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君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作為一種結合了聲音、圖像、文字等內容的綜合性表現形式,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相比,它最鮮明的特質就是具有互動性[1]。通過與作品的直接互動,參與到作品的意義生成中。數字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顛覆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思維,也為藝術創作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天地。近年來,新媒體藝術在空間設計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新興技術的使用讓空間設計突破以往的空間局限性,告別了傳統的設計模式,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本文將從舞臺表演、景觀環境、餐飲空間三個方面分別舉例分析新媒體技術與藝術在空間環境中的運用及其價值所在。
舞臺美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是舞臺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臺美術與造型藝術息息相關,根據舞臺表演的內容和演出要求,為表演創造出符合內容主旨的空間造型以及演員的外在形象,以此烘托舞臺表演的氛圍。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內呈現出獨特新奇且別具一格的造型效果,這是舞臺美術工作者們需要不斷去鉆研的問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舞美工作者們不斷將新材料、新技術運用到舞臺空間中,舞美的視覺效果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新媒體藝術在舞美領域的應用發展也不斷成熟。

新媒體舞劇《新月》(圖片均來自網絡)
《新月》是一件部數字技術與舞蹈藝術相結合的作品。舞蹈在沉浸式的空間內進行,通過投影技術將動態影像內容與舞者相關聯。在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影像內容里的水、圓形以及線條的抽象動態變換與舞者的舞姿動態之間相互影響,影像內容不拘泥于地面,墻面,整個空間都是舞者的舞臺。運用數字技術創造舞臺空間是近年來舞美中較為常用的技術手段,數字技術的多樣性也為舞臺形式的變換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傳統的舞美需要真實布景材料的支撐,不僅費時費力,能夠表達的內容也有限。數字技術的使用打破了這種局限性,數字技術能夠根據舞臺表演的內容需要制作出相應的虛擬影像或空間,這樣虛擬的動態影像能夠在實際舞臺的基礎上拓寬表演的空間范圍,打破固定的舞臺框架,呈現千姿百態的舞美效果[2]。
在作品《新月》中使用到了新媒體藝術表現形式中的投影技術。墻面投影是新媒體表現手法中較為常見的技術手段。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投射的載體也逐漸多樣,如環面、球面、甚至不規則的物體表面,這就涉及影像與影像內容之間的融合技術,如何將兩個甚至多個影像自然地進行融合銜接從而展現出流暢的、一體的視覺效果是投影技術中的關鍵問題,目前較為常見的是使用邊緣融合技術,即通過畫面邊緣的融合重疊顯示出一個沒有縫隙且視覺效果更好的畫面。在《新月》中,作者將影像投射于垂直的兩個墻面,營造出具有立體縱深感的視覺效果。動態數字影像與舞者優美的舞姿表演相結合,以新穎的形式切合地詮釋出作品蘊含的意義,即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聯系。

寶馬百年慶典活動(圖片均來自網絡)
談到新媒體藝術在舞臺空間內的運用,就不得不提起寶馬汽車百年慶典活動。這次活動表演中不僅展示出寶馬品牌在汽車行業內雄厚的技術實力,而且是一場炫酷的數字媒體視覺盛宴。這場主題為“視覺效果和時序性”的演出活動更像是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較量,展示出未來舞臺發展的無限可能。
整個舞臺表演由50名實習生、30名舞者、6名歌手、3名飛行雜技演員、一個由880個發光球組成的動態雕塑裝置、兩個機器人手臂以及149臺投影儀組合而成。通過數字技術帶來的獨特視聽感受,將人與技術、過去與未來進行融合。這些堪稱豪華的技術設備還創下了三個吉尼斯世界紀錄,投影儀在舞臺上投射的影像效果是由61個影像組合而成,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投影影像,達到了122880*76800像素;880個動力浮球組成的裝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光球動態雕塑裝置,長寬達到65米*30米;149臺投影儀在舞臺上的投影是世界最高投影照度空間,約為4000平方米,投影亮度共計296.4萬流明,是世界上最亮的投影。頂配的技術支持與動態元素的結合,將整個活動場地變成一個充滿未來科技感的三維空間。除了對于舞臺表演空間的設計,Andree Verleger還對觀眾席進行了特殊的調整,為了能夠讓現場坐在前排較低位置的觀眾也能夠完整地欣賞舞臺場景,他在前排建立了虛擬現實空間角,這樣觀眾能夠欣賞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全部影像內容。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能夠看出,新媒體技術與藝術在舞臺表演中的運用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數字科技與舞臺美術的結合是未來舞美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提高了對舞臺美術設計人員的要求,不僅需要有大膽的想象創新能力和審美素養,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新媒體技術知識,在學習和實踐的經驗積累中,將新時代下的舞臺藝術推向新高[3]。
隨著大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在景觀環境內進行的藝術設計也豐富多樣。根本上來說,環藝設計就是一座連接人與環境的橋梁,立足于場地的自然特征,建立起人與場地之間的關聯性,從而營造出更有意義的環境。較為傳統的景觀環境設計有繪畫、雕塑、建筑等形式,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的發展,讓景觀環境設計更加靈活巧妙。

《神經網絡森林:賢者的花園》(圖片均來自網絡)
《神經網絡森林:賢者的花園》是在上海陸家嘴的一個商業空間內展出的新媒體互動情景裝置劇場,現場模擬了一片自然叢林的場景和流光溢彩的影像效果。觀眾在空間內能夠通過交互裝置的實時感應,激活數字影像內容,從而構建出一片光感森林,這種真實與虛擬的交織變換暗示著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與魅力。
傳統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公共空間的需要,新媒體藝術為觀眾提供了新的體驗方式。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 阿斯科特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具有聯結性與互動性。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紛繁復雜,但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即通過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互動,直接改變作品的表現內容,進而參與達到作品意義的生成。此時,觀眾不僅僅是作品的參觀者,也是屬于作品的一部分,只有通過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才能夠將這整件作品完成,這也是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更加吸引人的原因之一。《神經網絡森林:賢者的花園》便是如此,觀眾進入場地內,感應器識別到人的身體,原本漆黑的森林產生光影流動變換的效果,這種新型的參與方式加深了藝術與公眾的交流,也成為景觀環境設計的新型發展趨勢。

百年思南光影秀(圖片均來自網絡)
思南公共空間被看作是上海的人文客廳,也是能夠代表上海這座摩登城市的標志性公共空間。Lighthouse團隊受邀在這里為觀眾呈現了兩件新媒體光影作品,分別是《幻光花園》和《思南生命之樹》。新媒體技術與思南公共空間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幻的旅程。《生命之樹》是使用投影技術將影像內容直接投射到一棵大樹的表面,通過動態影像內容的變換來展現大樹在四季中的生命能量流動。《幻光花園》是由不同的影像作品組合而成,如在石塊上投射水流的畫面、在綠化帶上投射類似于水面漣漪的動態影像等。這些具有故事性的沉浸式動態影像內容為思南公共空間增添了一筆濃重的藝術色彩。在思南公共空間的新媒體藝術創作中,作者將自然作為一切靈感的來源,在內容的表現上也是以尊重自然為主。那么與表現內容的形式手段相比,如何根據場地實景設計出與之契合的內容是我們應該去深究的問題。
消費分為功能型和體驗型兩種,體驗型消費注重消費的過程,如看電影、旅游等等。體驗型消費是消費者在滿足基本溫飽的情況下對于生活品質追求的體現。體驗型消費者更注重自己精神層面的需求,這與新媒體藝術有著共通之處,新媒體藝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范疇也不斷地擴大,為消費者們帶來別樣的生活體驗。

N plus沉浸式餐廳(圖片均來自網絡)
當人們用餐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解決溫飽,而是轉向嘗新奇、追求體驗感的精神層面需求時,新媒體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餐廳為人們帶來全新的就餐體驗。上圖中是位于武漢的N plus沉浸式餐廳,在這個房間中只有一套餐桌椅及餐具,周圍的墻壁及餐桌上都顯示的是虛擬動態影像內容,影像內容與真實的餐桌、器皿等物體相互配合,讓顧客仿佛置身于奇妙的魔法世界。
新媒體技術在餐飲業的應用,為顧客帶來多層次的感官體驗。普通餐廳的就餐環境是固定且有限的,而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就餐空間是多變且無限的,通過動態影像內容的變換,我們能夠在外太空享受美食,也能夠在鮮花遍地的野外進行野餐。除此之外,未來的餐飲空間還可以加入增強現實技術,即手機掃描食物過后呈現該食物的營養價值等科普小知識內容等。
通過上述案例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數字技術在空間環境中的應用已經有了許多成果,科技的進步不僅促進了數字技術的發展,還推動了數字技術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應用探究。數字技術在空間環境中的視覺表現效果是傳統技藝無法實現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虛擬影像內容和交互性的技術手段提升了空間環境的視覺審美標準。現如今,新媒體藝術憑借其獨特的文化特性已經成為各個行業的寵兒,運用十分廣泛,也獲得大眾的認可。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如何更好地將數字技術與空間環境進行結合仍需要藝術設計工作者們的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