但都希望別人減少放養的數量,而自己卻一只一只地增加。如此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后因超載而導致草地崩潰。在嚴格的意義上,自然就是人類的公有地,因為自然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因國家以及地區的地理界限而分隔開來,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態危機之所以演變為一個全球問題,原因就在于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動不動就將制造全球生態危機的“帽子”扣在發展中國家頭上,就是一群在“公有地”上撒野的“放牧人”。不只是在全球,在一個國家內也存在著這個問題。譬如,有人在環境優美之處,砍掉森林、毀掉綠地,蓋起了寬大的別墅,甚至為自己蓋起豪華的“陰宅”,而希望生活在擁擠窄小空間中的人們不去搶占公共資源。再譬如,有人任意地向自然環境排放有害氣體、物質、污水,隨意丟棄垃圾,把自然界當做自己可以隨意處置的“自留地”。這樣,當一個人的德性隨著公有地的消失而沉淪時,生活便成為滿足一己之私欲的快感,而完全失去了美感。在這個意義上,美好生活是有德性的生活,它既以德性為前提和表征,更以德性為基本內容。只有在人的德性充分展現并成為一種美好或至善時,美好生活才可能蒞臨。

欲望生活往往體現為一種野蠻行徑,連起碼的道德底線也沒有。盡管欲望消費可以從不同意義上去理解,但口腹之欲是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即是說,欲望消費,不管形式如何多種多樣,歸根結底是一種口腹之欲的滿足。這是對人性的褻瀆。作為自然之子,人與動物是一種共生、共患關系。一方面是共生。人與動物相互依存,對動物友善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人對動物的關愛與照顧,可以看做是人對外情感的一種延伸。動物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可能使生態系統失衡,從而引起連鎖反應。因而,守護生態環境平衡是人類的責任。另一方面是共患。目前已發現的人類主要病原體有1000余種,其中60%以上源自于動物。據統計,近20多年來,新發和復發人類傳染性疾病近70%來源于動物。人獸共患病已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極其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正因為如此,國際上提出“One Health同一個健康”發展理念,倡導人類與動物及環境和諧相處。但現實卻并非如此。捕食野生動物是最典型的例子。17年前的SARS病毒,就是由于捕食野生動物而招致的災難。在本質上,這是人性的災難。科學研究發現,SARS病毒根源于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因與“福”同音,被人們視為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并將其與壽桃、靈芝、桂花、梅花、喜鵲等聯系在一起,賦予其“五福臨門”“福至心靈”“福增貴子”“福祿壽喜”等美好寓意。在英美文化中,蝙蝠則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著“嗜血”和“殘忍”。在現實中,蝙蝠是自然界名符其實的“毒王”,寄生著4000余種病毒,每一種病毒傳染到人身上,都足以招致滅頂之災。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人對蝙蝠都應該敬而遠之。但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在網絡上竟然還能看到丑惡到無以復加的人性:仍然有人在捕食蝙蝠。至于其它的動物,如果子貍、穿山甲、猴子、老鼠等等,早就被人端上餐桌,成為甘之如飴的美味。

總之,欲望生活必然帶來兩種災難,即生態災難和人的物化。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征服自然、滿足欲望為生活樂趣,必然造成生態系統失衡,從而制造正在將人類帶入絕境的生態災難。在這個過程中,人被物化邏輯所控制,其自主性及其主體性被欲望所吞噬,波德里亞的“物的包圍”、盧卡奇的“物化意識”、馬爾庫塞的“單面人”正在成為現實。生態災難抽掉了人生存發展的物質根基,人的物化使人的德性、良知、人性泯滅,導致精神世界塌陷,如此一來,美好生活便因綠色之美的喪失而成為海市蜃樓。

四、以綠色之美彰顯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生態危機在根本上是人的危機,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危機,它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在某種意義上,生態危機又是人性的危機。擺脫生態危機,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達到兩者和諧共生的境界,需要實現從欲望生活向綠色生活的轉變,展現出生活的綠色之美。而要實現這個轉變,根本還在于人。只有把人從欲望生活的旋渦中解救出來,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解,用綠色之美彰顯美好生活的生機活力。

首先,提高人的素質,變革生態觀念,崇尚綠色生活,讓生態美學走進日常生活。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即文明素質。當然,文明素質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以人的文化修養、道德品質、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為支撐。因此,文化教育、科學教育、倫理教育甚至美育等,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內容。沒有這些基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根本價值取向的生態文明不可能建立起來。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的文明素質集中體現在生態審美的養成上。生態審美即生態美學,是人對待自然態度的最高境界。可能有人認為,美、美學、審美屬于“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相距甚遠,與日常生活并不搭界。其實,美就在生活之中,“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有一個自覺與不自覺的區分。每個人都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問題在于如何將其激發出來并轉化為一種自覺。自然界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美的眼睛”即是一種審美自覺。當然,自然美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在生產力極其落后、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的條件下,正如高爾基在《蘇聯的文學》中所言,“在環繞著我們并且仇視著我們的自然中是沒有美的”,而在已經“富起來”并正在走向“強起來”的中國人民眼中,自然之美必須逐步呈現出來,生態審美應該成為“富起來”的人們一種起碼素質或標配。生態審美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發現并欣賞自然的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23}。“藝術的對象”即是審美的對象。自然之美不僅在于形式,更在于內容,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對于植物,我們喜歡色彩的新鮮、茂盛和形狀的多樣,因為那顯示著力量橫溢的蓬勃的生命。凋萎的植物是不好的;缺少生命液的植物也是不好的。”{24} 二是自然之美作為人和人的生活暗示,這在人看來才是美的。正如車爾尼雪夫基所言,“構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們想起人來(或者,預示人格)的東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25}。這才是生態審美的真正意義之所在。毫無疑問,綠色生活即是自然對人的“暗示”,亦即一種生態審美的生活方式。

其次,豐富精神生活,培育綠色消費的價值自覺,重鑄生活邏輯。欲望消費之所以盛行,除了市場經濟的“培育”和資本邏輯的宰制,以及大眾廣告傳媒的渲染等因素以外,人們精神上的貧困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甚至具有根本性。在一定意義上,精神生活的貧困是欲望消費的總根子,其必然結果是人們對物質利益的瘋狂追逐。因此,將人從欲望消費的旋渦中解救出來,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是必須的、正確的道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價值取向,綠色消費蘊含在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由人的精神世界所涵養、生成。因此,只有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才能養成綠色消費的價值自覺——由滿足物欲轉向發現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重鑄生活邏輯的過程。生活邏輯以價值邏輯為支撐,又展現出一種價值自覺。不同程度的價值自覺呈現出不同的生活邏輯。在某種意義上,欲望消費也是一種生活邏輯,它以資本邏輯為邏輯,以“物本”為價值基礎和價值取向。追求美好生活的價值理想,必須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基本路徑,因而需要提供一種新的生活邏輯,“這里所說的生活邏輯,是指在人的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中發現價值,在勞動生活和消費生活的各個方面重視人的生活的態度、方法。對人的生存來說好的環境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生活的邏輯也就必不可少地包含環境保全之意”{26}。佐巖茂的這種理解,盡管不是針對美好生活而言的,但對鑄造美好生活的生活邏輯是極為有益的。反過來講,只有確立一種符合人類發展與自然萬物繁茂生長相統一的價值自覺,承認并滿足人們豐富性的合理需求,才能解放人、塑造人、發展人,從而實現人從“單面人”向“全面的人”“富有的人”的歷史性躍升。

再次,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27} 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等都包含著生產生態產品的要求。關于生態產品,學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是指無害性、可循環性的產品,如綠色食品、生態家居等,有人則將其理解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包括清潔水源、清新空氣、安全食品、宜人氣候、舒適環境等等。這些理解都是正確的,但過于具體,一具體就容易掛一漏萬。生態產品豐富多樣、包羅萬千,不可能一一列舉出來,因此,這里將其概括為: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萬物繁茂生長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切產品。生態產品不僅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更體現為一種過程及其結果:生產過程及其結果、消費過程及其結果。這兩個過程是統一的,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或環節,具有總體性。只有總體性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品,才是生態產品,亦即綠色產品。生態產品是綠色之美的高度凝結和集中體現。毫無疑問,目前我國最稀缺的就是生態產品。譬如,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戰“疫”中,人們反思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部分醫療衛生機構的缺席。包括醫療衛生產品在內的所有生態產品都具有公共性,或者說,凡是生態產品都應該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可事實上,有不少醫療衛生機構已經被私人老板買斷,變成私人機構了,這正是部分醫療衛生機構缺席此次戰“疫”的根本原因。因此,不僅要生產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而且要保證其公共產品的屬性,即是說,生態產品理應由政府來制造和提供,或者由政府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產品的供給。

最后,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筑牢“生態紅線”。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上,僅靠人們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在一定意義上,人的自覺是制度和法律規范的結果。提高人們的文明素質,這只是一個目標,在任何時候,都只能做一種總體性的考量,不可能使每一個人都達到同一個水平。事實上,盡管在總體上我國人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正在提高,綠色生活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但毋庸諱言,總有一些人突破、踐踏“生態紅線”。突破“生態紅線”,必然造成對自然界的傷害,生態失衡不僅直接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且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治理、環境治理實質上是對人的生態倫理、環境倫理的治理,需要依法治理,將“任性”的人格和行為即所謂的“自由”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次新冠疫情發生后,國家及地方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及時出臺了一些關于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其實,在這方面,盡管我國的制度保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基本的法律法規并不少,問題是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與執行。“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28} 這個要求必須得到堅決、徹底的貫徹執行,不能有絲毫折扣。對所有給自然造成破壞或傷害的人(包括組織、企業、個人等),都不僅要追責,還要徹底追責、終身追責,沒有人可以例外。

注釋:

①⑧{2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39、24頁。

②④⑤⑥⑦⑨⑩{21}{2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209、161、519、520、185、192、225、161頁。

③{11} [美]亨利·戴維·梭羅:《瓦爾登湖》,戴歡譯,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72、9頁。

{12} [美]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頁。

{13} [美]理查德·羅賓斯:《資本主義文化與全球問題》,姚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頁。

{14} 轉引自王諾:《生態批評與生態思想》,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頁。

{15} 轉引自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

{16}{17}{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208、587頁。

{18}{20}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嚴蓓雯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1頁。

{19} [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頁。

{24}{25} [蘇聯]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周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0、10頁。

{26} [日]巖佐茂:《環境的思想》,韓立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170頁。

{2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頁。

作者簡介:張三元,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205。

(責任編輯? 胡? 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成年人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第七页|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床戏一区|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狠狠干欧美|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日韩第一页在线|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制服丝袜亚洲| 国产白丝av|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91在线|日本|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99热|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va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资源站| 啊嗯不日本网站|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极品av一区二区| 亚洲性影院|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不卡视频国产| 91精品亚洲| 亚洲a级毛片|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