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源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隨著石油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國傳統汽車產業正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新能源技術則越來越受到重視。新能源汽車相較于傳統汽車而言,通常能源利用率更高,污染排放更少,并且結構更加簡化,是較為理想的交通工具。隨著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以及新能源技術的日趨完善,新能源汽車勢必會成為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市場高速發展時期的結束,傳統汽車行業已日趨飽和,而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國務院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指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如圖1所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高增長,截至2018年銷售量已突破125萬輛。根據我國汽車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傳統型汽車的市場占比將逐步降低,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總保有量應占汽車保有量的50%以上,每年生產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將達到1000萬-1950萬輛。

圖1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2012年-2018年)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對新能源汽車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新能源汽車銷量突飛猛進,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的形勢下,國內汽車行業急需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維修和售后服務等技術型崗位,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雖然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始設立新能源汽車技術及相關專業,但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從業人員來源多種多樣、學歷參差不齊,院校和市場對于人才缺乏統一有效的培養模式和發展路線等問題,仍極大地制約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1]。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用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培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專門人才,已成為當前行業內的迫切需求。
高職院校作為基礎技術人才的培養單位,擔負著為國家及行業提供人力資源的重要職責,是保證人員充足供應、行業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應響應市場變化,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立足行業用人需求,調整教學實訓方案,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為產業發展壯大供應足量、優質的人才。
新能源汽車專業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而出現的新興專業。雖然以往也有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工程、汽車電子等相關專業,但新能源汽車專業仍因其前沿性區別于上述學科。截至 2018年,我國有 112 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新能源汽車專業。作為對比,有 702 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有321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對同時開設了傳統汽車專業和新能源汽車專業的高職院校進一步分析發現,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傳統專業開設時間均早于新能源汽車專業開設時間,且新能源汽車專業開設時間均不超過10年。高職院校的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學、實訓人員中,超過70%來自機械設計與制造、電氣自動化、車輛工程等相關專業。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看出,相對于開設傳統汽車專業的院校數量而言,目前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的高職院校仍然比較少,已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的院校也大多數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仍不成熟,還處在借鑒和摸索階段。對于該如何開設課程、開展實訓、培養學生、對接就業,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供應鏈,還需要開展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汽車產品是現代化工業技術的集中體現,而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中的前沿產品,大量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原理在新能源汽車上應用,這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2]。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從業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從傳統汽車工程、機械制造、工程材料、電子技術,到電池電機、控制技術、計算機程序等多學科知識,并能融會貫通,在實踐中予以應用。但由于高等職業教育通常為三年學制,不可能在不影響教學效果的前提下開設以上所有專業課程。因此,在建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時,不僅要考慮到專業需求的綜合性、復雜性和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還需要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年限要求,精細化課程體系,保證學員在規定年限中充分掌握所需的職業技能。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對于新能源汽車人才的大量需求,但目前國內相關專業的設置和人才的培養均已落后于行業的發展。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大,對于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必然更加迫切。
新能源汽車專業直接面向汽車新能源細分市場,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直接面向就業市場,因此,對于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的課程建設,首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3]。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應著眼于培養行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為行業輸送合格的產業工人。因此,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根據國家和行業的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還應該注意接受市場對于人才使用的反饋,積極地對舊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不斷優化人才培養路徑,形成一條完整的人才供應——接收——反饋——調整鏈,使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
如前文所述,由于高職院校的新能源汽車專業主要是向行業輸送合格的產業工人,因此,提高學生面向就業的動手實操能力是首要的培養目標之一。適當增加實踐訓練的課程比重,按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人才需求,對學生進行實操培訓考核,既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也符合國家和行業對于人才供應的希望。
另外,科學運用1+X人才培養方法,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之余,通過系統地學習訓練,取得各種技能型證書,也是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對接市場就業需求的重要手段[4]。高職院校應立足于行業特點和本校特長,開發3-5門職業證書取證指導或培訓課程,保證學生在畢業前取得行業所需的部分職業資格證書,這樣既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對于學生的長遠職業發展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單位開始意識到,人才培養不只是學校的工作,想要培養符合行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企業必須積極地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5]。另一方面,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對于人才有哪些技能要求,已接受的人才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人才培養中的難點問題,都可以通過與企業開展合作得以解決。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不再是簡單的人才供應與接收關系,而更像是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兩個抓手,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到企業開展實踐檢驗,畢業后由企業接收和反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以依托“訂單班”等辦學模式,把實際行業需求提交給校方,并將行業最新的變化及時傳遞給培養院校。校方則依托企業的平臺,對學生開展高度專業化的實踐訓練,避免學生所學的內容和行業需求產生脫節。學生則通過積極地走出校園,鍛煉專業技能和社會技能,為將來走上就業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往的職業教育中,學生往往以實訓代替實際工作過程,來進行專業技能訓練。這樣的教學模式優點在于成本低廉、安全性好、可操作性高,但難免在一定程度上與實際工作過程脫節,而且沒有崗位針對性,比較適合普適性基礎技能訓練。新能源汽車專業由于高度的專業化和市場細分化,很多崗位對從業人員有特殊的職業技能要求。由于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限制,普通高職院校往往無暇顧及這些技能要求,只能開展一般性質的認知實習和金工實習。
因此,國家正提倡在部分行業實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同時具備兩種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員工。參與工學交替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在企業參與正式工作崗位,通過學習和工作交替進行的過程,讓學生實地融入社會情境,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針對性地培養職業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提前熟悉行業工作環境,而且學生還能通過企業的工作或者較高的報酬,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行業環境,提前樹立學生的職業精神。
新能源汽車專業是隨著汽車行業不斷發展而出現的新型專業,相較于以往的傳統汽車專業有著鮮明的特點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專業特點,不斷探索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除了重視師資培養、課程建設等因素外,還應該注意加強與行業的結合,善于利用社會企業資源,合理選擇培養模式,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到人才培養鏈中,打造一個良性循環的人才供應鏈條,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確保通過科學合理的培養過程,輸出的人才符合國家、行業要求,高職院校的新能源汽車專業得到健康、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