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超 成都體育學院
新中國剛剛誕生,對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十分重視,四川省在1965年舉辦首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現在已成為我國舉辦少數民族運動會最多的一個省。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繁衍孕育了具有厚重歷史繼承性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1]。本文通過對最近在四川省舉辦的三屆全運會的情況進行調查,找出不足之處和發展優勢,從而促進四川全運會的健康發展和四川民族傳統體育的健康發展。
歷屆民運會都是在黨中央有關精神指導下舉辦的。為了突出四川民族體育特色和水平,會徽設計從整體外觀上看,該會徽上的LOGO由字母“SC”組成的騎手代表“四川”;數字“15”組成了昂揚奔騰的“馬”為主體形象,代表“15屆民運會”。鄧紅波介紹,縱觀歷史文化傳說,格薩爾王是唯一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賽馬”取得王位的,而甘孜州是格薩爾王故里,“賽馬登位”的故事家喻戶曉。之所以將騎手設計為少年形象,便是為了展現格薩爾16歲時縱馬馳騁,英姿勃發的形象[2]。甘孜州具有“運動、休閑、自由”的地域性元素和特點,表現出民族風俗與體育相結合的特點,體現了四川對全運會的重視。

圖1 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徽
四川省少數民族運動會的開展特點:民族多、項目多、規模大、群眾性、時間長、影響大”。人數不斷增加,以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例,如圖2所示參與的民族中彝族人為最多,其次是藏族,而后是漢族,全國第二大藏區,阿壩州、涼山州目前民族體育發展情況較好,在阿壩州馬爾康縣舉辦三次民運會,最多舉辦地,這與他們取得的良好成績息息相關,體現了人民群眾及政府的重視,例:阿壩州連續幾屆省民運會獲團體冠軍。作為黨和國家在民族體育相關重要活動上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每個民族都參與了進來,對各市、自治區民族體育的一次大宣傳、大介紹、大展示。

圖2 參與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少數民族比例
四川省歷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項目設置統計:在第三屆新增田徑;第五屆新增射擊、摔跤,第六屆新增表演項目;第八屆新增搶花炮、射弩;第九屆新增摔跤、民族式摔跤(格和北噶)、柔道;第十屆新增民族式摔跤(格、北噶、且里西、絆跤)第十一屆新增蹴球、珍珠球、馬上項目(速度賽馬、跑馬射擊、跑馬射箭);第十二屆新增高腳競速;第十三屆新增板鞋競速、陀螺;第十四屆新增苗族手鍵;第十五屆全部項目:射弩、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珍珠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陀螺加表演類項目嘎久、板凳龍、舞蹈啦啦操花球等28個。
在項目設計統計中可以看出第一屆到十五屆,比賽項目的增加,比賽形式的多樣化,少數民族的傳統運動項目得到了重視,通過新項目的增加,反映出少數民族傳統運動項目的到了良好保護及發展,如:第六屆新增表演項目、第十六屆新增苗族手毽等。通過運動會這個平臺,進行思想、情感、體育、身體的交流——即文化的交流。它也是國家大團結的形象。多民族多文化多遺產多資源、手拉手心連心,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獨特條件。
加大對少數民族優勢傳統體育的扶持力度,更好地保護運動項目提高優勢項目的訓練成績,四川省首次開展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命名工作。為少數民族運動會提供平臺,省民族宗教委員會和省體育局分別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建立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珍珠球訓練基地”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動作蹴球訓練基地”[3]。
四川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于2020年5月27日在鹽邊縣民族中學創建項目蹴球,在5月8日金川縣業余體育創建項目珍珠球。通過對各類少數民族項目訓練基地進行統計可以看出,在少數民族人口聚集地的少數民族縣城組織訓練基地,充分保護和繼承了傳統少數民族體育項目。
四川省民運會會徽是從無到有,將當地的民族特性被整合在會徽中。參加比賽的人數持續增加,同時,參與者的來源更加廣泛,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特征,少數民族的參加者在增加。訓練場館和訓練設備更加現代化,硬件設施得到改善,對于民族體育訓練基地的增加,和表演項目和競技項目苗族手毽的增加,為四川省少數民族體育的訓練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民族體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平臺。
少數民族體育賽事宣傳不充分、關注度低、信息少、組織和體育領導不足、場地不足也是制約四川省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