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方法: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70例體檢健康者為研究對象,運用回顧分析法,分析受檢者血液細胞檢驗中標本采集、存儲、抗凝以及檢測時間等因素對檢測質量產生的影響,總結分析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結果:抗凝劑比例正常的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GB)、白細胞(WBC)以及紅細胞(RBC)水平均高于比例失調者;不同放置時間標本的檢驗結果比較也有差異(P<0.05)。結論:在血液細胞檢驗中,需進一步加強質量控制,有效保證檢驗準確性。
關鍵詞:質量控制;血液細胞檢驗;臨床醫學;方法
在臨床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檢驗血液可以輔助患者病情診斷,為患者的預后治療做出科學合理的指導。但是,在實際臨床檢驗環節,由于多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如標本放置時間、外界環境變化等,可能會降低血液細胞檢驗的準確率。基于此,加強對檢驗的質量控制顯得極為必要,可幫助醫護人員得到準確的檢驗數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70例體檢健康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8.7±10.4)歲,男37例、女33例,所有受檢者均對本次檢查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受檢者接受檢查前,告知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首先,所有接受檢查的人員在采血前必須在空腹狀態下進行,采集肘靜脈血5 ml,將所采集到的血液分別裝在2個試管里面,按照1:5000和1:10000的比例分別進行稀釋,再對血液細胞進行檢測。將1份分為60等份,在室溫下放置30 min,對20份進行血液細胞檢測,3 h后檢測2份血液細胞,60 min后再檢測剩余20份血液細胞。與此同時,還要對標本存儲、采集、檢測時間以及抗凝等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明確控制質量的方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項檢測指標差異,主要有血小板、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等。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不同抗凝比例檢查結果比較
與抗凝劑失調組相比較,比例正常組血小板、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等水平均比較高P<0.05。見表1。
2.2 不同放置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放置時間存在差異,也對最終的檢驗結果產生了影響,數據指標存在較大的差異。見表2。
3討論
結合本次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在血液細胞檢驗過程中,抗凝劑比例將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如果稀釋倍數較低,細胞數量會因此減少,檢測準確性也變得比較低。同時標本放置時間長短也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放置時間越長,檢測準確性越低。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血液細胞的形態也會出現變化,由此影響檢驗結果。在血液細胞檢測過程中,要想提高檢測的準確性,首先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檢驗制度,保證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按照規章制度工作,檢測過程中出現任何失誤,也可以結合所建立的制度追本溯源,明確原因所在,然后第一時間采取措施進行補救。其次,在血液檢測過程中,檢驗人員要加強對檢驗設備的檢查,減少外界環境因素對檢驗結果產生的干擾。最后,檢驗完成后,檢驗人員還要以具體的檢驗結果作為依據,繪制好細胞直方圖,結合所繪制的圖形,分析檢測結果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標準。
綜上所述,在臨床醫學檢驗中實施血液細胞檢驗時,檢驗結果容易受外界多種因素影響,為了有效保證檢驗質量,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率,需要加強對檢驗的質量控制,明確導致檢驗準確率下降的原因,減少檢驗失誤發生率,進而更好地提高檢驗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張宏.淺析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的策略[J].中外醫療,2020,39(22):193-195.
[2]蔣先東.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4):127,129.
[3]劉燕.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在臨床醫學檢驗中的應用探析[J].人人健康,2020(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