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瑩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心血管介入手術室,甘肅 慶陽 745000)
心血管疾病在臨床實踐中又被稱之為循環系統相關疾病,主要包含動靜脈血管、心臟、微血管疾病類型,例如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硬化、中風等,臨床癥狀表現為眩暈、心悸、紫紺、呼吸困難等。大多心血管疾病發生于中老年群體,由于患者體質較差,合并基礎性疾病類型較多,其機體抵抗能力明顯下降,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心導管介入術進行治療具有操作簡便以及創傷性小的優勢,在臨床實踐中開始廣泛應用和推廣,具有降低病死率地理想效果[1]。但是由于心臟介入術治療期間,外界因素對治療效果還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圍手術期中應用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預后效果。為此,在本次研究實驗中以74 例符合研究需求,行心臟介入診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在其圍手術期接受護理安全管理的臨床效果。
此次研究對象為慶陽市人民醫院接受心臟介入治療的患者展開對照研究,共計74 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間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將74例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例數一致。對照組37 例,組中患者年齡最小值為48 歲,年齡最大值為77 例,平均年齡值為(62.37±3.88)歲;觀察組37 例,組中患者年齡最小值為49 歲,年齡最大值為76 歲,平均年齡值為(62.69±3.98)歲。對74 例行心臟介入治療的患者基本資料展開統計學分析,研究結果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研究要求患者或者其家屬在實驗前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擬定研究方案后經醫療倫理組審核批準。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主要護理內容包含術前、術后護理評價,生命體征監測、引導患者展開相關常規檢查等。
觀察組患者在此次研究實驗中應用護理安全管理,具體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如下所示:(1)應急預案:患者如果需要實施心臟介入手術,護理人員需要在十分鐘到達手術室,同時立即展開醫護工作,具體工作流程包括手術簽字單查看、手術物品準備,明確醫療器械,例如簡易呼吸器、臨時起搏器以及除顫監護儀等,同時準備多巴胺以及腎上腺素等常規醫療物品。將手術儀器、設備連接以后,在手術操作前進行手術名稱、診斷結果、性別、年齡、病情狀況以及用藥治療措施的仔細核對[2]。明確患者碘過敏試驗結果,同時對比評估導管手術的承受能力,在手術治療期間需要選擇合適的導管種類,進行患者病情變化以及心電圖改變的嚴格檢測,做好相關內容的詳細記錄,對患者手術后可能發生的嚴重并發癥以及搶救措施進行明確,從而順利展開手術治療,降低手術風險性[3]。(2)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監督所有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對于違反規定的操作需要進行及時糾正,在工作期間全程關注手術操作情況,密切觀察患者體征以及病情變化情況,配合術者順利完成手術操作[4]。(3)心理疏導:在患者手術治療以后護理人員需要保持輕柔的動作,將患者轉入病房后實施常規心電監護,進行切口滲血以及血腫的檢查,再次核對患者手術操作名稱以及姓名、性別等基本信息,加強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建立理想的護患關系,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針對出現焦慮、不安、緊張等負性情緒的高齡患者,需要探討其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展開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展開護理安全管理時需要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充分發揮患者自我護理主動性,監督患者養成理想的睡眠習慣[5]。(4)飲食干預:在心臟介入術治療期間需要應用水化療法,對促進造影劑排出具有理想效果,能夠防止發生腎臟毒性的相關不良反應。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入院以后安排相關檢查項目。在治療期間需要遵循科學的飲食原則,以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物為主,避免患者在飲食中出現脹氣。圍手術期以半流質飲食以及軟食為主,增加患者飲食期間植物纖維、維生素以及水的攝入量,建議患者多食用新鮮水果以及蔬菜。(5)導管室管理:加強心導管室藥物的管理,由專業人員進行心導管室內物品的管理,主要工作內容為負責藥物領取、存放以及清點,進行藥物補充以及過期藥物的清理[6]。加強心導管室急救物質的維護以及管理,確保心導管室內藥品的齊全和功能完整。
心功能相關指標:監測患者左心射血分數(LVEF)、6min 步行距離(6MWD)以及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
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護理差錯率:護理質量需要根據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情況、交接工作落實情況以及在崗情況等內容進行評估,相關調查條目共計10 項,每項十分,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護理質量越理想。護理滿意度則需要根據患者自述進行調查判定,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越高。調查分析患者在圍手術期間護理差錯發生率,包含護理糾紛、并發癥以及護理風險事件等。
生活質量評分:應用WHOQOL-BREF 生活量表進行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的對比分析,評價內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境等相關內容,總分值為100 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7]。
和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LVEF、6MWD、LVESD 等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更為理想,數據對比差異為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
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和對照組相比較明顯較高P<0.05;觀察組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以及護理差錯率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明顯較高,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析
心臟介入治療措施是一種在臨床上新型診斷以及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技術,在手術操作期間并不需要開胸,能夠在影像學的引導下穿刺體表血管,借助相關器械,將導管送入到病變部位,通過特定的心臟導管操作技術在確診心臟疾病后采取有效的診療措施[8],是目前臨床應用期間較為先進的心臟病診斷措施。此外心臟介入手術具有風險性低、手術創傷性小以及確切臨床治療效果的優勢,在臨床實踐中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和推廣。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對于手術治療患者疾病預后具有積極影響。心臟介入術在具體操作期間需要在其圍手術期中展開安全護理措施,能夠對護理操作規范化,落實安全護理管理的目的,從而保證治療期間的順利和安全[9]。
此次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相較于對照組明顯較高,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但是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 均<0.05;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原因如下: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心臟介入術圍手術期中能夠制定比較詳實的術前準備、術中注意事項以及術后觀察護理的相關方案,能夠促使護理工作具有較高的可預見性,在護理工作期間可以在患者護理干預條件下具有較快的康復速度[10]。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在臨床應用期間能夠更好地規范護理工作流程,進行護理流程的優化處理,對提高護理人員積極性以及認知程度具有理想效果。護理人員在護理安全管理中更加熟練地掌握了相關護理工作和流程,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的專業水平[11]。在心臟介入圍手術期中應用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實踐期間以患者圍手術期工作自身為前提,根據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各項護理制度,能夠總結患者圍手術的各項操作流程,進行護理規章制度的完善和優化,進行操作流程的規范化指導,落實安全護理強化措施,能夠形成一種齊抓共管的良好機制,進而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以及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12]。
綜上所述,在心臟介入術圍手術期應用護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護理措施實施規范化指導,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以及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在臨床實踐中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