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君
醫院康復休養病區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的一種診療、養護模式,介于醫院及醫養結合單位之間。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人的養老及醫療問題日益突出[1]。同時,入住醫院康養的患者多存在肢體功能減退、下肢肌力不足等問題,如:帕金森、腦梗死等[2]。毛巾操是一種相對簡單,舒緩且寓教于樂性強的運動方式[3]。本研究旨在確定毛巾操運動干預用于老年肢體功能下降患者步態、平衡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入住醫院康養的98名老年肢體功能下降患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6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并通過,納入條件: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既往存在帕金森、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病史,存在輕度肢體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40分;年齡<80歲。排除條件:嚴重失語、聽力下降患者;存在癡呆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伴有嚴重偏癱、肢體殘疾者。對照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58~79歲,平均74.05±5.79歲;小學及以下37例,初中9例;輕度帕金森20例,腔隙性腦梗死后遺癥患者12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14例。觀察組男31例,女15例;年齡58~79歲;平均75.05±5.84歲;小學及以下38例,初中8例;輕度帕金森21例,腔隙性腦梗死后遺癥患者11例,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14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疾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進行常規健康教育,①講解如何防范跌倒、日常鍛煉必要性、改善步態及平衡能力的保健方法;②根據老年患者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的特點,分別于入住醫院康養病區的第1周、第2周、第3周,以團體講座形式,設計患者搶答環節,搶答前設置放置金額不等的兌獎券的紅包,由患者自行搶答,答對與講座內容相關問題者獲得1個抽取獎券機會,答題結束后患者步行至紅包墻,紅包墻的紅包安放在高、低兩個位置,患者可下蹲或上舉肢體自行抽取,1次/周,每次講座時間≤30 min,與患者互動,提高患者參與積極性、主動性,會后可自行下棋、合唱、散步等自主運動鍛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毛巾操運動干預:① 建立微信群,護理人員準備長80 cm、寬40 cm的純棉毛巾1條,下載姜浩的舒緩鋼琴曲作為運動干預的背景音樂;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運動功能將以往的毛巾操加以簡化及改進,形成新的9節毛巾操(如表1),每次20 min,每天1次;以集體運動形式進行,由1位護理人員學會毛巾操后帶領老年患者進行鍛煉,糾正患者運動不到位處,由另一位從旁監督,患者出現不適時,及時就醫,防止意外發生。每周2次,由護理人員將老年患者的鍛煉視頻經微信群傳遞給護理人員,評估患者毛巾操運動的執行情況,不到位之處及時予以糾正。
追蹤隨訪患者8周,采集患者毛巾操運動干預后8周時間點的步態、平衡能力。步態及平衡能力采用Tinetti平衡與步態量表(POMA)(中文版),分為平衡及步態兩個部分,共涉及16項,每項0、1分或0~2分計分,總分0~28分,平衡測試共9項,總分0~16分,步態測試共7項,總分0~12分。當POMA量表總分<24分,表示存在平衡功能障礙,總分<15分存在跌倒風險。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ɑ 系數為 0.887,平衡分量表Cronbach’s ɑ 系數為0.872,步態分量表的Cronbach’s ɑ 系數0.719[4]。

表1 毛巾操分節動作要領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步態量表、平衡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步態、平衡能力評分比較(分)
有研究[5]顯示,60歲以上患者的肌力下降在每隔10年會減低12%~14%,造成步態不穩定,平衡能力差,醫院康養與普通醫療機構不同,一旦發生跌傷,通常需要轉院,存在延誤治療風險[6]。太極拳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7],但太極拳的招式繁瑣,不適合存在輕微認知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
毛巾操是肌力鍛煉及身體協調性訓練的一種方式,能夠改善肩、胸、上肢、下肢、腰背部肌肉力量,促進肌肉穩定性,有效防控跌倒發生[8]。對于身處醫院康養的老年患者而言,通過毛巾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能夠保障運動幅度維持在安全范圍內,以抓握毛巾方式,起到促進手部握力、手指功能及肩部、上臂的協調運動,毛巾操與傳統的五禽戲、八段錦等民族傳統運動方式的功效相似[9]。步態穩定性是下肢關節的連續活動過程,在身體姿勢及行為方面,需要患者保持空間與時間的協調性決定的,而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經過毛巾操運動干預后,步態及平衡能力更高,表明毛巾操能夠改善醫院康養老年患者的步態水平[10]。本研究同時為每個小節運動操,設計了2個易記名,具有簡單、容易記憶的特點,實驗過程中,多數患者通過3~5次學習及操練,能夠掌握毛巾操的要領。其中預備式、側向轉體、側身彎腰、屈膝下蹲4節動作,旨在對下肢肌力、關節穩定性、步長節律等加以改善,前屈躬身、伸臂后展、單腿獨立、收式4節動作更注重肢體平衡能力,運用踏步、弓步、抬腿等簡單動作,提升關節活動度及肌力,有效提升平衡能力。這與高修明等研究結果相一致[11]。
總之,毛巾操運動干預用于醫院康養,能夠促進患者步態穩定性提升,改善肢體平衡功能,且具有簡單、方便、易學的特點,適用于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