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王丕敏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病名面癱,是臨床常見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病,患者從嬰兒到耄耋老者年齡跨度較大,以口眼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針灸療效可靠。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其列入適合針灸治療的43 種疾病的名單。現針灸治療面癱已逐漸被全球所認可。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因體質偏頗或正虛邪重、或因面神經損害程度較重、或病損部位靠近、或在面神經核以上、或精神緊張、或就醫不及時、或合并有其他基礎疾病、或失治誤治等,部分患者發病后1~3個月以上,仍表現為患側閉目不全、口角下垂、面部麻木或拘攣等,臨床上將其稱為頑固性面癱。頑固性面癱病程長,多伴有輕重不等的后遺癥,不僅嚴重影響面容美觀及面部表情動作,而且對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帶來諸多不便,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如精神緊張、焦慮恐懼、抑郁不安、生活及工作態度消極等負面情緒,使患者承受較大的壓力。
頑固性面癱是面癱治療難點,艾灸療效顯著。故而對收錄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艾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文獻進行檢索分析,探求艾灸治療的選穴規律。
1.1 文獻來源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艾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文獻;剔除不符合標準和重復的文獻,共納入文獻21篇。
1.2 檢索策略采用計算機檢索,以“頑固性面癱”“灸”為檢索詞,進行文獻檢索。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發病病程大于1個月的周圍性面癱;②臨床研究以艾灸治療為主或艾灸配合其他療法治療;③具有明確的艾灸治療處方;④必須是針對患者有對照組設置的臨床療效觀察;⑤臨床方案設計相對合理;⑥所采用的診斷或療效評價標準均為國際或國內同行公認的通用標準;⑦臨床有效并具有統計學意義。
1.3.2 排除標準①非頑固性面癱病例的文獻,包括合并亨特綜合征、腫瘤、腮腺炎、淋巴腺炎、中耳炎及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及中樞性面癱病例的文獻;②療效評價指標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③文獻綜述、個案報道、動物實驗研究文獻;④研究結果顯示為無效或無統計學意義的文獻;⑤重復發表的文獻、重復引用的文獻內容(僅取1次)。
1.4 數據的規范及數據庫的建立
1.4.1 數據的規范化規范文獻信息,內容包括作者、腧穴名稱、腧穴所屬經脈、治療方法(溫和懸灸和艾條懸灸計入溫和灸);錄入時腧穴名稱統一參考《腧穴名稱與定位》[1],四肢部位雙側同名腧穴按一穴統計。
1.4.2 數據庫的建立將納入的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后,將相關資料輸入 Microsoft Excel,建立頑固性面癱艾灸處方數據庫,進行分析。
1.5 數據分析運用 Microsoft Excel,將納入的艾灸取穴處方錄入系統,包括取穴頻次統計、所屬經脈、治療方法等。
2.1 選穴應用頻次本研究共納入文獻21篇,選用腧穴31個,所選31個腧穴的應用頻次為125次,平均4.03(≈4)穴次。≥4穴次的腧穴共計15個,應用頻次為99次,占全部用穴的48.39%、應用頻次的79.2%。腧穴應用頻次最多的依次為翳風、地倉、陽白、頰車、顴髎、太陽、迎香、攢竹、牽正、四白、下關、百會、魚腰、中脘、足三里。見表1。

表1 選穴應用頻次分析統計表
2.2 選穴所屬經脈分析對檢索出的24個腧穴(應用頻次為104次),分別按照用穴個數和頻次統計其經絡分布情況。所選穴位中涉及足陽明胃經穴、任脈穴、足少陽膽經穴、手少陽三焦經穴、手陽明大腸經穴、督脈穴、手少陽小腸經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穴。具體每條經脈所選用腧穴及頻次信息見表2。

表2 選穴經脈歸屬分析統計表
2.3 經外奇穴和經驗穴應用分析所選31個穴位中除上述24個腧穴外,包含奇穴5個,占16.13%,總頻次15.20%;經驗穴2個,占6.45%,總頻次1.60%。上述穴位均位于頭面部,以眼周、唇周穴位為主,遵循腧穴治療作用的近治原則。見表3。
2.4 治療方法所分析的21篇文獻,艾灸方法具體有溫針灸、溫和灸、雷火灸、艾炷灸(麥粒灸)、隔姜灸、藥艾灸、隔藥餅灸、熱敏灸等,一般以皮膚耐受、溫熱不燙為度,部分報道強調頑固性面癱艾灸灸量宜大,艾灸時間可達1 h,熱敏灸強調灸至熱敏感應消失。見表4。

表4 艾灸方法分析表
中醫學認為面癱的病機為正氣不足,面部經絡空虛,風寒濕邪侵襲而致面部經筋功能失常,筋肉失約。《諸病源候論》曰:“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而頑固性面癱病程遷延,久病不愈則經脈氣血更為虛損;同時病久入絡,氣虛氣滯,則血行瘀滯;加之情緒焦慮,氣機不暢,更使病情進一步加劇,表現為氣血兩虛,瘀阻脈絡。《類經·卷二十》曰:“脈陷下者,以寒邪著于血,而血為滯,故宜灸之”。《靈樞·禁服》云:“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靈樞·官能》云:“經陷下者,火則當之”。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補氣養血之效,而臨床亦常用艾灸為主或配合治療頑固性面癱。
結合文獻研究結果,艾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選穴具有以下規律:①近部取穴。從文獻研究中發現,選用頻數≥4穴次的穴位中,翳風、地倉、陽白、頰車、顴髎、太陽、迎香、攢竹、牽正、四白、下關、百會、魚腰等穴均為頭面部腧穴;選用 31個腧穴中頭面頸部腧穴24個,占比 77.42%;頻數占比 84%。頑固性面癱發病部位在頭面部,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即腧穴能治療其所在部位及臨近部位的病證,是本病艾灸治療最重要的選穴方法。其中翳風穴所在位置,與面神經從顱內穿出部位接近,同樣詮釋了腧穴的近治作用。②循經、辨證取穴。《素問·骨空論》:“任脈者……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督脈者……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三焦手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小腸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抵鼻,至目內眥……”。上述經脈循行于頭面部,維系面部氣血運行、濡養筋肉,從而使面部表情自然,動作協調。發病后,艾灸相應經脈的腧穴,能夠調和氣血,祛邪通絡,恢復面肌功能。陽明經脈多氣多血,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陽化氣,陰成形,能更好地改善頑固性面癱患者的氣血,調和經脈。同時督脈之百會,升舉陽氣,總督氣血;任脈之中脘為腑會、胃的募穴,具有健脾和胃、充養氣血的作用;神闕、氣海、關元具有培補真元、補氣養血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所選經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任脈3條經穴為多,17穴,占比54.84%,65頻次,占比52%。正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腧穴選用規律,即全身經脈在體表循行遵循一定的路線,艾灸經脈循行部位上的腧穴可以治療相關臟腑及頭面五官的疾患;又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現了針灸治病求本的原則。③特殊取穴。“牽正穴”為治療面肌癱瘓的經驗要穴,正如其名可牽去外邪,拉正經脈。其下方布有面神經分支,對面神經的恢復起到決定性作用。④艾灸規律。艾灸方法多樣,一般以皮膚耐受、溫熱不燙為度。因本病發病存在久病虛損,氣血不足,氣滯血瘀,或外邪留阻面部筋脈的病機,故部分醫家在艾灸治療時對灸量要求偏大。
綜上所述,艾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選穴規律有著以近部取穴、循經取穴為主,辨證選穴與特殊取穴相配合,對灸量要求偏大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