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晶 吳霄
一、學校簡史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創建于1911年,當時名為南京市第二區游府西街國民學校。學校從創辦之日起就積極傳播民主、進步思想,實施《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遵循“軍國民教育”為首的五育理念(蔡元培提出),為中華之崛起培養孩童,成為南京比較知名的學校之一。
1978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并于1980年被評為首批江蘇省實驗小學。1984年,學校在全國率先實行校長負責制,同時提出把學校建成“文明校園、學習樂園、生活家園”,多次被江蘇省教育廳表揚,并召開現場會推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經驗。1994年,學校提出科研先導,成為當時唯一一所獲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的小學。2011年,學校提出“兒童成長支持計劃”,堅持以兒童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少兒議事院”“夢想舞臺”“游友書院”“今天我主講”等成為兒童喜愛的項目。2017年,學校在全省率先推行“周三自主作業日”和“綜合實踐月”等教學改革,在全國率先實施體育選項教學和全員運動會,成為南京唯一一所參加全國C20慕課聯盟的小學。學校于2017年獲評全國課后服務示范點以及“中國好老師”全國基地校。2016年至今,學校作為優質資源領銜校在南京市江寧區、溧水區、浦口區開辦4所分校,秦淮區內有8所聯盟學校。
二、核心理念
成長支持
三、文化主張
求真
四、文化名片
(一)人物系列
·有影響力的校長
蔣心儀。1946年秋季至1949年春季擔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校長。當時的教育管理部門撥付的修建經費極少,教學裝備也僅僅發給了三十套課桌椅,遠不能滿足正常開學的需要。她積極開動腦筋,想盡辦法籌措辦學物資。幾經周折,學校總算如期開學。
學校開學后,蔣心儀發動成立了“家長聯誼會”,會上推舉了七位家長為“家長聯誼會”委員,請他們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這一創新舉措對學校辦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復學之初,她還考慮到學生不能全日制就讀的問題,積極推行了二部制,分上下午班,就讀人數慢慢增加起來。1946年秋,學校辦了6個班,1947年秋就增加到12個班。到了1948年秋季,則發展到20個班級。全校共有學生約千名,教員40多位,一個較大辦學規模的游府西街小學正式成形。在她的努力下,校園環境也逐漸改變了面貌,房頂從白鐵頂改為油毛氈,最后鋪了瓦,空洞洞的窗戶也都裝上了玻璃。空曠的場地變成運動場,設置了蹺蹺板、滑梯、攀竹、獨木橋等運動器材。校門處豎起葡萄架,每個教室門前都有小型花圃,沿校園圍墻栽植了大樹,一個美麗的校園初具雛形。
林慧敏。南京市名校長,1994年至2010年擔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校長。任職期間,她清醒地認識到,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只有他們具備了優秀的綜合素質,國家才能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她倡導“不僅為學生的六年著想,更為他們的一生負責”的辦學理念,加強“文明校園、學習樂園、生活家園”的學校文化建設,使學校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搖籃與沃土。
學校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社會壓力,林慧敏從來沒有動搖,更沒有退縮,而是堅定不移地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道路上奮力前行,創造了很多不俗的成績。學生把課內的知識運用到課外,又把課外實踐中的收獲帶入課堂,不僅學活了書本知識,同時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也取得諸多成果。這一切使家長對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們從開始的不信到半信,后來又從相信到堅信。
2007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被批準為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和華文教育基地學校。這是林慧敏一直堅持以國際化視野來辦學、重視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寫照。
萬代紅。江蘇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長,“行知獎”獲得者,2010年8月至今擔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校長。10年來,伴隨著國家“十二五”“十三五”的建設步伐,萬代紅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兒童成長支持計劃的研究與實踐”,并在“十三五”期間深入研究推進。在此基礎上,學校的各項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2011年,萬代紅提出對兒童的“成長支持”既是教育使命也是教育智慧。“兒童是我們的,我們是兒童的,我們與兒童共成長”成為全校教師共同的教育行動理念,“四項關注”(關注每一個,關注每一天,關注第一步,關注第一次)、“五大行動”(兒童成長校園環境優化行動,兒童課程開發行動,兒童課堂革新行動,兒童創意生活行動,兒童家庭親子行動)也成為游府西街小學“成長支持”的重要標志,而課程則成為實施“兒童成長支持計劃”的主要抓手。她提出建設“成長支持”課程體系,通過整體架構、科學開發、精細管理、多元評價等實現課程對兒童成長的支持。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她主張將“成長支持”課程分為三類: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在她的帶領下,學校在重視國家課程的優化實施基礎上,著重于拓展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建設。特別是選擇性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其中校本課程和主題節日課程是必修課程,“快樂星期三”社團課程是選修課程。
萬代紅提出讓每一個課堂都成為兒童成長的生命場。她倡導打造“支持性課堂”,這正是課堂支持兒童成長的最本質追求。“支持性課堂”以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力為中心,以教師的教育智慧、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為支撐。2012年起,萬代紅在全國率先引入“慕課”理念,構建“翻轉課堂”的學習模式,將“支持”的內涵向課外、校外延伸。
學校豐富的、科學的、充滿活力的辦學經驗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基于此,在萬代紅的組織下,學校出版了“成長支持”系列叢書,分《走進兒童世界的語文課堂》《兒童成長的多元支持》《放飛夢想的英語課堂》《與數學共成長》《多彩成就精彩》五卷,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時,她還著寫了《信息化環境下的有效學習》一書,該書被中央電教館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經驗叢書收錄。這些叢書從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全面總結了學校多年來的辦學經驗,為游小人進一步思考如何推陳出新做了鋪墊。
萬代紅不僅延續與發展了學校的素質教育理念,推動了學校新百年辦學大業的發展,還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區域推進教育均衡的過程中貢獻著游小人的光和熱。2011年以來,學校與南京市火瓦巷小學、雙塘小學等學校建立聯盟。在江寧、溧水、浦口等地開設分校,積極放大優質教育資源,發揮輻射作用,不遺余力地進行教育幫扶工作,上述學校均已成為所在區域的優質學校。
·有影響力的教師
黃桂蘭,1951年起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獲金質獎章),被省婦聯評為省三八紅旗手。1985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蘇省勞動模范稱號。她主張課堂要尊重每一個兒童、激勵每一個兒童、成就每一個兒童,通過親近兒童、親近生活、親近母語,在情景引導、體驗活動中培養兒童說話、寫話和閱讀理解能力。
田小華(現名田世華),1985年至2009年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曾任校黨支部副書記。她曾擔任南京市“陶老師熱線”接待員14年,被評為全市“十佳志愿者”,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1992年被評為“南京市勞動模范”,1998年當選全市首批師德標兵、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全國“三育人”先進個人,2000年成為江蘇省首批師德模范。
顧維平,1981年8月至2017年6月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江蘇省特級教師,曾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南京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她倡導“參與式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她致力于漢語的國際推廣,參與小學語文教材編寫。
聶永春,1982年8月至2007年8月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現任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國現代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曾獲南京市斯霞獎,獲南京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她主張在教學中努力營造美趣環境、誘導探索體驗、激活創新思維,在多種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倪晨瑾,1991年7月至今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現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副校長,分校黨支部書記,兼任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衛生委員會理事,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曉莊學院實踐課導師,南京體育學院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專家培養對象、南京市首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她主張教師要用自身活力感染帶動學生,提升認知內驅力、啟迪思維活力、錘煉體育品格。
查靜,1996年8月至今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現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教導處主任。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2019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曾獲得南京市斯霞獎、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等。她努力追求情、趣、理和諧統一的語文教學境界。
·有影響力的班主任
邵良俊,1985年畢業于南京曉莊學院,工作36年,擔任班主任36年。2007年至今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感動江蘇教育人物——2020最美班主任”獲得者。1995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獎章,1992年獲南京市“行知教學獎”,1996年獲“陳香梅女士獎”。
戴玲,自1988年工作以來,擔任班主任已33年。2005年至今供職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015年獲評南京市優秀班主任。
·有影響力的校友
陳維亞。出生于1956年7月,1963年9月至1969年7月就讀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中國當代編導藝術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協會主席、北京舞蹈學院教授。2008年第29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2010年第16屆廣州亞洲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2014年第二屆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2018年第18屆雅加達亞運會閉幕式杭州接旗儀式表演《向往》藝術總監;執導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獲得極大成功,榮獲中國國務院頒發的國家金質獎章。
張常寧。出生于1995年11月6日,2002年9月至2008年7月就讀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中國女排運動員,司職主攻。早年為沙灘排球選手,其后改打室內排球。2015年入選女排國家隊一隊,隨球隊獲得過女排世界杯冠軍及奧運會冠軍,是中國女排歷史上第一位不滿20歲就作為主力隊員拿到世界冠軍的主攻手。2016年隨中國女排獲里約奧運會女排冠軍。2016 — 2017賽季,張常寧所在的江蘇女排奪得球隊歷史上首個全國聯賽冠軍 。2017年8月獲得第十三屆全運會成年組女排冠軍。2017年9月9日,在女排大冠軍杯第四輪比賽中,提前一輪奪冠,也是時隔16年再奪大冠軍杯冠軍。2017年9月26日,張常寧榮獲2016 — 2017中國排球聯賽最佳發球和最有價值球員獎。2019年9月29日獲世界杯冠軍。2020年12月24日,獲得2020 — 2021中國女排超級聯賽最佳主攻獎。2018年1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8年8月,入選2018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二)教改系列
·有影響力的管理
率先試點校長負責制。游府西街小學早在1984年就在全市小學中率先試行校長負責制,進行學校內部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在管理中充分體現“以教師的發展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人的自覺、自律和自我實現。理順了學校里的黨政關系,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學校的貫徹落實,使校長及其他行政領導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調動了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學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較強導向作用的、能激勵教師自主發展的人事制度和績效評估體系。
提倡兒童自主管理。兒童的自主管理體現了生本教育和“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支持兒童在自我管理中成長,就是順應兒童成長之理,支持兒童、成就兒童。在發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校以“支持”的理念和行動,形成了學生自主管理的工作特色。“我的課程我選擇”“我的作業我布置”“學校活動我做主”“我的班級我來管”,支持理念下的兒童自主管理,將研究兒童視為自主管理的前提,支持兒童與事物發生直接聯系,使兒童獲得了直接經驗,提升了實踐智慧,轉變了學習方式,培養了自立的意識和能力,是尊重兒童主體性的素質教育。
建立名師工作室。在教師隊伍培養中堅持“三同原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關注內驅力,讓每個人都想發展自己;落實執行力,讓每個細節都落到實處;提升文化力,讓每一股力量都能凝聚到一起。尊重教師人格,借助名師工作室,關注教師專業發展。
·有影響力的國際交流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重視教育的國際交流,積極探索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智慧。1996年,學校與澳大利亞格蘭德爾小學開展友好交流并成為友校。20多年中,學校與澳大利亞、英國、芬蘭、美國等國家的20多所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開展師生間的互訪活動。學校先后在澳大利亞愛斯鵬德爾花園小學和英國曼徹斯特奇特漢姆小學建立海外孔子課堂。2008年,學校創辦了“小學漢語國際推廣友好學校合作組織”,并舉辦了多屆國際論壇。廣泛開展國際友好學校合作,已經成為學校開展漢語推廣的亮點。
·有影響力的教學改革
1985年學校提出“減輕負擔,提高質量,發展智能,立足未來”的教學理念。從此,打開了“減負增效”教學改革新局面。“運用電教手段,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實驗成果獲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素質教育實驗研究”成果一等獎;“小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獲“十五”社科聯優秀成果二等獎;“基于網絡環境,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獲中央電教館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中國教育報》整版刊登報道《游小,永遠走在小學教育改革的前頭》,介紹學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績。
“輕負擔,高質量”的關鍵在于堅守兒童中心,建立和諧的課堂環境,形成科學的學習策略,凸顯學科的獨特氣質,把握好課堂支持要素,形成深度學習課堂范式。如語文學科的項目驅動“同學”課堂,英語學科的具身體驗“同學”課堂,數學學科的問題驅動“同學”課堂等。其一般流程以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為主導思維,沿著“找起點—定基點—搭支點—促提升”的路徑展開。“輕負擔,高質量”的課堂,支持兒童觀察、支持兒童發現、支持兒童探索、支持兒童體驗,讓兒童學會自主學習,為兒童終身學習奠基。
減負增效的落實更離不開評價變革。自我評價工具使用、免試生制、積分銀行、行動檔案袋等,用評價引導學習過程;“周三自主作業日”,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無數“可以”成就學生發展的無限“可能”;學期中的快樂實踐月,把學生從書面考試中解放出來,整合多學科任務,引導學生關注自然、親近社會;一年級取消紙筆考核,開展綜合性活動,寓考于樂。評價方式的變革,引領兒童走進全新的學習實踐,實現知行合一。
五、學校課程
(一)“紅領巾”德育課程
這里是鮮活的思想教育陣地,也是兒童自己的課程場。這里的每一個主題設計、每一個活動規劃、每一個展板制作都是他們自己完成的。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給低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上隊課;全校開展主題隊會日活動,組織隊干部競選,宣傳優秀學生事跡,學生輪流宣講紅色故事,有時還會邀請戰斗英雄、社區主任、退休教師等講述成長故事……“百節黨課致敬百年大黨——師生共上黨史課”等主題活動多次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二)“生活家園”勞動課程
為未來完滿生活做準備,學校立足于兒童生活世界常見的勞動工作,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主題設計,讓他們每個月完成一個項目,如低年級穿校服、理書包,中年級做美食、洗衣服,高年級清理衛生間、廚房等。一到六年級72個月完成72個勞動項目,掌握72個生存本領。此外,學校還開設了一系列有趣的勞動實踐課程,種植、廚藝、木工、縫紉等,這些課程成果獲得了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三)“1+N”體育課程
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個擅長的體育運動,了解一些基礎的運動項目,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學校聘請專業教練加入體育教師團隊,按年級為學生準備了人人都要體驗的足球、排球、乒乓球、柔道、游泳這五個專業體育技能訓練,以及由學生自由選擇的14個體育項目的學習。
(四)“小松樹系列”藝享課程
“小松樹”合唱團是學校的名片,也是學生最神往的地方,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曾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登上中央電視臺,斬獲全國、省、市、區各類合唱大賽一等獎,被評為南京市中小學優秀藝術團。“小松樹”話劇團、“小松樹”舞蹈團、“小松樹”樂器組、“小松樹”廣播站、“小松樹”水墨廳、“小松樹”動漫社、“小松樹”民藝坊等帶領學生暢游藝術海洋,懂得欣賞美、體驗美、運用美、享受美。
(五)“夢想舞臺”創意課程
激發兒童創造力最需要的是舞臺,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夢想舞臺”創意課程,“創意變變變”“校園吉尼斯”“機器人世界”等活動各具特色。其中,“創意變變變”的表演走進央視舞臺,《餃子》《熊貓環游世界》《北極冰山》等節目獲得了最佳創意、最佳表演、最佳故事等獎項,游府西街小學也成為全國唯一一所由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錄制“看我72變”專場的學校。
六、景觀
校園內原樣復建了一段六朝時期的宮城城墻。依托這段復建的城墻,學校打造了一條“求真路”。這條路由諸多書法名家的一百個“真”字鋪就而成,集行、楷、隸、篆、草于一體,求真路的一頭,是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女士親筆題寫的“教人求真,學做真人”。這幅題字與“求真路”一起,和學校南門的“求真石”遙相輝映,激勵全校師生傳承文脈,追求真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