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


摘 要: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總體經濟理論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運用,已經建立了內容相對完整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并且,借助“互聯網+”改革,推動了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的轉型。從整體上看,當前的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仍處于初級應用階段,還沒有進入到數據化管理的高級應用階段。然而,已經通過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從根本上推動了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選取淺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作為研究題目,概述了農業經濟管理中應用信息化技術的需求,剖析了新時期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幾點較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應用
我國于2016年提出了“互聯網+”概念,于2018年在各行業諸領域開始實施“互聯網+”改革,由此推行了三大產業的信息化改革。以農業為例,現階段,在基礎信息技術設施建設水平方面,鄉村自治單位中配置了計算機與打印機設施、農村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寬帶接入、有線電視、家用計算機等。從整體上看,基本實現了農業信息化轉型。但是,從農業信息傳播渠道信息化水平、人力資源信息化水平、服務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看,局部的配套資源配置仍然不足。所以,在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實踐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農業經濟管理中對信息化的應用需求分析
我國具有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發展史,在農業社會,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提高生產率。進入工業社會后,農業文明的弊端逐漸顯現。而且,在我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工業文明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農業文明的發展。新時代,我國政府在頂層設計層面,借助新理論、新政策,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且從總體經濟理論的應用角度,持續推進了鄉村總體經濟管理。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發現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市場信息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應該引入信息化技術。由此,也拉開了信息化建設的序幕。以農業經濟管理中對于信息化技術應用的需求角度分析:
首先,農業經濟管理中牽涉到農業產業,其中包括了農、林、牧、漁、服務業。同時,在現代農業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條構建完成后,產品的研發設計、種植、訂單處理、市場渠道銷售、售后服務等,雖然在經濟管理活動中,具有統一性。可是,在實際關聯各環節的過程中,由于信息化技術缺乏,從種植信息、售后服務信息之間并未建立起時效性較強的信息通道。所以,在農產品進入消費市場后,容易因無法追溯產品信息產生各種疑問與顧慮,給消費者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同時,也使農戶的產品出現了滯銷現象。造成了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中十分需要信息化技術,提高信息交流的時效性。
其次,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農業信息具有非物化形態,這類信息在農業市場管理中相對缺乏。但是,由于農業經濟管理講求實用性,一方面,農戶不能透過農業經濟管理平臺較快的獲取市場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身的農業種植情況。另一方面,農業市場管理中,由于農業信息不全,既不能全面總結出某個區域農業的真實發展現狀,也很難通過信息傳導,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建立起均衡性較高的供需關系。尤其在當前農業產業大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已經突破了經濟職能,擴展到了與農業產業結構、產業鏈條相關的各個行業,所以,綜合化的信息處理,已經變成農業經濟管理中提升管理效率、增強服務品質的重要手段。
2、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首先,目前的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處于初級應用階段,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從整體上看,農業信息化轉型過程中,包括了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傳播渠道、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并且,在根據現代農業產品生產制造業鏈條,構建了配套的系統性經濟管理體系,形成了以農產品生產制造全過程為準的指標化管理。同理,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指標的設置方面,根據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對應設置了相應的信息化管理指標。例如,在基礎設計建設水平方面,以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寬帶接入、家用計算機作為衡量標準。在信息傳播渠道信息化水平方面,設置了涉農網站數量、日點擊量、日更新條數。在農業人力資源信息化水平方面,設置了萬人科技人員配置數量、從業人口占比、村級信息化平均數。在農業服務體系信息化水平方面,設置了縣級農業服務站個數、信息服務機構數、農業服務點數等具體指標。從指標的設置情況看,重點突出了“定性”評估、“定量”分析。可以有理有據的實現對農業信息化水平的評估考核,并使其與農業經濟管理實現有效對接。進一步講,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實踐中,需要以此類指標為準,推進相應的經濟管理活動。農業信息化指標評價結構見下圖1:
其次,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信息化技術應用,以信息化技術的量化指標為基礎。所以,在實際的經濟管理活動中,仍然需要根據農業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資源配置。確保信息化技術能夠獲得有效應用。當前,硬件設施設備條件相對充分。而且,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信息化服務已經實現了定量評估目標。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現階段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重點集中于農業產業結構下的專項應用。例如,在農、林、牧、漁、服務業方面的應用,主要是以某個行業的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條為準,借助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的便利條件,采集農戶經營信息。同時,結合農業信息傳播渠道對農產品市場需求進行信息采集。如此,有利于進一步對農業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并在市場供求信息相對明確的條件下,推進農業服務體系信息服務質量。從當前實踐經驗看,在農產品生產端、消費端、中間服務端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僅停留于相關信息的統計層次,并未真正實現大數據管理條件下的農業經濟數字化管理。因此,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水平相對較低。
3、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優化應用分析
首先,隨著農業現代化轉型,我國擴大了資本、技術、勞動力(技術人員)、設施方面的投資。而且,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已經建成。所以,應該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角度出發,結合現階段的實踐經驗與研究成果,利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衍生的產業(創意產業),推動核心產業(休閑農業)發展,同時,借助核心產業推動支持產業(休閑商貿、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產業)與配套產業(會議會展、餐飲住宿、生態地產、生態旅游)發展。反過來,再利用此類產業逆向帶動同類產業的發展。進而形成一個具有“閉環”屬性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對原來以產品生產制造為主的產業鏈條進行擴展,為其賦予行業規模產業鏈條特征,建立新型農業產業鏈模式結構(見下圖2)。這種基于產業鏈模式結構優化的路徑,可以使產業與產業之間建立起一個簡易網絡,從而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
其次,從整體上看,新時期構建的農業產業鏈模式結構,可以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基礎上,對前期采集的農戶經營數據、市場消費數據、信息服務數據,進行數據化處理。例如,利用數據庫技術,將所有的數據,應用到具體的衍生產業、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使農業經濟系統性管理與配套性管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在產業化基礎上的數據庫互聯。完成數據庫建設與數據庫聯動之后,可以進一步在服務管理機構(如縣級服務管理機構)建立數據管理中心,利用數據管理中心,搭建起從“農戶-市場-消費者-農戶”的農業經濟數據化管理體系,使各個產業實時的共享此類數據。這樣,有利于在實現農戶、市場、消費者數據實時采集的前提下,深入一步,從產業角度、行業角度、業務經營角度,細化對數據庫的利用,使數據存儲、數據共享、數據提取、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報告分布式分發成為可能。簡單講,需要將針對行業的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轉型到針對產業的農業經濟數據化管理。并在統一的數據管理中心管理與農業經濟管理聯合下,使科學技術、管理技術,融合應用到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總體經濟建設之中。
需要注意是的,在總體經濟理論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轉型升級,屬于一種質的變化,而不是量的變化。因此,在實際的農業經濟管理中,需要嚴格遵循“系統性改革與配套性改革相結合”的思路,在系統性層面,深化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使其信息互通,轉換到數據共享層次。從而借助數據化管理,為產業鏈模式結構優化創造必要條件。同時,在配套性層面,應該擴大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應用范圍,使其從行業應用,轉向產業化應用。最終建立起與新時代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相適宜的農業經濟數據化管理體系。尤其在“十四五”建設時期,已經明確了數字化發展方向,因而,更應該推進數據化管理升級,配套的做好科技人力資源培訓管理、基層數據管理中心建設等工作。
結束語
總之,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信息化應用已經產出了實際效用。雖然現階段的應用仍然處于初級的信息流通階段。然而,在“政府+企業”、“企業+農戶”的改革方式推動下,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信息采集程度已經相對較高。結合以上初步分析,建議在新時期,積極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框架,從總體經濟理論的應用角度出發,合理的剖析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需求、應用現狀,并在此條件下,借助系統性改革與配套性改革相結合的思路,積極嘗試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進行實質性的轉型升級,從而搭建與新時代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對的信息技術使用條件、技術應用水平相符合的數據化管理體系。通過組織機構的力量,使農業經濟數據化管理產生的成果,分享到市場、企業、農戶,為整個社會創造出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黃宗智.資本主義農業還是現代小農經濟?——中國克服"三農"問題的發展道路[J].開放時代,2021(3):31-46.
[2]常璇,王國敏.構建"三有"經濟體制與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J].理論探索,2021,18(3):75-83.
[3]慕娟,馬立平.中國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測度與區域差異[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4):90-98.
[4]寇爽.技術引領下我國農村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研究[J].農業經濟,2021,6(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