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狹義地看待“新媒體”,可以將之視為相對于報刊、戶外直播、廣播、電視播報之外的“第五媒體”;廣義地看待“新媒體”,可以將之歸納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在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高度結合、互聯網通信與移動智能設備得到廣泛運用的情況下,新聞編輯工作必須進行突破與創新,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
隨著多種新聞傳播載體的出現,中青年群體更多地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了解社會熱點事件;而老年人往往通過廣播電臺的新聞頻道獲取相關信息。與之相比,紙質版的報刊已經“沒落”。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三網融合”已經展開,但在受眾量級方面,數字電視的競爭優勢日益降低,其最終走向將是高清、極致的視覺體驗,而非新聞信息傳播。由此可見,在不久的將來,幾乎所有受眾均會通過掌中控制的智能手機了解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因此,新聞編輯工作必須做好受眾的融合與區分工作。

新聞編輯工作概論
官媒新聞的嚴肅性一直存在。在網絡流量經濟時代,嚴肅風格的新聞播報,其點擊量遠遠少于具備“震撼性”標題的自媒體新聞。基于此,如何保證內容深度不變的前提下,提高廣大受眾的閱讀興趣,成為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者要嚴守底線,堅守作為媒體人的職業操守,為廣大人民群眾“守護”好輿論導向這一重要的關隘。下圖是對新聞編輯工作的整體概述。其中對編輯人才的要求十分明確,需要掌控基礎知識、百科知識、專業知識;在業務能力方面,應該具備信息能力、整合能力、鑒別能力及創造能力等。在流量經濟時代,新聞編輯工作者既要保證新聞傳播的正確性,又要切實遵守行規,更要與新興媒體爭奪市場資源,重壓之下,往往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筆者認為,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適當開展“逆向思維”,成為資本競逐時代的“一縷清風”。比如在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流程(以報紙為例)中,策劃、編稿、審稿、定版、出版,需要專人分多個步驟嚴格執行,確認無誤后方可發行。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報刊完成了從紙質版到電子版的轉型,刊發變成了文章訂閱推送。從形式上看,意味著進步;但從內容上看,文章質量參差不齊、消息來源無法保證。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出現了很多虛假信息,一些官媒賬號未經查實便轉發,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堅持傳統工作模式的職業準則,用“逆向思維”,尋找新時代的創新之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些不良媒體為了搶先發布獨家新聞,賺取流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針對新聞的選材,有關方面需要在法律方面加以限定,避免新聞媒體成為引發惡性事件的幫兇。作為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基于自身的職業道德,深入分析新聞播報的價值,為受眾負責、維護職業的純潔性。比如體育新聞記者,在播報新聞時,原則上要避免“偏向”。在撰寫賽后總結報道時,應該重點圍繞球員的競技狀態、場上表現、關鍵時刻的重要發揮等,展開系統性的論述,絕不能出現導向性較強的煽動性文字。比如在網絡足球直播領域,某解說員在開場介紹球員時,以帶有嚴重地域歧視和侮辱性質的詞句,介紹來自客隊的首發成員。盡管該平臺立刻介入,對涉事解說員予以嚴肅處理,但此事件彰顯出該媒體幕后編輯工作存在重大疏漏,對從業者職業素養的培訓及新聞價值的理解均不到位。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出現,在新聞編輯方面取得突破與創新,應引導相關人員明確新聞價值。
鑒于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復雜程度,筆者認為,新聞編輯工作者若要取得突破,應該制定系統性的工作計劃。之后,根據任務要求,展開跟蹤調查,并定期匯總有關成果,制作成新聞后,向民眾實時通報。以民生建設工程為例,現代城市建設離不開每一位城市居民的參與。基于此,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沉下心,厘清自身的工作職責,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新聞進行跟蹤播報,使自身成為傳遞第一手消息的“橋梁”。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升級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自媒體一度爆紅。但過低的準入門檻,消息來源五花八門,讓其備受詬病。傳統媒體新聞編輯必須深入分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環境的特點,找到適當的突破口,達到為受眾傳遞有價值信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