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宇
(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于2015年7月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1]弘揚勞動精神首先也要端正勞動態度,擁有良好的勞動素養,真正地理解勞動教育的價值。在這些文件精神的背后,也凸顯了要端正勞動態度的內涵。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在勞動教育內涵方面,王連照認為,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端正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勞動態度,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擁有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弘揚勞動光榮的時代風尚,且能為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服務和構建終身服務體系的人[2]。張童明、丁玲認為勞動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在勞動態度上要懂得尊重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在意識上具有提高勞動效率、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3]。但都只是提及勞動態度,沒有對勞動態度和勞動參與度進行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對疫情防控期間小學生勞動態度和勞動參與度展開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和提出相應的對策。
1.小學生對家務的態度及參與度
根據調查結果,首先可以看出小學生對待家務勞動缺乏主動性,沒有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從學生做家務的原因來看,也說明小學生參與家務勞動更多的是被動的態度,主動性不高,學生認為家務是一種負擔,部分學生喜歡做家務更多的是因為做家務會有獎勵。其次是小學生家務勞動頻次,一周兩到三次的比例所占最多,從家務勞動時間上看,小于0.5小時的勞動時間和0.5-1小時的勞動比例約占87%,據不完全統計,干家務活時間人均每天僅為0.2小時,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英國為0.5小時[4],而相比較于其他國家的同齡階段的小學生,我國小學生的家務勞動時間相對較短,小學生缺乏勞動鍛煉,且家務勞動的類型較為單一也多為重復行為,小學生參與度也大大降低。
2.家長對小學生家務勞動的看法
在調查中可以看出,家長讓小學生做家務主要還是為培養孩子勞動習慣和掌握基本勞動技能,部分家長還存在著用家務作為懲罰手段的情況。同時在調查中也發現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勞動意識較為淡薄,學生沒有對勞動有明確的認知。在學習與勞動的關系上,大部分家長認為進行家務勞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這也表明應試教育下,學習要比勞動重要得多,相比于讓學生去勞動,更多家長還是會選擇讓學生去學習,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失去了勞動原來的價值。
小學生對校內勞動的態度及參與度:
根據調查首先可以看出小學生對做值日的態度,大部分小學生不愿做值日但又不得不做,處于被動的態度,學生對學校組織的勞動也是持無所謂的態度,這不利于學生良好勞動態度的形成。其次,可以看出學校主要開展的勞動活動較為單一,甚至就把大掃除當作勞動,這其實窄化了勞動的范圍,讓學生不能明確和了解勞動活動的類型,方式過于單一,這其實也反映了學生參與的被動性,并不是主動參與。最后在勞動課程師資方面,多為科任老師代課,沒有專門的老師給予指導,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和體驗也會大打折扣,在調查中還對勞動課占用情況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勞動課經常會被占用,學生和老師都把勞動課作為可有可無的課程,不進行考核就很難知道學生掌握勞動課內容的程度,也無法對學生作出全面的評估,這樣不利于學生來理解勞動。
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方式”調查中,學生自己實踐占多數,根據學校特色開展相應的活動和在老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及線上授課比重較小,這也說明學校不夠重視勞動教育,由于勞動教育的潛在效益不能立竿見影以及由于對考試的全民焦慮和與之相關的應試教育,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和老師甚至家長都還是更關心學生的成績,關注升學率。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會鼓勵學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校勞動及校外勞動,并與家長溝通的調查中,70%的教師會偶爾與家長進行溝通,家長也更多向老師詢問的是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很少會問學生在學校的勞動表現和勞動情況,這也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勞動態度和參與勞動的積極性。
1.小學生對社會公益勞動的態度
在調查中發現有45%學生喜歡社會公益勞動,但也有25%的學生不喜歡社會公益勞動,這說明學生對公益勞動的認識還不夠明確,沒認識到社會公益勞動的重要性。疫情防控期間,57%的學生未參加社區公益勞動,這也說明了學生的勞動意識不強,對家長所做的“是否支持學生去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的調查中,有53%的家長不希望學生去參加,還有47%的家長支持學生去參加,這也說明學生的勞動態度與家庭息息相關。
2.小學生對社會公益勞動的參與度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組織的社會公益勞動中,植樹造林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勞動相對較少,勞動類型較為單一,不利于提升小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和開展社會公益勞動。學生參加頻率,主要以三周一次和一月一次居多,可以反映出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的積極性不高,對勞動缺乏實踐,這個問題也亟待解決。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停留在只說不做的層面,對勞動的認識不夠到位,家長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更加注重學習而忽視勞動,甚至還有部分家長把勞動當作懲罰手段,這樣很難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學生的良好勞動習慣更是難以形成。除此之外,學生把勞動當作家長的要求或者是要獎勵的方式,沒有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學生也多為被動態度,勞動參與度較低。在家庭中雖然有勞動,但對勞動的教育卻缺位,這樣不利于提高學生勞動積極性,也很難端正勞動態度。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在學校的主要勞動實踐較為單一,學生的勞動實踐機會較少,對于學校所組織的活動,學生也是持無所謂的態度。學生所接受的勞動教育的理論知識主要來源于勞動課,但勞動課很少有專門的教師,主要為其他科目老師兼任,且勞動課經常被占用,也不會組織考試,學生認為它可有可無,學校勞動教育流于形式,沒有切實起到作用。
在調查中發現,無論學生對社會公益勞動態度還是學生實際參加的社會公益勞動都做得還不夠,社會公益勞動也較為單一,學生的直接參與度也不高。社會勞動教育相比于家庭勞動教育和學校勞動教育而言,常常會被忽略,家庭、學校和社會也往往自行其是,勞動教育的主體也主要依賴于學校,導致勞動教育的主體單一,三者之間也未形成有效的合力[5]。
家庭勞動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踐行家庭家務勞動,家長首先要轉變觀念,不要只重學習而忽視勞動,認識到家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倡導學生從事家務勞動,樹立起熱愛勞動的家庭環境氛圍。其次家長應該與學校建立聯系,家校共同協商屬于學生的家務勞動清單,對于小學生要分階段,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家庭勞動清單要符合其年齡特征,可以采取“周末五個一”等活動來推行家庭清單。最后家長要做好監督工作,將學生的勞動情況做好記錄,對于學生的事情,盡量給學生獨立的空間,可以進行指導,但還是要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此來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和提升學生的家庭家務勞動的參與度。
學校為勞動教育的主要實施地,也是學生系統學習勞動教育理論和進行勞動實踐的重要場所。在學校勞動教育中應推進校內日常勞動,首先應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主動進行勞動而不是被動態度,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其次,將勞動課程系統化、創新化、多樣化,可以通過勞動游戲,以兒童的方式去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勞動教育不僅需要理論知識也需要實踐,學校在開設完善的勞動課程、配有專門的教師的同時,應加強學生的勞動實踐,實踐方式應多樣化,不應局限在大掃除,組織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例如去勞動實踐基地親身體驗,這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勞動參與度。最后,學校和教師要建立健全學生參與勞動情況方面的記錄,不僅僅以分數去衡量學生,也可進行勞動評比,重視勞動教育,通過評選勞動之星,利用榜樣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勞動教育的價值,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理想信念,端正勞動態度。
勞動教育要想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社會勞動教育也是家庭、學校勞動教育的補充和延伸。首先學校要善于利用社會勞動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多勞動實踐的機會,可以利用社會勞動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去親身體驗勞動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勞動教育。其次,學校可協同社區建立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當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培養良好的勞動態度,提升勞動參與度,也使學校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多樣化。最后,可以設置專題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端正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小學階段處在勞動教育的關鍵階段,應努力端正小學生的勞動態度,提升小學勞動參與度,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育,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小學勞動的發展,使小學生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努力成為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