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海 董漢成 楊邦貴 黃學順 吳松 李鵬程
川東鄂西是傳統油菜產區,也是國家劃定的油菜保護區。傳統種植模式以收獲菜籽為主,冬季種植油菜,效益較低[1]。為保證糧油安全和糧農收益,需要從供給側方面重新考慮和設計油菜種植效益生長點[2]。長陽山區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氣候,適宜油菜生長。改變油菜產業的單一食用油功能,使其向菜薹和觀光休閑以及青儲飼料多功能方向發展,提高綜合利用率,有利于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種植業提質增效[3]。本試驗引進3個油菜新品種,從菜薹品質、產量、口感及菌核病抗性方面與當地主栽品種中油雜19做比較,以期篩選出適宜推廣的菜油兩用品種。
試驗材料為大地199、大地95(武漢中油大地希望種業有限公司生產),華油雜62(谷城圣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中油19(CK,武漢中油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均為包衣種子,由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提供。
①平原區試驗 試驗在長陽龍舟坪鎮三漁沖村三組李建國農戶責任田進行。試驗地海拔97 m,土壤類型砂壤土、中等肥力,前茬玉米,底肥667 m2用油菜專用緩釋肥(N-P-K=18-7-5)40 kg,2020年8月10日播種,9月6日移栽,密度8 000株/667 m2。油菜移栽后適當增施油菜專用緩釋肥40 kg/667 m2,以增加菜薹的品質和口感;人工除草;使用粘蟲板或誘蟲燈等物理方法防蟲。2021年1月20日至2月10日采摘油菜薹、口感品鑒并作菜薹產量記錄,3月底調查油菜菌核病抗性并記錄菌核病發病率。
②低山區試驗 試驗在長陽賀家坪鎮漁泉溪村群發薯業專業合作社基地進行。試驗地海拔902 m,土壤類型黃壤土、中等肥力,前茬玉米,底肥667 m2用油菜專用緩釋肥(N-P-K=18-7-5)40 kg,2020年7月12日播種,8月9日移栽,密度8 000株/667 m2。油菜移栽后管理同①。2021年1月6日至2月15日采摘油菜薹、口感品鑒并作菜薹產量記錄,4月上旬調查油菜菌核病抗性并記錄菌核病發病率。
2個海拔點試驗小區均長15.5 m、寬2 m,包溝面積31 m2,單行單株定植,株行距20 cm×6 cm,每小區定植370株。隨機區組設計,不設重復,四周設保護行。
①平原區試驗 由表1可知,華油雜62、大地199、大地95始抽薹期較CK分別早3、2、2 d,抽薹都比較整齊;667 m2產量,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分別較CK增加97、86、35 kg;667 m2產值,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分別較CK提高485、430、175元;油菜菌核病發病率,華油雜62、大地199、大地95、中油雜19分別為8.6%、7.9%、9.3%、9.6%,均表現為中抗;口感方面,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均表現為脆、微甜,CK不甜。

表1 平原區(海拔97 m)種植不同油菜品種調查記載
②低山區試驗 由表2可知,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始抽薹期較CK分別早4、4、1 d,抽薹都比較整齊;667 m2產量,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分別較CK增產50、43、39 kg;667 m2產值,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分別較CK提高250、215、195元;油菜菌核病發病率,華油雜62、大地199、大地95、中油雜19分別為7.3%、6.8%、6.9%、7.5%,均表現為中抗;口感方面,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均表現為脆、微甜,CK不甜。

表2 低山區(海拔902 m)種植不同油菜品種調查記載
同一品種在不同海拔表現出不同的產量特性,大地95在2個海拔點產量最高,但2個海拔點卻相差76 kg/667 m2。表明不同品種表現隨著氣溫、溫度等氣候因子變化不同,因而隨著環境變化選擇適當的播期才能充分展示油菜品種特性。
與白菜薹和紅菜薹相比,油菜薹耐貯藏能力較差,采摘后易腐爛衰老,因此采摘后需要適宜包裝貯存,以減少采后菜薹的損失。根據張雪梅等[4]的試驗,采用PE保鮮膜和抽真空2種方式密封貯存油菜薹,放置于冷庫(2℃)和家用冰箱(4℃),存放1周后菜薹仍然保持新鮮,口感無差異。
綜合來看,根據不同海拔油菜薹品種的產量、口感、耐貯運性及油菜菌核病抗性等表現,低山區大地95、大地199、華油雜62 3個品種表現較好,平原區大地95、大地199 2個品種表現較好,均可以作菜用油菜進一步示范推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