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玲 張 宏 平 曉 付金慧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中一個頗具特色的概念,一般認為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4層涵義[1]。這4層涵義涵蓋人體健康疾病發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處理方法思想,貫穿人們生長壯老全過程,被認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2]。2008年我國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2012—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辦法及修訂,要求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科室要求是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針對個體人健康狀態,運用中醫藥養生保健技術和方法,結合現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統維護和提升個體人整體功能狀態,管理個體人健康狀態風險,實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復發”的健康目標,以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3]。2014年鄭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在領導支持下,與住院部科室共同管理患者,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水平,促進患者康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鄭州市中醫院住院部科室參與治未病健康管理傳統療法干預并接受前后健康評估患者177例,其中男84例,女93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90歲。
1.2 研究方法對住院部來診患者進行前后健康管理評估,評估方法以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中醫體質量表》判定中醫體質類型及相應體質亞健康狀態,記錄患者住院診斷,治未病傳統療法干預方法等。
2.1 管理對象疾病、體質類型及亞健康狀態分布情況及相應調理方法177例管理對象中冠心病109例,合并高血壓65例,合并高血脂18例,合并糖尿病25例,合并慢性胃炎24例,合并眩暈18例,及其他23例;非冠心病診斷68例中,高血壓病23例,合并高血脂6例,糖尿病6例,慢性胃炎3例,眩暈11例,及其他6例;非冠心病非高血壓病診斷45例中,高血脂11例,糖尿病1例,慢性胃炎11例,眩暈20例,其他疾病21例。177例中醫體質分布,陽虛質、濕熱質、氣郁質等占據九種體質類型中的前3位,分別為23.73%、13.56%、11.86%。見表1。結合中醫體質辨識條目,了解患者亞健康狀態,得出疲乏、(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腹部肥胖、失眠、焦慮不安等是住院患者常見的表現,分別占總人數的55.93%、49.72%、43.50%、36.72%、36.72%。見表2。

表1 治未病健康管理177例住院患者體質分布情況 (例)

表2 治未病健康管理177例住院患者體質亞健康狀態分布及相應特色療法情況 (例)
2.2 治未病管理效果評價根據住院患者疾病診斷、中醫體質辨識結果,以及亞健康狀態,結合臨床,辨體-辨病-辨證,在給予體質日常調理方案的同時,給予亞健康狀態相應健康宣教及必要的傳統療法干預[4-11]。3月后隨訪得出平和質人群上升至23.16%,其他偏頗體質人群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見表3。

表3 177例住院患者干預前后療效評估 (例,%)
3.1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綜合了解患者整體狀態診療模式是人們對于醫療活動內在規律認知的反映,診療模式的實用性和先進性直接關系到臨床水平與療效。“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是“人-病-證”的綜合診斷,體現“體-病-證”的一統觀[12]。本研究在常規診療的基礎上,增加中醫體質辨識,得出陽虛體質、濕熱體質、氣郁體質占據住院患者的前3位,根據體質辨識條目,了解患者疲乏、(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腹部肥胖、失眠、焦慮不安等是住院患者常見的亞健康狀態表現,分別占總人數的55.93%、49.72%、43.50%、36.72%、36.72%。可見,以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常見慢性病為診斷的住院患者,臨床表現不僅僅只是胸悶、胸痛、頭暈等典型的專科表現,以陽虛體質、濕熱體質、氣郁體質等為基礎的疲乏、怕冷、失眠焦慮等亞健康狀態亦嚴重影響著疾病的轉歸及康復。因此,在專科診斷的基礎上,了解患者的體質類型及亞健康狀態,對疾病康復方案的制訂具有重要意義。
3.2 雜合以治維護患者健康周全《黃帝內經》曰:“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依據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的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配合使用方能達到良好療效[13]。本研究根據患者不同疾病程度、體質類型、亞健康狀態,在專科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日常體質調理,并選擇不同優勢傳統療法,改善亞健康狀態,3個月后隨訪顯示偏頗體質人群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平和質人群上升至23.16%,促進了住院患者的康復。疾病的狀態受體質因素、病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治療方法亦有不同的優勢干預病種。單一的治療方法或者固定的某一種治療技術難以完全調理復雜的住院患者狀態。因此,在疾病專科治療的同時,豐富調理患者健康狀態的方法,雜合以治,改善患者整體狀態,有利于促進疾病轉歸康復。
3.3 治未病科與專科優勢互補推進疾病管理《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4]指出:“治未病科以人的健康狀態辨識、評估和干預為主,突出非藥物方法的運用,注重整體調節,重視連續、動態、全程的管理,協助各專科選擇合適的優勢病種,推進疾病管理”近年來隨著“治未病”思想的推進,以專科診療見長的各專科科室,在專科疾病的病前、病中穩定觀察狀態及病后診療均有所增強。治未病科雖不著眼于疾病治療,相較于各專科科室,具有中醫體質辨識、經絡檢測及紅外熱成像檢測等功能學檢測儀器或軟件支持進行健康狀態評估,及針刺、灸法、拔罐、推拿、藥浴、刮痧、膏方、貼敷、放血等多種傳統療法技術的優勢。各專科科室與治未病科聯合,充分利用醫院現有資源,優勢互補,共同關注患者“未病-欲病-既病-瘥后”狀態,進行健康評估、干預、追蹤管理等一條龍服務,進而更好地實現對患者連續、動態、全程的管理。當前,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討與實施已經成為了熱門話題,其中存在的問題,諸如運行機制及管理機制不成熟、社會認知度和認同度不足、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等,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4]。治未病科與臨床專科科室聯合管理的健康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或避開了這些問題,并擴大了治未病科的影響,宣傳了治未病思想,使更多的人認識了治未病,接受治未病服務,實現了健康管理的連續性,進而做到對患者健康的全程管理。為治未病科在醫院的發展及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參考。另外,治未病作為中醫學中養生防病的一種思想,可參與的臨床疾病種類多樣,干預方式豐富,博大而遼闊,精細而深邃。本研究在住院臨床診斷的基礎上,結合中醫體質量表調查辨識,綜合判斷治未病干預住院患者前后狀態,是對治未病參與病房慢病管理模式的一種探索。本研究未對某種疾病進行某種方式治未病干預統計分析,從而缺乏某種疾病的診斷排除標準等存在一定不足,將會在以后的治未病管理中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