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慶 丁曉玉
(肥西縣圖書館,安徽 肥西 2312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階段給圖書館界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公共圖書館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之一,宣傳推廣是圖書館業務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宣傳推廣工作不能與時俱進,即使服務和館藏資源再好,也會“養在深閨人未識”。所以,圖書館人需要以此為契機,積極主動地宣傳推廣公共圖書館,讓社會公眾充分了解圖書館、走進圖書館,從而使用圖書館。圖書館宣傳工作主要包括館藏文獻宣傳、服務內容宣傳以及與圖書館相關的各種信息的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于2017年11月4日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并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正式施行,公共圖書館法鼓勵各方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事業,要求“加強與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的溝通交流,開展聯合服務”等。這為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服務與共同宣傳推廣提供了法律依據,一方面,圖書館員可以在法律框架下開展各項文化惠民服務,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在享受均等化、標準化的圖書館服務時有了法律保障。公共圖書館宣傳推廣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而是為了更好地讓社會公眾了解圖書館館藏資源和服務內容,讓更多的群眾來了解圖書館、使用圖書館,最大限度地實現圖書館的社會效益。
公共圖書館宣傳推廣要素一般包含宣傳主體、宣傳客體、宣傳內容等。宣傳主體通常是指圖書館員,一名專業的圖書館員不僅要了解館藏文獻、服務內容以及圖書館相關信息,而且要熟悉讀者心理并能夠準確地向讀者傳遞服務內容等基本業務素養。同時,還要掌握宣傳推廣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文字功底、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能夠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活動。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讀者,讀者按其職業性質可分為農民、工人、軍人、醫生、護士、教師、公務員等,此外,殘疾人、監獄服刑人員等特殊人群也是宣傳推廣與服務的對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與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要進行有差別的宣傳,例如:對于兒童和青年讀者,宜采用引導式宣傳方法,推薦有關科幻、故事類等方面書籍,宣傳的形式盡量傾向現代化;而對于中老年讀者,適合采用推薦式宣傳方法,推薦有關生活、養生保健等方面書籍。圖書館服務的價值不是體現在圖書館自身所付出的成本和辛勞,而是體現在讀者在享受服務過程中所獲得的效果和滿意度。宣傳內容可分為館情宣傳、館藏文獻宣傳和服務內容宣傳。館情宣傳是圖書館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宣傳,圖書館可以制作詳細描述圖書館基本概況的海報、宣傳手冊,內容包括圖書館館訓、創建時間、地址、建筑面積、各科室的布局以及開放時間等基本要素。館藏文獻宣傳是目前國內圖書館宣傳方面最常用的一種宣傳方法,館藏文獻資源的建設是評估一個圖書館辦館水平最核心的標準之一。圖書館存在的價值在于向讀者提供文獻資源服務,這就要求圖書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宣傳方法和媒介來宣傳館藏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充分地揭示館藏資源,引導讀者利用圖書館,有效地發揮館藏資源的作用。公共圖書館最大的優勢在于:1.它能對歷史文化的沉淀性保存進行充分的展現;2.它能彰顯文化向心力,這些特征是閱讀空間、書店等其他文獻流通單位無法比擬的。圖書館利用硬件設施和館藏文獻資源向讀者提供服務,不僅通過外借和閱覽的方式提供紙質性圖書期刊資料,而且還提供參考咨詢、信息檢索、文獻復制、讀者活動以及線上線下展覽和專題講座等服務,圖書館的宣傳手冊、官網以及微信公眾號上都應該寫入這些服務內容,讓廣大讀者充分了解并根據自身情況合理性地使用。“讀者第一,服務至上”是圖書館服務的基本宗旨,針對不同類型的讀者需要提供具有個性化的服務。此外,圖書館還需要把開展讀者教育和讀者滿意度調查研究常態化,分析和掌握讀者使用圖書館的規律和特征,提升讀者使用圖書館的水平,提高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使用率和服務效果。
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在“圖書館五定律”中提出了“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著名觀點。[4]筆者個人認為圖書館還應當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有機體。隨著5G技術不斷完善和各類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以及便攜式移動終端在世界范圍內普及,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方法和手段呈現多元化,讀者的閱讀方式從紙質閱讀、電子閱讀逐步向網絡閱讀方式過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弱化了社會公眾對單一信息源的依賴。[1]這就需要圖書館不斷加強讀者活動的開展,廣泛參與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強化圖書館的公益形象,展現公共圖書館的專業優勢和特色,吸引社會公眾關注。一個好的品牌活動要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統一而持續的傳播是服務品牌成功的重要法則,只有品牌活動和優質服務的報道連續不斷地出現社會大眾的視野中,才會有可能產生從量變過渡質變的過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會建立并得到持續保持。[2]自2018年以來,肥西縣圖書館緊貼讀者需求,根據讀者的需求度和好評度,結合整體發展規劃,集中資源,重點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讀者活動服務品牌:《西圖讀書會》《小樹苗故事園》《圖圖科學站》和《紫蓬講堂》。此外,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勞動節、端午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的節日,肥西縣圖書館都會開展的各種線上線下的閱讀推廣活動,例如:2020年的“4·23”世界讀書日,肥西縣圖書館聯合當地社區和中小學,共同開展了主題為“書香肥西‘閱’讀‘悅’美”世界讀日線上系列活動。

場次 活動主題 活動名 時間1《書海漫步——21天打卡》 4月1日—4月23日2《西圖朗讀者》 4月15日—5月10日3《墨香肥西 “書”適人生》 4月23日4書香肥西“閱”讀“悅”美《“4·23世界讀書日”知識闖關賽——趣味長知識》 4月23日《“八圖”音頻聯動 鏈接書香生活》 4月23日6 5《征文征畫》 4月23日—5月31日
此次世界讀書日共開展了六場線上活動,參與活動的讀者達5000人次,有效宣傳了圖書館,提升了肥西縣圖書館在當地影響力。另外,肥西縣圖書館志愿服務隊通過日常流通協助、活動支持以及文明指導等形式提供志愿服務,定期開展培訓、參觀交流等團建活動,也是圖書館宣傳推廣工作中的一個亮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中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肥西縣圖書館作為基層圖書館,平時致力于均等化、普惠化閱讀推廣和個性化、知識化服務,利用地處基層的優勢,不定期地深入到鄉鎮,走進鄉村群眾中去,通過細心周到的服務,讓鄉村群眾接受圖書,逐步引導他們愛讀書、讀好書,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素質,而且也打通了縣級圖書館服務鄉村群眾“最后一公里”。2020年5月,肥西縣圖書館館員走進柿樹崗鄉中心校和銘傳鄉中心校,開展了圖書漂流暨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從學習上、生活上給予留守兒童關心、關愛,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文化生活,也宣傳推廣了圖書館。7月,肥西縣遭遇特大洪災,三河鎮和豐樂鎮群眾轉移到指定災區安置點,肥西縣圖書館聯合合肥市少兒圖書館在災區安置點開展了“繪本巴士公益之旅——走進肥西縣抗洪前線”活動,給安置點群眾送去人文歷史、醫學養生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圖書以及期刊數百冊,設置了災區流動閱覽室。后期,依托此流動閱覽室,根據安置點群眾的需求,以流動服務、送書上門的形式,為災區安置點群眾提供了個性化的閱讀服務,助力全縣抗洪救災工作,把圖書館宣傳以“潤物細無聲”方式傳播到受災群眾心里。
根據國際圖聯出版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建議,圖書館員應該參與到媒體的宣傳中去。“應當培訓圖書館員工利用傳播媒體來宣傳圖書館的服務,學會如何應對媒體的詢問”“他們還必須能夠為地方報紙寫文章和準備通訊稿”[3]。現代圖書館的宣傳工作要想加強深度和力度就必須和各級媒體進行合作共同推廣。媒體從隸屬關系來看可分為自媒體和外媒體,自媒體宣傳具有發布信息方便、快捷等優點,但是它的不足之處在于傳播受眾面有限。自媒體包括圖書館自制的宣傳手冊、電子顯示屏、圖書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等;而外媒體宣傳則需要一定渠道和關系網,它的優勢是覆蓋人群范圍廣泛,通常是指各級報紙、電視臺和商業網站等。從發展時間來看,媒體又可以分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方面。傳統媒體主要包括自制宣傳手冊、電子屏、紙質版報紙和廣播等;而新媒體則是指微信公眾號、抖音和快手等網絡媒體。圖書館做好宣傳推廣的關鍵就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因為新媒體環境下萬物皆為媒介,把讀者從線上閱覽引導到線下借閱,吸引讀者對感興趣的、有價值的話題留言討論,增強讀者的參與度和黏著度。就目前的宣傳深度和廣度來說,新媒體的效果明顯強于傳統媒體。例如:2018年肥西縣圖書館網站瀏覽量為72020人次,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為29868人次;2019年肥西縣圖書館網站瀏覽量為69719人次,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為48052人次;外媒體報道43篇(國家級媒體8篇,省市級媒體17篇,縣區級媒體18篇);2020年肥西縣圖書館網站瀏覽量為55392人次,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為101666人次,外媒體報道98篇(國家級媒體15篇,省市級媒體35篇,縣區級媒體48篇)。因此,只有重視新媒體和外媒體的宣傳推廣才能夠有效吸引到廣泛的有閱讀需求的社會各類群體。
一個具有良好形象的公共圖書館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的應用會使圖書館形象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個性化和傳播高效化。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起源于20世紀初期德國設計師彼得·貝漢斯所設計的商標,后來,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在醫藥、交通等行業中廣泛應用。CIS是指企業有意識、有系統、有計劃地向公眾展示和傳播本企業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等特征,使社會公眾在市場環境中對特定企業留有差異化、規范化的深刻印象。CIS一般包括企業的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I)和視覺識別(VI)三個方面。其中,企業的理念識別是主導要素,是整個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的核心,它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具有獨特個性的價值觀體系,并通過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來展現。行為識別體現企業理念的個性和特殊性,包括內部組織教育和管理、外部營銷推廣、公共關系和企業文化等。[4]在我國,率先應用CIS且比較成功的實踐是20世紀80年代的廣東太陽神有限公司,公共圖書館雖然屬于文化事業單位,但是同樣需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借鑒企業的先進營銷理念,把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推廣應用到圖書館是十分必要且切實可行的,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CIS,他們成功塑造了圖書館時代新形象,為圖書館建立了美譽度和知名度。近年來,肥西縣圖書館已開始著手設計自己圖書館LOGO、館服、館訓和館歌等,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應用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后期將會使圖書館宣傳推廣工作更加個性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此外,肥西縣圖書館于2016年加入合肥市公共圖書館聯盟,聯盟成員圖書館使用統一的讀者證,統一在圖書館門口懸掛合肥市公共圖書館聯盟標識的銅牌。在服務方面,實行通借通還,實現讀者活動資源共享,共同培育讀者服務品牌,這些會使所有成員館的宣傳推廣工作更具有整體性和全面性。
根據美國《圖書館雜志》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未來20年圖書館員必須掌握的11項基本技能中,宣傳推廣和營銷就占了3項。[5]公共圖書館自誕生起,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是所有圖書館員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我國公共圖書館是公益性文化單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宣傳推廣更是圖書館業務中核心工作。隨著科技的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也在向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相應的宣傳推廣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多渠道、體系化向社會公眾展示公共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和服務,有效地擴大讀者群,充分提升圖書館的認知度和利用率,實現公共圖書館社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