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蘭 王娟琇 吳加花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群體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約占女性惡性腫瘤的23%,且我國每年新增患者達到了30萬例,年增長速度為3%~4%[1]。臨床中80%的Ⅰ~Ⅲa期乳腺癌患者均適合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率約為1%~3%,且患者多伴有疾病不確定感、放化療不良反應、癌因性疲乏、術側肢體腫脹等,而癌因性疲乏發生率高達60%[2]。中醫將癌因性疲乏納入“虛勞”范疇,是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不足為病機的慢性虛弱癥候的總稱,中醫強調辨證施護,結合患者具體證候確定干預措施,以補益氣血[3]。本研究探討在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中應用中醫熱熨聯合溫陽益氣方貼敷對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擇醫院2019年4—9月收治的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等檢查確診;確定行手術治療輔助化療;病情穩定,且無其他嚴重并發癥;護理干預前癌癥疲乏量表(CFS)評分≥9分;認知、交流能力正常。排除條件: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既往有精神病史;出現遠處轉移或復發患者;伴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年齡53.46±2.37歲;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6例,Ⅲ期14例;腫瘤部位:左側14例,右側16例;化療方案:紫杉醇類17例,蒽環類13例。觀察組年齡53.55±2.40歲;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6例,Ⅲ期16例;腫瘤部位:左側15例,右側15例;化療方案:紫杉醇類16例,蒽環類14例。兩組年齡、TNM分期、腫瘤部位、化療方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中醫護理,包括:①耳穴貼壓。主穴為耳穴區神門、內分泌、脾、胃及肝,配穴有交感穴、大腸穴,每次3~5個耳穴,使用醫用酒精對耳郭處皮膚實施清潔、消毒,夾取0.5 cm×0.5 cm的王不留行籽耳貼置于穴位敏感點,通過指腹順時針旋轉輕壓,以產生酸、麻、熱感,每天3次,每次10 min,連續干預2周[4-5]。②推拿按摩。頭面部推拿按摩:選取仰臥位,取百會穴、印堂穴、太陽穴,以一指禪偏峰對上晴明、眼眶實施推拿,其他四指對印堂穴實施按摩,推拿按揉百會穴、太陽穴,每天2次,每次10~20 min;腰背部推拿按摩:選取俯臥位,沿膀胱經往復滾推,對肝俞、腎俞、脾俞、胃俞、心俞等穴位實施推揉,每次每穴位1 min,以右手示指、中指指腹,自大椎穴到長強穴對督脈實施輕抹,往復3次,并以捏脊法對背部膀胱經及督脈實施作用,每天2次,每次20 min;四肢推拿按摩:以滾法對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實施作用,配合按揉足三里、合谷、神門、曲池及血海等穴位,每次每穴位30 s,每天2次,每次40 min[6]。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中醫熱熨聯合溫陽益氣方貼敷,具體如下:
(1)中醫熱熨治療:選取吳茱萸、粗鹽各200 g,混合均勻后放入雙層無紡布袋(15 cm×15 cm)中,將藥袋放入恒溫箱(105℃),加熱至70~90℃后取出,使用一次性墊巾包裹以保溫;基于同身寸法取穴,選取穴位有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對足三里皮膚溫度進行檢測,并測定推熨面積(寬度設定為10 cm,長度為外踝上四指至外膝眼),使用凡士林均勻涂抹推熨處皮膚,待藥袋溫度降至45~55℃,沿足陽明胃經往復推熨3 min,逐漸增大推熨力度,減慢推熨速度,待推熨完成后,測定皮膚溫度、藥袋溫度,加熱藥袋至40℃,對足三里穴實施外敷,時長8~10 min,外敷完成后測定藥袋、外敷處皮膚溫度,每天1次,1個療程5 d,連續干預2個療程。治療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據此調整推熨、外敷溫度,以避免燙傷。
(2)溫陽益氣方貼敷:選取黃芪、干姜各15 g,丁香、炮附子各10 g,研磨成粉并加蜂蜜或食醋調制成糊狀備用,選擇雙側足三里、膻中及關元穴,將研制所得中藥貼均勻貼于穴位處,自首次化療日起,每天貼敷2~3 h,連續干預1周[7-8]。選取膈俞穴、膽俞穴。引導患者取俯臥位,確定施灸穴位并標記,使用跌倒萬花油均勻涂抹施灸穴位處皮膚,取規格為0.5 cm×0.8 cm的艾炷點燃,置于穴位皮膚上方施灸至艾炷燒至剩余1/3,根據施灸處皮膚灼熱感調節高度,每次3壯,每天1次,連續干預2周。
(1)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1個月后,采用癌癥疲乏量表(CFS)評價患者癌因性疲乏現狀,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5,包括情感疲乏(4條目)、軀體疲乏(7條目)、認知疲乏(4條目)3個維度,共15個條目,均使用5級評分法,包括從不、極少、一點、相當多、完全5級,對應分值0~4分,總分60分,結合評分劃分癌因性疲乏程度,<9分表示無疲乏,9~23分表示輕度疲乏,24~38分表示中度疲乏,≥39分表示重度疲乏[9]。
(2)生活質量:護理干預1個月后,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B)進行評價,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8,共5個維度,分別社會/家庭狀況、生理狀況、功能狀況、情感狀況及附加關注狀況,共36個條目,均使用5級評分法,包括一點也不、一點、部分、相當、完全5級,對應分值0~4分,分值高低與生活質量高低一致[10]。
采取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癌癥疲乏量表(CFS)3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B)5個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研究顯示[11-12],中醫系列外治法在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應用,能緩解疲乏程度,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本結果顯示,觀察組CFS 3個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FACT-B 5個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中醫將癌因性疲乏歸為“虛勞”范疇,認為其主要病機為臟腑虧損、氣血衰弱且久虛不復,中醫治療癌因性疲乏強調賠本扶正、健脾和胃、補益中氣[13]。本研究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實施中醫推熨,其中足三里穴有健運脾陽、溫中散寒、活血通絡效用,有助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可治瘦弱虛損,吳茱萸有散寒止痛、溫中燥濕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消炎散寒、緩解疼痛;采取粗鹽與吳茱萸配伍,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實施推熨治療,借助熱力可增強藥物效力,實現熱傳導,可祛除機體濕寒之氣、補益中氣,有助于緩解乳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14]。研究對膈俞、膽俞實施四花灸,膈俞、膽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其中膈俞有理氣止痛、養血益氣效用,膽俞有化瘀散結、疏肝理氣功效,而萬花油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效用,借助艾炷隔萬花油對上述穴位施灸,可溫經通絡、補益氣血、健脾益腎,能顯著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緩解癌因性疲乏或疼痛不適,改善機體生理狀況、功能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中醫熱熨聯合溫陽益氣方貼敷在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中的應用,能緩解癌因性疲乏癥狀,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