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慧
(青島華夏職業學校,山東 青島 266032)
當一個歷史教師能夠以情感教育為基石,興趣培養為“催化劑”,競爭機制為“興奮劑”,必然會帶領學生達到一個學習歷史的最佳境界——樂學;而只有學生先達到第一步樂學的境界,人文素養的教育才行之有效,豐富的人文素養教育史料,油然而生的家國情懷才會通過情感的門戶,進入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滋育[1]。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體驗再造過程。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產生積極的體驗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肯定性的情感建立更需要教師日積月累的培養。而這個互動過程恰好是師生雙方既進行知識傳遞,又進行情感交流的良性對接過程,無異于架構了認識過程與情感過程的統一。在本人看來,情感教學的途徑雖有多種,但應著重注意分兩步走:
一方面樂學情感的建立,應首先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上。一個受到學生信任喜愛的教師會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熱愛,愛屋及烏的道理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因而我堅信,師生感情交融的第一步是教師首先要尊重和愛護學生,對學生的厚愛、信任、期望和鼓勵是師生情感溝通的首要保障。教師要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基礎是自身要做到以生為本,讓人文精神在師生交流中先綻放光芒!平日課堂上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動態,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如果對于學生身體狀況出現的問題能及時關注,也是拉近師生距離的重要途徑,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去全方位關愛!化身學生的朋友,對學生的點滴進步表示賞識,對學生的細微變化表示關注,你就走出了讓學生接納的第一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曾提出過所謂“登門坎效應”,指的是一個人接受了低層次的要求后,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此時再對學習落后的學生多加鼓勵,如點對點向其提問較簡單的問題,答對后,教師熱情地加以鼓勵并積極引導,有針對性的增強其學好歷史的自信心,班級中積極向上的學習激情就會更加濃厚,樂學的良性循環由此開始[2]。
另一方面共情融入歷史課堂教學過程至關重要。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把它當作“劇本”,為自己在劇本中安排一個“角色”,投入地用生動語言去演繹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染力。要想觸及學生情感的深處,使之和所學的對象產生共振、共鳴,從而達到強化認知,感受歷史情懷的目,達到情感互動,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如講到抗日戰爭時,我剪輯了一段影像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閱兵大典中抗戰老兵戰車通過主席臺檢閱的鏡頭插入課件。播放時,我提議全體同學起立,向這些平均年齡90多歲的抗戰英雄致敬,同學們齊刷刷筆直站立,滿懷敬意觀看。這樣一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越飽含情感,就會越激起學生相應的愛憎分明的情感體驗,從而引領學生逐漸形成明辨是非的學習能力,迸發出對歷史學科濃厚的學習熱情,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也就油然而生。但教師要謹記任何情感交流都是雙向的,教師既要調控好自己的情感,還要善于觀察課堂上學生情感的釋放。調節好學生的情感,及時把控課堂氣氛,做到收放自如、活而不亂、親而不膩,才會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它表現為專心致志地以巨大熱情和耐心,去對待、去研究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提升興趣,便如注入了催化劑,它會使學習主體自動去克服基礎、注意、意志方面的不足,所以教師便可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借助包羅萬象的歷史知識,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利用其中學生感興趣的關注點,去激發學生身上蘊藏的興趣因素和思維火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深化樂學情節。
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積極的興趣猶如催化劑,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歷史場面需要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重建,注重運用故事講述法向學生展示一幅幅絢麗多彩歷史畫卷很重要,如果再輔之以現今日新月異的電化教學手段,充實以豐富多彩的影像傳媒資源,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手段,穿越往來于歷史與現實之間,便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刺激人的視覺、聽覺,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提高其追尋歷史真相的興趣,教學效果自會迥然不同。如在講授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時,我利用最近熱映的《八佰》這部影片提升學生的關注度,截取其中有關相關畫面制成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當一幕幕歷史鏡頭如愛國官兵浴血奮戰,誓死捍衛四行倉庫抵抗日寇的戰爭場面真實再現于同學面前時,我分明感到教室里格外安靜,炮火聲中一種愛國情懷在滋生,抬頭所見同學們的眼神中流露出對日本法西斯的仇恨,對愛國士兵的熱愛;此時,我再加入飽含感情的講解分析,課堂氛圍格外感人。我因勢利導,把課堂教學任務進行延伸,要求學生課余時間觀看《八佰》這部影片,并結合課本的歷史知識,探討這部電影所展現的歷史背景,就電影中最觸動自己的片段進行描述,同時寫出個人觀影感悟,還特意設置了活動課,進行優秀感悟展示交流。這樣,教師既傳授了歷史基礎知識,更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感受方式,進行了印象深刻、效果明顯的德育教育[3]。
當今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西方外來思想和文化影響無處不在,某些西方教育培訓機構帶來的意識形態理念沖擊越來越大,一線教師應該樹立起維護教育主權的意識。作為歷史教師增強課堂德育滲透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搶占學生意識形態建設高地的任務自然非常艱巨,大力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史為鑒,不失為暢通德育主渠道的一個好辦法。
從馬斯洛需要層次圖來看,“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需要。一個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就會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己,不斷向新的目標、理想進發。作為教師完全可以順應青少年年輕氣盛、自我表現欲望強烈的心理特點,適時把握時機,將學習的全過程貫穿于競爭機制,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望;此時,學生“自我實現”需要的增強會促使他們不斷進步,進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初接每一個教學班,我必對學生講明我的歷史課堂的特點之一——競爭機制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整個學期始末。以上課提問環節為例,教師對當堂課學習的重點、難點會事先準備好問題,隨時發問,而全班同學以同位為一個單位,可及時搶答問題,實施“連坐制”,同位榮辱與共,試圖利用連帶責任加強同學的參與、競爭意識;作業批改亦引入競爭機制,如分階段評選最優作業,并在課堂上予以展示,大力表揚,計入平日成績,激勵其他學生努力學習;而復習課時,則大多采用“明星答記者問”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大陣營,明星營負責答問題,記者營負責出題提問,以十題為一個競爭段,如若記者營問倒明星營,則記者營全體得分;反之,若明星營答出的問題多于五個以上,則明星營勝出,當堂加分,兩大營可適時進行角色置換。這樣的環節中,同學大都群情激昂,積極出題、答題,寓教于樂,同學的集體合作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除此外,在所教班級還經常開展講歷史故事、寫歷史小論文、辦歷史手抄報等探究類競賽活動,以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4]。
再如,作為職業學校歷史課程要與學生專業緊密銜接,在給學生專程講授了“中國古代科技輝煌成就”專題后,我設計了如下活動內容:由學生自行搜集資料、圖片等,依據所學知識,結合當今熱點問題展開豐富想象,編輯制作一期主題為“回顧古代輝煌科技成就,展望而今大國工匠精神”的手抄報;再如,2021年,我們即將迎來建黨一百周年的偉大日子,結合這個良好契機,我請學生課下通過觀看影片《建黨偉業》,或通過讀書、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黨史,結合已學過的課本歷史知識制作“慶祝建黨一百周年”電子畫報,為舉辦“慶祝建黨百年”校園活動提出建議;這些作品都將進行評選,優秀作品打破班級界限進行展示,計入平日成績!同學們熱情高漲,不僅如期交上了許多版面新穎、構思奇妙的手抄報,更有同學打印出設計精美的電子畫報;還有同學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制成了多媒體課件提交分享!顯而易見,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也達成,關鍵是加深了同學們對祖國輝煌歷史的熱愛以及對工匠精神的深刻領悟。通過各種形式競爭機制的引進,學生的樂學情緒時時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調控,各班逐漸形成了積極學習歷史知識的良好氛圍,歷史課也終于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
總之,作為一個既久遠又嶄新的話題,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在今天職業學校歷史教學的課時數并不飽滿的現狀下,尤其值得一線教師關注。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鼓動學生課余學習歷史的熱情,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統一起來,有機整合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給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是歷史教師必須持之以恒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