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超 陳維維
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癌細胞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表現為局部癥狀、全身癥狀,即肺部或肺外癥狀,遠期浸潤和轉移等癥狀[1]。目前,肺葉切除術和肺葉楔形切除術為主要治療手段,但手術存在一定局限性,手術風險和創傷較大,加之麻醉因素,導致患者圍術期呼吸功能紊亂、肺組織容量減少及術后疼痛,表現為呼吸功能下降、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等,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康復[2]。呼吸康復也稱為肺康復,是基于詳細的病情評估和運動、健康教育和行為改變的個性化治療,是通過準確的診斷、治療、心理支持和教育,制定康復計劃,以穩定或逆轉患者肺部疾病多引起的病理變化,提高肺泡換氣量、通氣量及肺活量,延緩呼吸氣流速度,改善和調節氣體分布不均狀態[3]。為進一步提高肺癌患者肺功能,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探究呼吸康復專項護理在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匯報如下。
納入條件:經MRI、CT或病理確診為肺癌;無精神疾病史或心理障礙;無手術禁忌證;年齡40~80歲;病灶未轉移。排除條件: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合并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溝通交流障礙;術前行放化療、免疫治療;無法隨訪或中途退出。選取2020年1—12月符合上述條件的住院治療的肺癌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匹配的原則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齡42~78歲,平均61.52±6.5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24例,大專及以上13例;腫瘤直徑1~5 cm,平均3.42±0.37 cm;腫瘤類型:鱗癌24例,腺癌19例,腺鱗癌13例。觀察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齡43~79歲,平均61.64±6.7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24例,大專及以上12例;腫瘤直徑1~6 cm,平均3.51±0.42 cm;腫瘤類型:鱗癌25例,腺癌18例,腺鱗癌13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曉且自愿參與。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腹式呼吸法。圍術期加強患者腹式呼吸鍛煉,由專業人員結合其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坐位、臥位或站立位姿勢,引導患者放松全身,雙手自然放置胸前或腹上部,緩慢深呼吸,促使膈肌得到最大限度的下降,保持腹部鼓起,屏氣2~4 s后,緩慢呼氣,保持腹肌收縮狀態。呼吸過程中,雙手可由腹部向上或向內做擠壓動作,使得腹部保持向內凹陷,膈肌放松。每次訓練以患者能耐受為準,可適當延長,每次15~20 min,每天3~5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呼吸康復專項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2.1 成立呼吸康復專項護理小組 由胸外科醫生1名、護士長1名、專科護士3名及責任護士4名組成呼吸康復專項護理小組,對成員實施相關知識及技能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記錄本組患者各項檢查參數和評分;講解呼吸康復專項護理的方法、時間、意義、注意事項、定期復查等內容;定期組織成員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和循證,制訂呼吸康復專項護理方案,進行針對性指導;發放疾病健康宣傳手冊,期間,采用電話回訪和家庭訪視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其持續性科學指導。
1.2.2.2 縮唇呼吸法 由專業人員指導患者放松全身,經鼻腔盡力吸氣,經口緩慢呼出,呼氣時口唇保持口哨狀,同時保持腹部收縮狀態,以深吸、緩呼的節奏進行,時間比例控制為1:3,每分鐘6~8次,每次15~20 min,每天3~5次,以患者耐受為宜。也可在唇部正前方20 cm處放置一根蠟燭,呼氣時保持蠟燭不熄滅,每次15 min,每天3~5次。
1.2.2.3 咳嗽咳痰訓練 指導患者圍術期調整呼吸,叮囑其在腹式呼吸鍛煉時,將呼吸節奏調均,雙手交叉抱胸,大口呼氣,反復數次;待痰液聚集于咽喉部位時,用力咳出,必要時雙手按壓腹部或叩擊后背,輔助排痰咳嗽。
1.2.2.4 呼吸體操專項訓練 呼吸體操包括擴胸運動、深呼吸運動、四肢運動、下蹲運動及腹部按摩等,即:指導患者雙手上舉時吸氣,下放時呼氣,共計20次;雙手自然放置于身體兩側,同時雙手交替沿身體兩側進行下滑上移運動,下滑時呼氣上移時吸氣,共計20次;雙手握拳保持雙臂屈曲,左右交替向前揮出,出拳時吸氣,收拳時呼氣,共計20次;保持雙腿屈膝90°并交替抬起,抬起時吸氣,下放時呼氣,共計 20次。鍛煉遵循循序漸進、適可而止原則,以患者耐受為宜。
(1)比較兩組術后呼吸機使用時間、入住ICU時間、臥床時間。
(2)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標:最大自主通氣(MVV)、動脈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及呼吸頻率。
選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呼吸康復專項護理后,觀察組術后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實施呼吸康復專項護理后,觀察組各項呼吸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呼吸指標比較
臨床研究表明[4],肺癌發病主要與長時間大量吸煙、遺傳、電離輻射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咯血、咳嗽、聲音嘶啞及胸部疼痛,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貧血、消瘦及惡病質等臨床癥狀。肺切除術直接影響胸廊運動,嚴重抑制膈肌活動,術后疼痛還會抑制咳嗽反射,加之肺泡塌陷,導致肺不張,肺通氣量下降[5]。呼吸康復專項護理是針對肺癌手術患者圍術期制定的護理方法,對患者講解手術對肺功能的影響,讓其充分知曉護理措施的重要性,及時糾正其對呼吸功能訓練的錯誤認知和不重視,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呼吸模式[6]。
縮唇呼吸法提高肺泡換氣量,延緩呼氣流速,提高氣道內壓[7];深呼吸訓練法,能夠提高肺泡通氣量、肺活量,調節和改善自身氣體不均狀態,提高肺部氣體交換效能;咳嗽咳痰鍛煉和呼吸保健鍛煉,能夠增強支氣管內壓,擴張支氣管內徑,防止出現支氣管閉塞癥[8];有效咳嗽、咳痰有利于保持術后氣道通暢,減少分泌物沉積,降低肺部感染概率[9];腹式呼吸鍛煉法能夠有效補償病變過程中出現的胸式呼吸不足,刺激呼吸肌主動收縮,增強其腹肌、膈肌、下胸部肌肉及肋間內肌的活動能力,進一步改善肺部舒張和收縮功能,減少死腔通氣量,進而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功能[10-11];呼吸保健鍛煉能夠提高機體運動適應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提高肺部通氣效能[12-13]。結果顯示,實施呼吸康復專項護理后,觀察組術后呼吸機使用時間、入住ICU時間、臥床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MVV、PaO2、SaO2及呼吸頻率優于對照組(P<0.05)。
總之,呼吸康復專項護理能夠提高肺功能及呼吸功能狀態,長期堅持,有利于提高其呼吸指數和呼吸技巧,提高肺功能水平及運動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