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娟 葛赟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慢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達15%,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血液重建的重要措施,也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療效顯著[1-2]。但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有出現心肌缺血、冠狀動脈再狹窄等并發癥的風險,嚴重影響疾病預后。研究表明,幫助PCI術后患者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可減少術后并發癥以及再復發的可能[3-4]。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相關工具以及網絡環境獲得極大的改善,手機作為移動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疾病預防、慢性病自我管理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5-6]。為此本研究就移動APP管理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運動耐力的影響進行研究。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PCI治療的8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納入條件: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體征結合心電圖、冠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患者在知情同意下成功實施PCI手術;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存在心臟康復訓練指征。排除條件:術后生命體征不平穩;認知功能不全;患者臨床資料不全;預計存活時間不足2年。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年齡44~74歲,平均59.54±5.87歲;男19例,女21例;單支冠脈狹窄為23例,≥2支為17例;合并高血壓14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脂癥15例。觀察組:年齡46~73歲,平均59.87±6.41歲;男20例,女20例;單支冠脈狹窄為23例,≥2支為18例;合并高血壓13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脂癥17例。經過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口頭健康宣教,包括癥狀評估、遵醫服藥、復查問題、情感支持等教育問題。觀察組實施冠心病PCI術后移動APP管理,具體過程如下:
1.2.1 移動軟件設計 檢索國內外關于PCI術后健康管理APP以及現有的APP小程序,共包括疾病認知處方、藥物處方、營養處方、情緒處方、病情監測、心臟康復處方6大處方,通過提取、整合以上內容形成移動APP管理的主要內容以及功能。醫院端定期更新相關內容。
1.2.2 成立APP管理小組 小組成員由1名主任醫師、2名主管護師以及4名護士組成,通過APP對患者飲食、自我保健知識、注意事項等進行指導;患者住院期間,指導其下載并使用移動APP管理,患者在注冊帳號后與小組成員相互綁定;患者住院的第1天起,為患者提供具體的健康教育,4周為一個循環周期;所有干預內容在一個周期之內完成推送。2d內,醫護人員通過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知識推送的意見或建議、患者理解程度以及執行程度,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并根據執行情況及時改進。
1.2.3 移動APP管理內容以及功能 共包括疾病百科、知心知己、心臟康復訓練、支架助手、用藥提醒、專家門診信息6個版塊,板塊功能如下:①健康百科。定期更新內容,解答患者常見問題,如PCI術后復查內容有哪些、如何進行心肺復蘇、支架費用主要來源于哪些等。②知心知己。通過編輯簡單且通俗易懂的冠心病知識,如心臟結構、冠心病再復發的危險因素、冠心病的治療、PCI手術目的、心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等。③心臟康復訓練。定期以視頻的形式通過平臺推送心臟康復訓練方式,且對于難度較大訓練姿勢以文字敘述,其內容包括為術后6 h內絕對臥床,患者臥床期間,家屬幫助患者適當按摩,患者了行自主握拳;屈伸屈膝運動等,每日2~3次;術后1周內,協助患者在走廊內緩慢行走訓練,行走距離在500 m之內,且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可上下1層樓梯運動。出院1個月內,患者可行太極拳以及步行等有氧運動,運動強度以患者耐受度為宜。出院1個月后,患者增加有氧運動強度,慢跑、快速步行、爬樓等有氧運動為主。同時囑患者在運動的過程中出現氣促、胸悶,心電圖異常等,應立即停止運動。④支架助手。設置日歷式管理,患者可上傳體重、血壓、情緒狀態、吸煙、運動時間、藥物服用情況、飲食情況以及近期出現的癥狀等,護士通過分析功能查看每月變化。⑤用藥提醒。患者可自行設置服用藥物的種類、劑量以及時間等,軟件系統定時發送消息提醒患者。⑥專家門診信息。患者可通過軟件查詢心內科醫生門診坐診時間。
1.3.1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趙秋利等[10]編制的自我管理能力問卷調查表對患者進行APP客戶端問卷調查,量表包括疾病知識認知、情緒認知、規律飲食、遵醫囑用藥、病情監測6個維度,并根據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總是-從不分別評分1~5分,總分45分,分數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7-8]。
1.3.2 運動耐力評分標準 測量呼吸頻率、耗氧量等指標,同時采用按照美國胸科協會在2006年制定的6MWD測定運動耐力。指導患者在30 m的距離內快速往返行走,患者出現胸悶、呼吸困難、頭暈應立即停止試驗。采用5級評分法,行走距離≥450 m評 分為5分,376~449 m為4分,200~375 m為3分,100~199 m為2分,<100 m為1分;肌肉張力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痙攣量表進行性評分,采用5級評分法評分,總分1~5分,分數越高表示肌張力越高[9-10]。
應用SPSS 24.0進行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疾病知識認知、情緒認知、規律飲食、遵醫囑用藥、病情監測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試驗、呼吸頻率、耗氧量、肌肉張力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耐力比較
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當前治療的主要手段,術后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可降低冠心病的再次復發率以及死亡率[11-12]。美國疾控中心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至48%[13],對預后以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影響[14]。
研究表明,規律的康復運動可減少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針對PCI術后患者病情,制定運動處方,可加大冠狀動脈血管的口徑,有效地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增加心肌的供氧供血能力,繼而使心臟的工作能力以及冠狀動脈血流的儲備能力增加,從而提高運動耐力,降低冠心病再復發的風險。常規的健康主要以床頭宣教為主,由于護士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臨床經驗不足、患者認知能力不同等因素,導致教育結果不同[15]。移動APP健康教育不僅具有針對性,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利用平臺向患者推送圖片、康復訓練視頻等內容,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自我管理能力;通過APP學習心臟康復訓練過程,提高了鍛煉的依從性及患者運動耐力[16]。
移動健康教育中,可替代傳統公休座談會以及電話實施教育,通過移動APP管理可及時解答患者疑難問題,并向其推送疾病相關的病因、發生發展以及疾病所帶來的危害,使患者更加明確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控制病情的發展。通過平臺定期向患者推送信息,可彌補不經常使用微信的老年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的缺口,并且,推送消息具有個性化,使患者及時接受可用的信息并對接受信息有所期待,保持對信息的閱讀興趣。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疾病知識認知、情緒認知、規律飲食、遵醫囑用藥、病情監測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移動APP管理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移動健康教育平臺是一種及文字、語音以及視頻等多功能,利用移動平臺向患者傳遞康復信息,方便患者瀏覽;鍛煉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可及時與患者溝通并指導,提高康復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6 MWD、呼吸頻率、耗氧量、肌肉張力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微信指導下的心臟康復訓練易于被患者接受,并通過康復訓練增大冠狀動脈直徑,增加血管的血流量,提升冠狀動脈血流的儲備能力,有利于縮短體力恢復周期,提高運動耐力。
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實施移動APP管理,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運動耐力,促進術后康復,值得臨床借鑒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