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俊
(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教育心理學從其基本概念出發,是一門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動態、變化和問題的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幫助高校教育者能關注到教學的“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從而幫助其尋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應對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動態,并能結合社會生活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經驗來反思和判斷、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能力等,并在界定問題后,采用正確的心理干預方式和教學方法來改善學生非常態的精神和心理狀態,使其能夠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來維系其學習生活和日常活動[1]。因此,總的來說,教育心理學則是一門科學指導、判斷和分析學生學習狀態、心理狀態的課程,運用一些心理學知識來調整教學的方式,選擇合適干預方法保證學生心理狀態的穩定,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從其實際運用能力有效提升學生教育的質量,引導學生真正成為一名綜合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人才。隨著社會環境在發展中變得愈加復雜,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社會中一些的負面情緒在網絡上的傳播很容易影響到高校學習階段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心理發展仍未完全成熟,缺少更加堅定與科學的辨別力和判斷力,使得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出現消極狀態和不良心理的概率與可能也隨之增加。
在高校著重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用教育心理學來矯正一些不良心理對于維系學生正常狀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近年來高校學生群體意外事件不時發生,多與心理壓力有關,這些悲劇都在不斷敲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警鐘。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是一條直線的兩端。如果最左端寫著心理健康,那么向右依次為精神困擾、精神障礙、心理社會障礙。這些障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和行為活動,對其未來的人生發展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精神狀態有更清晰的認知,目前各大高校均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這些課程開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正視在學校學習、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等各個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困境和問題,然后通過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輔助自己建立正確且積極的認知和觀點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目前心理健康普及課被重新構建,細分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技能訓練、社會心理學、幸福心理學、情感心理學、兩性心理學和生命教育等課程。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屬于全校核心素質教育課程系列。這些課程的首要意義就是讓學生通過自我檢測、自我認同改善自己不良的心理狀態,教師也能夠通過課程反饋和學生學習的狀態表現來監測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況,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心理以及變化趨勢。在其遇到人際交往挫折、就業實踐等各個方面的問題的時候,能夠運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幫助其走出心理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需要標準也更加高,學生也能接觸到更多元的世界和內容,使得其心理狀態也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卻不易自知的改變。學生出去尋找社會實踐、兼職活動、社會公益、自主創業等選擇的群體變多了,高校對于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也變得愈加復雜,如何保障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最大難題。因為大多數高校學生的心智發展仍不健全,內心波動較大,在其社會實踐和活動中難以避免負面的情緒影響,因此。在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課程,定期在課程中對于學生心理狀態進行量表測量和訪談評估等方式,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更能有效地幫助老師把握學生心理狀態和實踐活動情況,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從而能幫助高校教師有針對性、有規劃性、有目的性地進行心理教育與問題干預,并能從學生反饋出來的心理狀態有效預見其發展動態,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2]。
避免學生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和狀態的最根本的關鍵點在于,如何讓學生對自己的社會行動、學習行為和生活狀態感覺到滿足且認同。因此,教師在教育心理學課程中就需要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用優勢視角看待自己遇到的問題和所處的狀態,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在潛力,讓學生正視自己的問題,并認同自身所擁有的技能與優點,從而能以持續、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挑戰。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主動參與,與學生用合理且高效的溝通方式激發其創新能力、積極處理問題的態度,還可以鼓勵其自我發掘自己身上的優點,幫助其分析這些優點能運用在哪些方面,能夠如何幫助和提升自己,從而讓學生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全的減壓機制,成就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只想開心一小時,去打個盹;如果你想開心一天,去做一件你愛的事;如果你想一輩子都開心,去幫助別人。”教師可以運用這種引導式的話語和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規范、標準又相對開放和自由的學習環境,教師更多是以引導者的身份,為學生的真實特征和性格狀態給予足夠的尊重、理解,并促使其從心理內部認可自身狀態和潛力,提升學生學習的價值感和歸屬感[3]。同時,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溝通活躍課堂氛圍,幫助他們開闊眼界,通過實踐和責任,找到“自我”以外的價值,更能幫助他們在困難挫折中看到希望,避免鉆牛角尖,增強抗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得以關注到學生最及時、最真實的心理發展狀態,從而幫助其不斷端正對生活的態度,能看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
高校學生往往情緒和心理狀態會隨著別人對其不同的評價和態度產生不同狀態的反應。教師需要理解和重視語言的作用,避免在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用一些過于負面消極和嚴厲苛刻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不僅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導致其自我認同偏差和心理矛盾,導致其情緒狀態發生消極變化。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環境、溝通場景、學生性格特征和情緒變化來轉變自身的表達方式,在學生自我懷疑時對其進行表揚、鼓勵和認同,在學生犯錯的時候需要教師的同情心,首先安撫學生的緊張、懊惱情緒,再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問題,共同尋找合適的方法來優化或者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在高校教學工作內,往往是學生最重要的接觸者和學習對象。因此,教師需要以身作則,保持自身情緒穩定、態度積極,能夠以自身的行動教育和帶動學生。
對于不同狀態、不同個性和心理發展狀態的學生,教師的教育管理方式不能僅僅局限于表面說教工作,更應該細心和主動地了解學生產生不良情緒和負面心理狀態背后的原因,從而有效地結合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狀態分析,并給出針對性強的引導教育措施。甚至,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發展狀態和不同個性可分群體、分重點、分時期階段、分方法進行,個別特殊學生還要進行多對一、一對一幫扶[4]。比如,在高校生活中,部分學生學習狀態較為被動,在課程中不愿意回答問題也較為膽小,對此,教師應該適當給予學生能力的肯定,給予其更多的表達機會,還可以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訓練指導幫扶,從而讓學生逐漸樹立溝通的信心和學習的進取心。
心理暗示的內涵是指通過一群人及其表情、行為動作和環境氛圍等用隱性和間接性的方式將某類想法和觀念態度傳遞給到某個個體或群體,并使得被影響對象據此調整和轉變心理方式、情緒狀態和具體社會行為、觀念態度的過程。其中,“羅森塔爾效應”則是指這種非直接暗示中的蘊含主體期望值效益,這意味著這類暗示行為能對客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效應內容的應用,在實際的高校教學活動和學生管理工作中也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和學生輔導或管理工作中,運用一些積極、和善的動作表情、豐富且友好的肢體形態與動作,能夠在師生之間構建出一些微妙的情感氛圍和溝通場域,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和自我認同都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這些微妙的、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反而更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關愛。但同時,教師不能光關注一部分學習能力強、表現積極的同學,更應該注意到一部分學習生活中的“邊緣群體”,給予那些成績不好、調皮的學生一定正向的心理暗示期望,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被忽視、不是被放棄的,從而產生被重視的感受,也能很好地保護他們的自我認同感,轉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發揮出心理暗示的積極作用。
結合上面所述內容,教育心理學是當前及未來中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急需的科學理論,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也是未來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實踐證明,要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高校學生工作者也必須掌握好教學心理學知識,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幫助其積極健康成長。對于學習中的問題,也能在多元且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中找尋到自我認同的健康心理根基,幫助其建立起與學生、教師、家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密切聯系,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和學習習慣。從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來說,也是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優化自身教學管理能力的關鍵,能幫助學校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理健康狀態,并給出相應的教育和管理策略,有效幫助學生排除心理困惑,培育學校師生之間良好的關系和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更積極、更陽光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從而使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