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南京 210013)
絨花是由天然蠶絲和銅絲作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舊時民間的民俗節事與禮儀裝飾之中。傳統手工藝轉化后的絨花工藝品樣式以及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分為裝飾頭花、罩花、裝飾帽花、禮服胸花、生活家具擺件等類,色彩明快而對比強烈,以大紅、粉紅為主,中綠為輔,配以黃色點綴。絨花的題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間生活符號祥瑞,用以表達吉祥如意之意趣。
南京絨花是南京民間傳統的手工藝,是將生蠶絲煉絲染色成熟絨,經劈絨后用銅絲勾條成絨條,再經打尖、傳花、粘花等工序進行造型的組合加工制作而成。絨花,與“榮華”同音,寓意吉祥富貴,是人們生活中用以祈福祝福的裝飾符號,舊時民間每逢“一事三節”,人們即通過絨花的裝飾象征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
相傳南京絨花誕生于唐朝,是皇室的貢品,然而目前并無史料可考。古時絨花又被稱為宮花,在我國唐宋詩詞之中,就常有“宮花”的出現,如唐朝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八首》:“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宋代張先的《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文中的“宮花”極有可能是指絨花。
在明清時期,南京絨花的生產有專門的作坊運行,頗具規模。清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官府的管理支配及能工巧匠集結,使絨花的生產更具規范化,技藝也更為精湛,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專業化和商品化成為了南京絨花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六代絨花世家的老藝人吳長泉的《絨花史料》抄本記載中可知,南京絨花在明清時期由宮廷流入民間,城中的三山街到長樂路一帶就有著熱鬧非凡的“花行街”,著名的手工藝人云集此處,經營絨花的店鋪鱗次櫛比,盛極一時。
到了近現代,南京絨花幾經起伏,歷經滄桑。民國時期,在南京城中產生了很多家庭絨花作坊,家庭手工作坊成為了絨花生產加工市場的主要方式。之后受到了種種的影響,絨花和許多傳統工藝一樣遭受了沉重打擊,絨花行業也相繼停產。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重視民間傳統工藝的挖掘保護,成立了南京工藝制花廠,絨花產業逐漸復蘇。此時的絨花制作在風格與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20世紀90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加之國有企業改革,曾經盛極一時的絨花廠逐漸倒閉,手工藝人紛紛轉行,絨花技藝再度瀕臨失傳。21世紀的今天,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興起,我國政府對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以及傳承工作提上日程,全國各個地區的傳統文化在多年的沉睡中被喚醒。南京絨花在2006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也被列為南京絨花保護的責任單位,并為絨花藝人趙樹憲創立了絨花工作室。但目前南京絨花藝人屈指可數,技藝傳承仍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
南京絨花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仡櫄v史,絨花技藝能夠傳承百年而不絕是因為其具有生活化的特質,并以所處時代的社會價值需求為基礎而產生與發展起來。
南京絨花早期僅以發飾的作用出現在人們的日常裝飾中,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視覺審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時人們多需要盤發,對發簪等飾物有很大需求,南京絨花因其比金銀飾品更柔美細膩、比鮮花使用周期更長,所以備受追捧。每逢民間的“一事三節”,婦女們都會頭簪絨花精心裝扮,或在家中懸掛放置絨花擺件,用以祈福庇佑,增加節日喜慶熱鬧的氣氛。
絨花的社會價值體現在人們對絨花品質的社會性認知上,人們通過絨花的使用獲得相應的文化、情感、祈福、象征與社會地位等內在的滿足和福祉。如今南京絨花社會價值的實現路徑,須符合當代人們現代化的生活理念與個人審美價值取向,符合社會倫理道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馮驥才說過,“非遺”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和靈魂,是全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思想文化的精神根基①。南京絨花作為傳統手工藝延續至今,既是熔鑄了古人智慧和經驗的重要文化符號,又展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與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過去,“一事三節”等各項民俗活動所用到的絨花題材與內容都是有講究的,多借用諧音的一語雙關體現民間祥瑞題材,與民間社會文化背景有著密切聯系。用于婚嫁喜事的有“麒麟送子”“榴開見子”等;春節則多用“蓮年有余”等類絨花;在端午節,小孩時興頭戴“五毒”,掛“虎頭”;中秋則有“喜牛望月”“兔子拜月”等。
南京絨花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文化載體,其價值不只是古老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蘊含著舊時人們所特有的風俗習慣與審美創造。應深入發掘其文化價值,發現其具有的歷史性、美學性的文化記憶。
絨花傳統技藝素來是以傳承人言傳身教傳的方式進行延續和承傳,依托師徒制傳承自身而存在。作為民間文化的承載者,它蘊含著人們特有的精神價值與思維方式,為社會增添了豐富多元的色彩。然而在社會結構變遷的背景下,南京絨花卻正面臨著技藝失傳、后繼乏人的危險,其要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本身,更要進行文化的延續發展與“工匠精神”的傳遞。
莊子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止其盡也?!蹦暇┙q花的傳承便是如此。傳統是民族文化賴以發展的動力,沒有傳統延續和積累的文化是缺少動力的,技藝的文化因傳承而存活、延續②。南京絨花的傳承價值要求傳承人將口耳相傳的“活態性”技藝延續下去,他們既承擔著保護其自身所掌握傳統技藝的義務,更肩負著延續傳統技藝之重任,匠人群體的師徒傳承需實現良性循環,那么非遺技藝就可避免“人亡藝絕”的悲劇。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轉型,南京絨花的時代價值意義也隨之發生變化。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首先,社會價值觀念的結構性轉變給南京絨花帶來了主觀的影響。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念追求自由與創新,人們不再像過去一般將絨花用于裝飾之中,南京絨花的實用性漸漸缺失,無法滿足當代人多樣化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也難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其次,人員的流失使絨花的發展陷入停滯。由于制作工藝復雜,耗時長、產值低,收益周期長且生存壓力大,鮮少有年輕人能夠耐得住性子堅守這門技藝,而老年藝人則相繼退休、病故,出現了嚴重的人才危機。最后,技藝的瀕臨絕境給絨花的生存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絨花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延續,依托傳承人自身而存在。如今因從業人員流失,使得南京絨花的傳承后繼乏人,盡管如今采取了招收學徒等方式來傳承這門手工藝,但維系力量不足,南京絨花仍面臨技藝失傳的危險。
1.生活符號的載體轉化
在舊時民間,絨花多以頭花、胸花等形式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在當今居民的文化生活之中,絨花逐漸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實用意義而更多的具有了收藏價值。絨花的傳統工藝源于古代的造物系統,只有經過創造性的轉化,才能融入現代生活。為此,絨花藝人趙樹憲在絨花的符號載體上有了更多的創意。過去絨花主要做頭飾,而現在可以做胸飾、服裝、室內裝飾、裝置藝術等等。
南京絨花源于生活文化,體現出舊時人們的生活規范。如今時代價值發生轉化,新的生活方式與審美取向也已形成,南京絨花要傳承下去,必須立足于當代生活語境下進行載體轉化,并與人們的當代生活和諧共存。
2.非物質文化匠技到現代設計藝術的價值演變與轉化
當下,南京絨花的工藝作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延續了工藝的傳統,帶有底蘊深厚的傳統之美;二是融入現代造型與審美元素的創新設計。
南京絨花藝人趙樹憲在延續傳統造型的絨花制品之外,也曾把絨花元素融入禮服之中,還與愛馬仕、LV等進行了跨界合作,形成了極具當代設計感的視覺審美裝飾產品。
在對南京絨花的設計價值開發上,既要遵循傳統的工藝流程,也要科學合理地設計使其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保持其傳統文化特質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其與現代元素的融合進程,南京絨花商業價值的轉化可以和很多行業嫁接,比如現代服裝設計、動漫產業等。將絨花的傳統技藝的表達形式運用現代裝飾產品中,實現絨花的價值升華與轉化,從而拓展傳承發展的路徑渠道,以獲得更強大的新時代生命力。
3.視覺審美價值的轉化
傳統手工藝中蘊藏著活態的民間記憶,有其獨特的視覺審美價值。南京絨花在誕生之初,其視覺審美價值依附于實用價值而存在,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禱與期盼。而如今,人們意識到南京絨花手工藝的珍貴與不可復制性,將其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中,希望能實現“活態傳承”。對于如何實現南京絨花的活態傳承,使之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社會的轉型變革導致南京絨花失去其賴以生存的土壤環境,由實用的節慶飾物逐漸演變為審美欣賞的藝術品。
不少學者指出,民間藝術審美轉向是其融于當代生活的一種必然的、適時的、合理的選擇③。這種轉向成為南京絨花現代轉型的突破口,為實現南京絨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提供創造性的發展空間。在當下社會中,南京絨花的現代轉型應根據其自身視覺審美價值的特色,確定其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盛極一時的南京絨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漸凋零,瀕臨失傳。南京絨花民間工藝的文化存續需要“靜態”收藏式保護與“動態”的商業開發式保護相結合。
在“靜態”存儲式保護方面,南京民俗博物館通過征集傳統絨花作品、調查采訪絨花老藝人、搜集有關南京絨花的文字資料等方式對絨花工藝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此外,還為老藝人趙樹憲成立了絨花工作室?!办o態”收藏式存儲方式通過對南京絨花非物質文化物理資料和文字歷史載體進行科學詳盡的梳理,并以數字化技術加以備份,以多種文化展示的方式實現南京絨花文化形態的靜態延續。
而“動態”的商業開發式保護需要順勢當下市場的需求,深入挖掘南京絨花所蘊含的經濟價值與各行業之間的關系點,從而通過傳統文化技藝轉化其經濟價值,實現絨花在文化屬性經濟下的正面帶動效應,從而使傳承人的生存條件與商業空間得到保障和改善。陳岸瑛教授認為,“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互結合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需要。”④南京絨花的研創生產需與現代設計結合,在不丟失傳統工藝本質與精髓的前提下,與現代潮流產品和設計創新結合,賦予絨花新價值更符合現代人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從而為南京絨花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存續創造新的生機。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意經濟的發展給南京絨花的承傳帶來了契機。目前,南京絨花還沒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產業鏈,基于商業的架構都是很多學者的設想,要想實現商業產業化需要找到一個突破點,以一種產品的衍生開發為模式進行商業開發,最終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
打造南京絨花的新型創意產業是實現南京絨花工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且與當代生活接軌的方式之一。(圖1)
>圖1 南京絨花的創意轉化
南京絨花的新型創意產業有三種路徑:第一是技術與產品創新,在保證傳統技藝本質的同時,有選擇地使用新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從而降低成本,提高銷量。另外,結合時代發展進行產品創新,創作出符合當下時代需求的產品,才能夠有市場、有需求、有前景。第二是營銷理念與營銷路徑的創新,重視線上平臺上的宣傳與推廣,用網絡媒體對品牌進行宣傳營銷,包括使用線上平臺進行銷售。第三是打造獨立的品牌文化,不斷形成系列化,找到更專業化的品牌經營方式。打造南京絨花的文化品牌是發展的關鍵策略。品牌具有經濟價值,是一種無形資產,應深入挖掘南京絨花的文化內涵與核心機能,豐富產品包裝,提升產品層次,打造一個具有價值內核的文化品牌。
南京絨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發展的道路曲折而坎坷。縱觀全國傳統文化大背景時代下,它僅僅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一顆星,絨花怎樣脫穎而出并產生更多的社會價值成為保護開發的重點工作導向。只有找到科學的保護策略以及合理的商業開發模式才能更好地承載絨花的歷史價值意義。現代社會的視覺審美變化轉瞬即逝,南京絨花在向人們展示自己獨特魅力的同時更要保留自身的文化底蘊形態。本文提出的“以靜制動”“以動制靜”的保護與開發策略是根據絨花的歷史價值意義和屬性提出,只有“靜態”收藏存儲式保護與“動態”商業開發式保護的通力協作,才能使南京絨花在新的時代與語境下生存和延續,實現絨花技藝的文化存續與活態傳承。
注釋:
①馮驥才.靈魂不能下跪[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31.
②張道一.中華傳統藝術論[J].裝飾,2008,(S1):119-121.
③張磊.媒介語境下民間藝術現代轉型研究[J].出版廣角,2019(04):42-44.
④陳岸瑛.工藝當隨時代:傳統手工藝振興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