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市鳳城生態環境監測站 吳學英
首先,大氣環境監測布點應遵循全面性原則。在實際生活中,大氣污染的分布并不均勻,各區域污染物濃度存在差異,為避免監測結果出現數據遺漏問題,應在各區設置監測點。在污染嚴重、人流量大的區域,還應增加監測點,以便獲得準確監測結果。其次,應確保布點具有代表性,例如,主導上風向區域可減少點位,主導下風向區域應根據監測等級確認點位數量。要結合大氣環境污染監管要求,對居民受污染物影響程度展開分析,使點位間距控制在1.5~2.0m,保證布點的合理性。此外,還應遵循可比性原則。獲得的監測數據能夠用于綜合分析和比較,以便科學評價區域空氣質量。要根據結果對污染物種類、濃度、污染范圍等進行確認,獲得大氣污染基礎數據,為污染治理提供依據。
早期大氣環境監測通常按照功能區進行布點。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可以將各區劃分為工業、商業、教育等功能區。結合區域功能可知,工業區主要從事工業生產,排放的污染物較多,應加強監測點布控,保證布點合理性。要加強工業區大氣污染監測,及時發現嚴重污染,從而進行應急處置,避免城市整體環境遭受過大污染。實際上,大氣污染物擴散系數存在差異,要結合污染物種類進行布點調整。因此,布點前應按照功能區加強大氣污染狀況分析,并結合各種污染因子情況對采樣點位置和數量進行確認。這種布點方法能夠科學監測和預報各區域污染,使大氣污染監測的經濟性得到增強。但農村或城郊等區域無明顯功能分區,因此不適合采用該種布點方法。盲目采用將造成監測結果缺乏代表性。
通過劃分網格單元進行監測點布設,評估污染物的擴散趨勢。作為常用的布點方法,該方法可以將監測區域劃分為多個大小相同的網格。結合地理位置大小、污染源強度、人口分布等數據,可以確認網格單元大小。單元中心和交點位置可以設置監測點,反映污染物的空間分布狀況。在污染分布均勻或存在較多污染源的地區,該方法能夠全面反映污染狀況。但在監測布點之前,工作人員要掌握區域工業發展、污染程度等方面的情況,以便合理劃分網格單元,科學評判污染物擴散區域。掌握不同區域污染物隨時間變化的規律,能夠為污染物監控和治理提供指導。但是,在區域污染較高的情況下,該方法難以反映污染物真實濃度。
可以利用扇形弧線進行布點,如圖1所示,在距離污染源所在位置不同距離的若干個弧線上,可以進行采樣點布設。弧線應在同個扇形區域內,將點源當成頂點,將主導方向當成軸線,在污染源下風向位置設置扇形區。按照規定,扇形角通常為45°,情況特殊可以增加至60°,但不能超過90°。各條弧線需要完成3~4個采樣點布設,相鄰采樣點與點源連線夾角為10~20°。該方法適用于孤立的高架點源所在區域監測,可以在上風向位置上設置對照點。此外,還要求污染源擁有主導風向,以便取得較好的布點效果,保證監測數據精確。但在污染源大范圍分布情況下,這種布點方法并不適用。

圖1 利用扇形弧線布點示意圖
在監測區域大氣污染嚴重且集中的情況下,人們可以采用圓周采樣布點方法。例如,在污染源所在區域,人們可以利用圓周和放射線交點進行監測點布置。在不同的圓周上,設置的監測點數量和位置存在差異,需要結合區域污染源分布情況和主導風險進行合理布設。每個圓周區域都能代表一個污染區,而所有圓周都擁有相同的圓心,但半徑不同,其間可以構成同心圓。根據主導風向,可以進行放射線的排布,掌握污染源分布情況。實際采用該種布點法時,下風向監測點要多于上風向。在區域各污染源均勻分布的情況下,可以采用該種布點方法。
某市人口不超50萬,按照大氣環境監測要求共布設6個監測點。其中,3個用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顆粒物監測,其余3個用于自然沉降灰塵監測。在城市工業園區快速建設背景下,為推動城市綠色發展,人們對大氣環境監測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取得理想監測效果,需要加強區域監測布點分析,實現布點優化。
結合大氣環境監測需求,需要對布點流程進行優化,保證布點的科學性。為此,要明確環境監測要求,根據監測點設置目的、范圍和標準等對周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確認。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需要加強工業園區周圍大氣環境污染監測。要對周圍污染物種類、產業分布等情況進行調查,完成數據收集和整理。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對粉塵污染進行了多次投訴,這與現有監測點的監測結果存在出入。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需要采用網格布置法,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監測布點數量。
在實際進行布點優化時,要做好地區的氣象分析。在季節發生改變的過程中,布點監測容易受到溫濕度、氣壓等因素影響。比如,在大風季節,由于風速較大,污染物將快速擴散,造成監測結果不穩。要對不同時期季節因素進行分析,做到科學布點。結合項目實際情況,考慮到監測區域冬季大氣污染嚴重,還應進行優先考量,在11月份這個污染集中的月份對主要污染物進行連續20d監測。在監測時段上,綜合考慮溫度等因素,本研究決定在08:00—09:00和14:00—15:00分別進行污染監測。
在監測項目上,結合功能區和各區污染情況,該市主要進行可吸入顆粒物、粉塵、硫酸鹽等物質的濃度監測。按照要求,監測點應遠離污染源,因此還應避免在工業園區排污口附近設置監測點。在下風向位置,應設立多個監測點,上風向則減少監測點。從總體來看,監測點要均勻分布在高、中、低不同污染濃度的區域,工業園區周圍主導風向應增設監測點,郊區或濃度低的區域可減少監測點。布點周圍20m內應確認無污染源,要結合風向、污染源位置等確定采樣點高度,保證監測結果真實、有效。與此同時,要排除障礙物對監測的干擾,確認監測點周圍20m內無喬木、建筑等障礙物。在對各種障礙物進行分類的基礎上,要結合障礙物分布特征,使布點與障礙物保持合適距離,確保監測點采樣口水平線與房屋建筑等保持不超30°的夾角。
綜合考慮被測區域各類影響因素,應在工業園區周圍設立多個監測點,在下風向居民區設置較多監測點,在商業區設置的監測點最少。應保證選擇的監測點周圍環境穩定,并且交通便捷,為監測數據獲取提供便利。從監測結果來看,科學布點能夠反映各區大氣污染特點和變化規律,為污染治理提供支持。
在大氣環境污染監測中,為保證點位布設的合理性、全面性和代表性,要結合監測區域污染情況,科學選用布點方法,以保證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在實踐工作中,要熟練掌握各種布點方法,并做好監測區域污染物調查,優化布點,為大氣環境污染監管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相關鏈接
大氣環境是指生物賴以生存的空氣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氣的溫度、濕度、風速、氣壓和降水,這一切均由太陽輻射這一原動力引起。化學特性則主要為空氣的化學組成:大氣對流層中氮、氧、氫3種氣體占99.96%,二氧化碳約占0.03%,還有一些微量雜質及含量變化較大的水汽。人類生活或工農業生產排出的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與氟化物等有害氣體可改變原有空氣的組成,并引起污染,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破壞生態平衡。大氣環境和人類生存密切相關,大氣環境的每一個因素幾乎都可影響到人類,所以我們要愛護自然,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優美的環境。
大氣污染對大氣物理狀態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很明顯的,有時則以漸漸變化的形式發生,為一般人所難以覺察,但任其發展,后果有可能非常嚴重。大氣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其自然的變化進程相當緩慢,而人類活動造成的變化禍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圍的殷切關注,世界各地都已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防范、治理。控制大氣污染,保護環境,已成為當代人類一項重要事業。大氣是混合氣體,它無色無味,通常人們看不見它的存在,大氣的主要成份是氧和氮。而其它氣體,如氫、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等,只占大氣體積總量的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