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渝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講話中,經常巧妙運用“標本兼治”“猛藥去疴”“扶正祛邪”“防微杜漸”等中醫術語,彰顯了“上醫治國”的智慧。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為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體系化的制度載體和實施路徑。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中醫哲學思維,將其融會貫通到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實踐過程中,切實推進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見微知著,戰國時期韓非子的名篇《扁鵲見蔡桓公》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導致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文章立意深刻,邏輯嚴謹,意味雋永,也可當作是對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生動演繹。
從人物關系來看,體現出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此文主人公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前者為神醫,后者為一國之君。兩個人物對應的是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的兩類主體:監督者和被監督者。扁鵲可為監督主體,一開始就提醒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苦苦相勸、一心想治病救人;蔡桓公為被監督對象,對忠言“不應”“不悅”,堅持“寡人無疾”,缺乏主動接受監督和聽取意見建議的意識。
從問題處置來看,體現出由輕到重、治法各異。扁鵲四次見蔡桓公,三次主動勸諫,最后一次則“望桓侯而還走”。緣于桓公不聽勸諫,致使病情加重顯現“四種病態”,恰好對應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第一次“疾在腠理”對應第一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約談函詢”,即“湯熨之所及也”,提醒我們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第二次“疾在肌膚”對應第二種形態——“輕處分、組織調整”,即“針石之所及也”,提醒我們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第三次“疾在腸胃”對應第三種形態——“重處分、重大調整”,此即“火齊之所及也”,提醒我們亡羊補牢、懸崖勒馬;第四次“疾在骨髓”對應第四種形態——“立案審查調查”,提醒我們猛藥去疴、以儆效尤。以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應處理黨員干部違紀違法問題的“四種病態”,彰顯了黨對腐敗問題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以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的策略,堅決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
從結果表現來看,體現出諱疾忌醫、不治將深。從扁鵲“不治將恐深”“不治將益深” “望而還走”到蔡桓公“寡人無疾” “不應” “又不應”,終致“桓侯體痛、遂死”。這與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深刻政治考量異曲同工,從“批評和自我批評”“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到 “黨紀重處分、重大職責調整”“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都是“把紀律挺在前面”的具體表現,每種形態都是“一道防線”,環環相扣、依次設防,就是為了防止黨員干部因缺乏監督,最終“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同時,在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過程中,對于經過組織提醒仍不思悔改、不肯悔改的,將加大懲處力度,更彰顯了黨紀的嚴肅性和震懾效果。反之,任何黨員干部若是諱疾忌醫、心存僥幸,對于一次次的監督提醒“不應”“又不應”,突破 “四種形態”的防線,終將受到法律的懲治。
綜上可知,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正是對傳統中醫文化的一次理論創新和實踐運用。從三年來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攀鋼集團”或“攀鋼”)的紀檢工作成效來看,查辦案件數量由23件增加到109件,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處理人數由13人增加到108人,其中第一種形態占比由21.6%增加到54.5%,“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體現了紀檢工作思路由“查違法”向“盯違紀”轉變、由“抓大放小”向“抓早抓小”轉變、由“懲處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轉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持續鞏固。這些成效固然可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望聞問切不勤,諱疾忌醫難改。《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這是黨內法規首次明確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的主體責任。但有的基層黨組織執行不到位,習慣“把紀委挺在前面”;對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主責認識不夠,對“挺紀在前,抓早抓小”的思路理解不透,諱疾忌醫、覺得“不出紕漏就是好事”。表現在日常監督管理不嚴不實、沒有針對苗頭性問題進行常態化的“望聞問切”,造成黨內政治生活、提醒誡勉、風險防控等制度虛化空轉,致使“小問題”釀成“大禍害”。如:某單位日常監督流于形式,發現問題不及時解決,導致廢舊物資長期被個人以權謀私、攬入囊中,最終相關人員被移送司法機關。
診治之術不精,腠理之疾難查。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后,部分紀委組織履行監督責任不到位,貫徹既要“管多數”又要“抓少數”的要求存在不足。部分紀檢干部存在思維慣性,習慣等問題、等線索、等案子,缺乏主動監督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深度融入實際業務不夠,對“關鍵少數”的履職盡責情況重視不夠,造成因不懂業務而“抓不著”苗頭性問題,因無法及時反饋問題和有效建議,致使“關鍵少數”履責不力、行權不當。如:眼下攀鋼集團下屬三級單位紀委組織主動發現問題線索較少,消除“零辦案”的目標還任重道遠。
標本關系不清,頑瘴痼疾難除。一些黨組織和紀檢機構對用活“四種形態”、著力“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內涵把握不夠,導致思維上的慣性、行為上的片面。“四種形態”既要“減存量”,更要“遏增量”,不僅要堅決正“歪樹”、救“病樹”、拔“爛樹”,實現減少存量的效果;更要通過查案治本,開展警示教育、健全制度機制,治“病樹”、 護“森林”,達到遏制增量的目的。就此而言,我們在分析每一起案件成因,深入查找“病源”,深度剖析“病理”,著力清除“病灶”,推動案發單位以案促改、堵漏建制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通過深刻學習領會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的傳統中醫文化智慧,結合新形勢下紀檢工作要求和攀鋼實際,我們應當勤習“扁鵲”之技、善治“腠理”之疾、嚴防“骨髓”之患,堅持貫通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層層設防,以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思想為指導,著力在理念、措施、機制三方面抓牢抓實,通過有效處置化解存量、強化監督、遏制增量,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一要深刻理解“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樹牢未病先治理念。嚴管才是厚愛,強化“查辦大案要案是成績,抓早抓小更是成績”的工作意識,在日常監督執紀上下足功夫,緊盯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強化近距離、常態化、全天候的監督,做到早發現、早糾正,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防止積弊成疾。
二要堅決貫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強化既病防變措施。堅持正“歪樹”、救“病樹”、拔“爛樹”、護“森林”相結合,綜合研判“樹木”與“森林”的關系,針對不同問題的性質和特點,區別對待、分類處置。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辨證施治,既懲治極少數、又能教育挽救大多數,實現減少存量、遏制增量。
三要著力實施“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建立瘥后防復的機制。“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在保持高壓治標態勢的同時,加強以案促改,循線深挖、找準病根,從而有針對性地推動建章立制,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鏟除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以精準治本鞏固治標成果、防范舊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