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諸多家長長久以來的一個痛點有望解決了。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廣部分地方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要求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小時;學校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可以提供延時托管服務,切實解決好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確保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
讓小學生三點半、四點放學,用意是好的,是為了讓孩子課業減負。但現實結果,可能只有極小一部分孩子真正享受到了。相當多的家長,力求自己的孩子為人先、不甘自己的孩子為人后,把課內減的負課外又倍加回來,由此導致課外培訓畸形繁榮;也有相當多的家長,苦惱于小孩放學早、自己下班晚,只能求助于午托、晚托。尤其是小學,可不僅僅是系統教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向家長提供長期系統托管服務的機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單純壓制課外培訓,可能只是讓家長獲取課外培訓的成本變高,也可能讓家長更難以獲得正規的課外托管。
但如果學校提供替代選擇,整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上述通知中,所謂課后服務,除了純托管功能之外,包括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補習輔導,這正是市場化托管的標配;也包括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這是課外“培優”的主要賣點;還包括開展文體活動、閱讀、興趣小組以及社團活動,涵蓋了課外“素質類”培訓的諸多名目。
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是學校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室與教師都是現成的,成本比外部提供的課后培訓與托管要低得多,收費也往往更低。而這種服務是“兩個全覆蓋”、普遍普惠性質的,會極大改變整個課外培訓與托管市場的供給結構。在需求不變的前提下,大規模增加供給,市場價格必將顯著下行。這樣,不僅“訂閱”了學校課后服務的家長與孩子會直接大幅受益,那些向外部機構購買服務的也會受惠。如此這般,家長承受的教育成本有望降低,有利于充分調動三孩政策內蘊的生育意愿。
當然,“全覆蓋”是從供給側而言的,是讓家長多一個更廉價更便利的選項,而不應搞成“一刀切”。家長當然有權向外部購買課后服務。校內校外服務自由競爭,整個市場才會充滿活力,提供的服務琳瑯滿目、豐儉由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參差百態,幸福本源。
另一方面,學校如果課后還要提供服務,也會相應加重學校與教師的壓力,對其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也不應該“一刀切”變成學校的任務,應該允許學校視自身情況決定如何提供這些服務以及收取相應的費用、配備相應的資源,也應該放權讓每個學校探索自己的課后服務方式。
總之,學校提供課后服務,不只為了孩子,也是為了家長,但最終還是為了孩子,為了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