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 要:共情能力是表現幼兒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能力主要體現為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共情能力的根本在于讓幼兒們從小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使幼兒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能夠真切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共情能力的養成下,幼兒所表現出來的為人處事的方式往往會更加溫和且更具有感染力。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的過程中,要強化共情教育的投入,讓幼兒在當下的生活中彰顯更強的共情與共鳴,為幼兒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共情;幼兒;交往;能力;情緒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0-0059-02
Strengthen empathy education and improve children's emotional ability
YANG Qiong? (Old City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in Huan County,Qingyang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Empathy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EQ,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bility to thi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The root of cultivating empathy ability is to let children form the habit of transposition thinking from childhood,so that children can truly understand others' feelings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independ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children's ways of dealing with people tend to be more gentle and infectious. In the proces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put of empathy education,so that children can show stronger empathy and resonance in the current life,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future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words】Empathy;Children;Communication;Ability;Emotion
心理學中的共情在生活中的常見表現主要為同感、共感和共鳴等,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是對他人產生共鳴力的一種體現。這種將感覺以更加溫和、尊重而關切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能力便稱為共情能力。但是很多學校,尤其是幼兒教育,并沒有這一方面的培養。這也是部分幼兒在完成了幼兒園教育之后,共情能力依舊處于初始水平的主要原因。這類情況會導致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偏低,無法適應環境的轉變。因此,在當下這個大環境中,趁著幼兒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幼兒教育工作者要著手培養幼兒的共情能力,使幼兒爆發潛在的共情表現力。
1.共情能力的現實表現
對于幼兒的共情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讓幼兒能夠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去理解他人情感表現的原因,并與之產生共鳴。而培養幼兒共情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不再生活在自己孤立的世界里,使他們能夠學會與他人正常交往,能夠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他人的感受,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通情達理。共情是一種自發、本能的反應,是不需要經過深思熟慮而發起的動作,而共情能力和共情不同,它并非是自發的形成的能力,它在現實中的表現往往代表的是一種同情,或者是一種置換處境的想象。擁有共情能力的人可以想象自己是共情的對象,將自己內心的感受深入到他人的思想中,從而以另外的角度去感受他人的世界,更深刻地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并以此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2.懂得共情的幼兒的優勢
有一定共情能力的幼兒往往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以更加寬廣的眼界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并且能打破自我關注階段的局限,逐漸去了解身邊人、身邊事,懂得如何與身邊人交往、處理身邊的事情。但要想使幼兒養成這種能力,還存在著一定難度。對于幼兒而言,這種能力的培養往往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與家長多加引導。不過,一旦這種能力的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幼兒們將可以逐漸驅動自己去體諒他人,這對于幼兒的人際交往而言,無疑是意義重大的。在共情能力的驅使下,他們可以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在發生沖突的時候也能夠巧妙地去化解沖突,以平和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從而控制好事態的發展狀況。共情能力的存在還可以讓幼兒與更多的伙伴產生友誼的羈絆,與長輩溝通的時候也能夠更討人喜歡,同時幼兒的道德素質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這些都是共情能力培養過程中幼兒在當下和未來的處世優勢。
3.提升共情能力的方法
(1)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與共情能力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想要提升共情能力,可以從人際交往入手,而想要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自然也要從提升幼兒的共情能力入手。從幼兒素養提升的角度而言,促進幼兒的人際交往無疑可以為共情能力的提升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一般而言,幼兒與身邊人之間的人際關系越緊密,那么幼兒的共情能力也便會更高。而人際交往的實現,可以讓幼兒在這一過程中開始產生換位思考的意識,從而驅使幼兒逐漸形成一定的共情能力。
例如,在音樂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從游戲中去促進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從而讓幼兒的共情能力得到提升。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需要與其他幼兒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首曲子。合作人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往往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總會存有一定矛盾,而解決矛盾的過程便是發展幼兒共情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在不同的群體交流中,幼兒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而不同情緒的產生可以幫助幼兒打造一個彰顯共情力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幼兒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與其他人產生互動,慢慢地感知他人的情感,進入他人的感官實際之中,從而實現幼兒共情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2)構建親密親子關系
在訓練幼兒的共情能力的過程中,親子關系一直是影響幼兒共情能力養成的一大要素。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還可以利用親子關系的優勢性,與家長相協調,在平常的幼兒教育中舉行一定的親子活動,牽引學生提升共情力度。在親子活動中,幼兒除了會對同年齡段的幼兒進行模仿,還會模仿自己最為親近的家長的行為。因此,教師需要讓家長注重自身的行為,讓家長在親子活動之中體現自身的共情力,以此推動幼兒模仿,使幼兒對共情能力有更為完善的理解。此外,教師和家長還需要在親子活動中表現出同理性,使幼兒也能夠感受到這種同理性并將其運用在自己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
例如,在家長和幼兒接力跑步的親子活動時,當幼兒在比賽中失利或者是摔跤的時候,必然會感覺難過和傷心。此時,教師便可以與家長一起同幼兒交流,與幼兒說:“我知道你現在有點難過,是因為摔跤了沒跑贏對不對?”在這一刻,幼兒便能夠感受到父母和教師帶給自己的共情力,讓自己得到安慰,并且讓自己對于共情的理解程度提升。而受這一事件影響,幼兒在未來的處世中可能也會嘗試著與他人共情,感受他人的感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找到方法疏解自己的不良情緒等,但這些情況發生的前提是家長與幼兒之間擁有親密的親子關系。
家長提升對幼兒的了解,與幼兒感同身受,能夠提升幼兒在受到安慰與鼓勵時的效果,并啟發幼兒提升共情能力。這一點的完成主要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與幼兒的互動往往較少,而幼兒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可能會疏遠父母,甚至可能養成內向的性格。基于此,教師需要成為家長和幼兒之間的紐帶,舉行親子活動,為家長與幼兒創造親子交流機會,使幼兒能夠從活動中學到父母給自己展示的共情能力,繼而啟發幼兒自身的共情能力的提升。
(3)進行角色扮演游戲
幼兒的共情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現為情緒調節能力的提升,情緒調節越快,說明幼兒的共情水平越高。如果一個幼兒能夠學會換位思考,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感受他人的感受,那么幼兒在進行社會交往時便更加能夠理解他人的一些特殊行為并予以肯定。而想要讓幼兒學會換位思考,教師在進行教育的時候便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些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切實地感受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心理。如此,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便能受其影響,養成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并逐漸提升自身共情能力的質量。
例如,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可以定期舉行一些表演活動,讓幼兒扮演父親、母親、教師,或者是扮演小學生、醫生、護士、警察等等生活中出現的各類角色。以“母親”為例,如果幼兒扮演的是“母親”這一角色,那么教師便要引導幼兒明白在這一角色中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再為幼兒設置一個生活情景,例如買菜、做飯等,讓幼兒切實體驗這一角色平常需要實踐的日常活動。活動結束后,幼兒便能在這樣的設定下對自己的母親產生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在下次母親做家務的時候,幼兒也能更加了解母親的感受。在這樣實際的角色扮演之中,幼兒能夠將對實際角色的體驗與感受轉化為共情力度提升的基礎。
在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中,幼兒們對每一個角色都將有更清晰的認識,而在與這類人群交往時,幼兒的共情能力也能有更明顯的體現。他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能夠更為清晰地感受他人的感受,而且能在教師逐步引導的過程中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為控制自己的情緒、感受他人的情緒、構建良好人際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4)學會傾聽表達尊重
良好的共情表現之中,尊重是最為基礎的體現。教師在進行幼兒的共情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學會傾聽并向幼兒表達自己的尊重,使幼兒能夠仿照自身做法,成為一個懂得尊重他人感受的人。此外,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共情往往只是安慰或者較為直接的否認與建議,因此,教師在對幼兒共情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幼兒形成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心理,讓幼兒能夠在對他人的理解之中形成較高的共情表現力。
例如,在日常的活動中,幼兒如果存在問題,教師所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給幼兒提供解答疑惑的思路,而應該先傾聽幼兒對該問題的思考,在傾聽之中找尋幼兒問題存在的原因所在,在這樣的思考中,教師能夠對幼兒有進一步的理解,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推進幼兒共情能力培訓。在對幼兒情緒進行確認后,教師可以對幼兒進行情緒的安撫,告訴幼兒:“我知道,你可能還不太理解這一問題,在可能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會迷糊和不知所措,但是沒有關系,你可以多多練習,來提升自己。”進行安撫后,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尋找突破口,從而使幼兒感受到教師傳遞的共情力。
在這樣的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感受到教師給予的尊重,從而促使自己將教師當作一個良好的榜樣,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與教師一樣認真傾聽與尊重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給予對方鼓勵或者安慰,做好一個傾聽者與引導者。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的共情能力能夠上升至較高層次的階段段,能夠懂得理解他人的行為,并以此為基礎與他人產生共鳴,將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不斷提升。
4.總結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共情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一種能力,擁有共情能力的幼兒往往能夠更容易地感受到快樂,更容易地觀察到他人的窘境或者身邊的快樂元素,并把自己投入其中,用溫暖去溫暖自己,去溫暖他人,也能夠懂得控制自身情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入檢討。因此,幼師在與幼兒相處的時候,應給予幼兒充分的尊重與肯定,投入充足的真實感情,以較為可取的情境和較為強大的引領之力,推動學生與外界、他人產生深度共鳴,從而使幼兒的共情能力和情緒能力在這樣的日常中逐漸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榮臻,曹曉君,冉光明,夏云川.同胞關系質量對頭胎幼兒共情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9(08):52-63.
[2]王一琳. 共情訓練對4-5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3]劉源遠.大班幼兒共情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