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究了圖書館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分齡閱讀服務的基礎,分析了早期閱讀對兒童的重要身心互動影響,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閱讀提供書目指導,針對公共圖書館為學齡前兒童提供閱讀服務提出若干優化舉措,以期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分齡閱讀;公共文化服務
引言
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6歲幼兒,早期閱讀對于兒童的身心發育、情感發育、邏輯思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閱讀是知識行為,閱讀本質上是對知識的獲取,通過閱讀行為,能夠充盈人的知識,能夠促進家國文明、民族文化以及優秀精神的傳承發揚[1]。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展開與其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閱讀活動,能夠在其身心發展的早期奠定優秀的基礎,并為其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形成良好的開端[2]。
一. 公共圖書館為學齡前兒童提供閱讀服務的基礎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戰略逐步推進和深化,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問題進一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在兒童發展早期以教育打破貧窮的代際傳遞,進一步促進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發育,改善我國人口未來的競爭能力,就要為學齡前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3]。學齡前兒童正處于潛能開發的雛鳥時期,處在這個成長階段的幼兒能夠通過學習發展為未來奠定良好基礎,而經過該時期之后,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識的能力就沒有這么順暢和快速,也就是說學齡前兒童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4]。學齡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主要如下。
首先,從學齡前兒童整體的身心發展來看,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這一時期的幼兒處在學習發展的前運算階段[5]。這個階段的學習認知特點體現在:兒童相對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事物相對片面、無邏輯、缺乏推理能力;直線思維,較難以理解事物的可逆轉性;具有模仿認知、語言表達、進行象征游戲的能力。相比于運演推理,兒童能充分調動身體的各項感官去直接體驗、感受、理解世界,從具體事物的接觸中、從指導操作中,兒童能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識和能力,從而促進全面的發展。兒童具有的模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得親子閱讀的介入不可或缺。學齡前兒童時期小朋友行為上表現出明顯的好奇、好發問、好模仿的特點,同時也需要家長科學指導、合理組織,起到示范、答疑解惑的作用。在兒童閱讀過程中,兒童處于情緒性、依存性,對自身情感和所處環境的影響有明顯反應,這就要求圖書館能夠創設良好環境,協調兒童與教學環境的依戀關系。
其次,學齡前兒童還具有鮮明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的發展特點,他們不具備預定目的,也不具備自控能力,對于周邊發生的事物呈現出被動回應的特點,在兒童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中稱為“無意注意”主導。兒童的“無意注意”特征與身體成長發育還不夠完善平衡有關,兒童大腦皮質興奮過程和抑制功能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掌控,因此兒童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這就要求圖書館在提供閱讀服務的過程中,要盡量采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展開服務,針對兒童的興趣愛好,結合有趣聲響、濃烈色彩對兒童的吸引力,考量兒童喜歡動態的事物,結合上述特點,提供更好的圖書館閱讀服務。
最后,在學齡前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征,學齡前兒童成長變化快,0-3歲是培養兒童閱讀興趣的最好時期,3- 6 歲是鍛煉兒童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由于學齡前兒童各年齡間差異大,因此圖書館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小讀者的閱讀需求,針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分齡閱讀服務,分齡啟蒙閱讀服務具有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在這個關鍵時期中,兒童節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能夠促進兒童成長事半功倍,閱讀開拓正是有效的良性刺激兒童身心發展的方式方法。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為了促進學齡前兒童通過閱讀體驗最大程度地得到發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進一步對這個階段進行把握,針對幼兒的成長階段特點,提供相應的分齡啟蒙閱讀服務。
二. 圖書館提供分齡閱讀對學齡前兒童身心互動發展的影響
(一)促進學齡前兒童大腦發育
這個時期是學齡前兒童的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學齡前兒童的神經元以驚人的趨勢速度成長,左右腦共同發育,有助于涵蓋語言、視覺、理解、感知的多項大腦功能的同時開發,并最終完成成人期90%的到腦發育狀況,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對于兒童未來具有終生性影響。在學齡前兒童閱讀的過程中,兒童能夠通過聽覺、視覺、觸覺來感知閱讀內容,形成對語言、語義的理解,并快速識別圖像、語音、語義等內容,不斷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大腦的神經構建,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想象,并逐步理解和記憶,從而開發大腦。研究顯示學齡前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形成自己的“閱讀腦”,并經歷圖像、詞素、正字法三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學齡前兒童能夠在家長或者成人的陪伴下,通過閱讀活動提供良好的認知環境,促進其大腦各個部分機能的快速發展。
(二)促進學齡前兒童語言發展
學齡前兒童不同年齡的語言發展是不同的,隨著兒童年紀增長,他們在聽、說、讀三個方面會快速地成長,這既是兒童分齡閱讀的基礎,也是分齡閱讀的依據。在聽這一個方面,3-6歲的兒童能夠將聽的范圍逐漸從自己的小世界擴張出去,從聽自己感興趣、聽與自己有關的話題,到逐漸能夠聽懂日常對話,聽懂更多話題,到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在說話方面,3-6歲的兒童能夠逐漸從簡單回應到提出問題,能夠從模仿表達到獨立組織語言,能夠從清楚地讀出兒歌到逐漸完整地敘述出腦海中的長篇故事。在閱讀這個方面上,3-6歲的兒童能夠從模仿讀書,牙牙學語學習成年人進行閱讀,在進行一定的閱讀積累后,能夠對熟悉的繪本畫面進行指讀或者聯想,能夠表達故事內容,對于生活中見到的閱讀中出現的事物也能夠觸發想象聯動。通過閱讀能夠促進學齡前兒童聽、讀、說能力的提高,促進幼兒的理解、想象和表達。
(三)促進學齡前兒童感知發展
在圖書館提供閱讀的過程中,要深度結合閱讀對學齡前兒童感知發展促進的機理。兒童會將閱讀過程中收集到的零散信息整合成一個模糊的整體,并通過自身的知覺系統將其與自身感興趣和所需要的事物聯系起來,并不斷形成對閱讀內容的自身理解。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感知是重要的媒介,同時閱讀也對感知進行不斷地刺激和塑造。學齡前兒童的感知包括視覺、聽覺、感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各個感知之間是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因此圖書館再提供學齡前兒童分齡閱讀服務時,要注重兒童喜歡鮮艷色彩、喜歡舒適卻有吸引力的聲音、喜歡良好的閱讀環境、喜歡探索發現等等,并應用在圖書館學齡前兒童的閱讀環境、讀物選擇、有聲書選擇、多媒體閱讀資料的選擇中,并形成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的良好的閱讀系統生態,比如采用藍、黃、橙等鮮艷顏色,使用聲波頻率為1000~4000 赫茲的視聽讀物。
(四)促進學齡前兒童思維發展
學齡前兒童閱讀能夠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隨著兒童不斷成長,其思維能力逐漸從探索表象到探索事物規律,能夠從籠統地對事物進行認識到探究事物的具體細節和實際意義,其抽象能力和具象能力的轉化也在不斷提升,并逐步具備一定的語言、事物、數字等的概括能力,可以說閱讀素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思維的提升也促進了學齡前兒童對于閱讀的信息吸收,兒童在家長或者成人的陪伴下,在接觸讀物的過程中,是一個多重感官刺激的過程,并不斷建立自我的思維發展體系。
三. 圖書館學齡前兒童分齡閱讀服務指導
通過圖書館的學齡前兒童服務基礎以及幼兒身心互動發展影響,能夠了解閱讀服務對兒童的影響,了解兒童的成長發展特點,因此采用推薦書目的方式來進行圖書館學齡前兒童分齡閱讀服務指導,此指導還需要結合兒童發展的實際情況,如果幼兒發展得比較快,那么可以根據幼兒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果兒童發育比較晚,可以減緩閱讀。
針對3-4歲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兒童進入幼兒期后能夠逐漸在行為上開始產生獨立自理意識,并在家長或其他人的指導下逐步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在語言表達方面已經能夠日常會話進行回應,并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做出選擇,對小伙伴和群體活動感興趣,在認知方面形成了自我的初步探索,情感認知能夠感受到親近關系,科學認知上能夠認識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物,藝術感知上對音樂和美的事物能夠產生共鳴。因此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注重內容的日常性,注重圖畫選擇,注重篇幅適當,注重陪讀的韻律感,注重選擇語言簡單、字體偏大的書籍。在進行閱讀時,圖書館要注重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在進行陪讀時,陪讀要注意培養學齡前兒童愛護圖書的習慣,要有耐心地講明故事大意,在兒童復述時有章法地提示關鍵詞,圖書館也可以為親子閱讀提供相應的指導。
針對4-5歲的學齡前兒童來說,這個時期的幼童已經額能夠獨立照顧自己,慢慢減少對別人的依賴,并且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在關注自我的同時也能夠關注到周邊的環境,在自我接納的同時也逐漸接納周邊的事物,比如和小伙伴發生沖突能夠自己解決,也愿意接納他人的幫助和建議。這個時期的兒童逐漸能夠對有點困難的任務和活動產生興趣,對于集體活動也很積極,并主動探索他所處的環境,感受生活中事物并得到體悟,會逐漸關注到一些生活細節,對遇到的事物產生進一步的聯想和想象。因此在圖書選擇上要注重類別選擇,比如人際交往方面的圖畫書,引導幼兒正確表達內心的愛和需求,簡單的生活現象科普、探索創造力和想象力等類型。
針對5-6歲的學齡前兒童來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于獨立自主、主動完成任務已經具備較好的能力和自我效能。他們能夠觀察到一些常見事物的規律并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根據天氣變化在下雨時帶雨具,根據四季變化選擇適當的服裝,遇到很燙的食物能夠吹一吹、等一等再吃。再語言表達上,這個時期的兒童能夠面對較為復雜的語義環境表達出陳述、疑惑、遞進、假設、條件、因果等語句,可以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來理解不同的事物,還能夠做出簡單的辯證思考。在群體活動中,兒童能夠自我融入、自我處理、自我承擔、自我克服,具有明顯的自主性。在感知上能夠對簡單事物、情感、審美等進行稍微復雜的思考,能夠引發稍微復雜的情感共鳴,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主導意識和創造意識。在書目選擇上,圖書館要注重密切聯系生活,注重閱讀時候能夠引發互動,注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創造性的類型,注重對各方面知識的科普。
四. 提升圖書館學齡前兒童閱讀服務的舉措
為了更好地提升體術管學齡前兒童閱讀的效果,圖書館也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進一步提供更好的環境、讀物、服務,促進學齡前兒童發展。
(1)極簡化啟蒙閱讀空間,創造整體淺色、自然、干凈的閱讀環境和空間,為兒童打造一個有感官刺激的閱讀環境。
(2)保證較高的安全性,采用緩沖墊,運用圓弧倒角,分散排放排架,減少安全隱患,配備兒童專用的醫藥。
(3)采用多樣化的、有目的的啟蒙閱讀書目類型,以簡單的方式比如顏色標記做區分。
(4)針對不同年齡的閱讀需求進行適當分級,從年齡和閱讀類型上進行兩個維度劃分。
(5)積極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增強閱讀和兒童的互動性,豐富閱讀資源和閱讀形式。
(6)依托圖書館自身的強文化性,加強傳統文化啟蒙和傳承閱讀,比如《三字經》、神話故事,可以結合陪讀服務、專題活動、VR技術對傳統閱讀進行推廣。
(7)針對學齡前兒童特點,圖書館要提供高質量的陪讀服務,注重對兒童心理、成長特點的把握,注重對在崗人員的陪讀培訓,還要配備醫護人員等。
(8)提供家長親子閱讀指導,學齡前兒童的主要陪護人還是家長,圖書館要通過兒童心理講座、活動、培訓,定期推薦家長相關的指南和參考書籍,加強對家長的指導。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圖書館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社會性、群眾性組織的職責所在。圖書館針對不同年齡的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點,展開分齡閱讀服務,提供科學的閱讀指導,促進學齡前兒童通過閱讀體驗最大程度地得到發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圖書館、學齡前兒童、親子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 發布[EB/ OL]. [2018- 07- 05]. 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6 - 12/ 27/ c_129421928. htm.
[2] 周兢. 論早期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兼談當前國際早期閱讀教育的走向[J]. 學前教育研究,2005(1):20- 23.
[3] “中國的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打破貧窮的代際傳遞與改善未來競爭力”報告發布[EB/ OL].[2018- 07- 15]. https: www. lvyouw. net/ 206/ 9858/
作者簡介:陳佳佳(1992年7月),女,漢,江蘇省鹽城市,研究生,單位:鹽城市圖書館,研究方向:圖書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