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王海艷 張秀娟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在采用腸內營養治療期間運用細節化護理方案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滁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兩組均進行腸內營養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細節化護理方案。比較兩組營養狀態指標、GCS評分、并發癥率、預后情況。結果:護理后兩組營養狀態指標(血清白蛋白、總蛋白、血紅蛋白) 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更為顯著(P < 0.05) ;觀察組治療14 d的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 ;觀察組預后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在腸內營養治療期間運用細節化護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意識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完全康復率。
關鍵詞:重癥顱腦損傷;細節化護理;腸內營養;營養狀態指標;GCS評分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機體狀況較為特殊,易引發臨床較難控制的并發癥,故在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積極開展護理干預,避免轉氨酶升高、腹瀉腹脹、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可縮短康復進程[1~2]。細節化護理為新型現代護理模式,主要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強化護理人員服務意識,主動對患者提供細致的服務,并重視感動服務、人性化服務,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本研究主要分析細節化護理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行腸內營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滁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0.72±10.81) 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0.69±10.78) 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 ,可對比。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許可。
納入標準:(1) 經影像學檢查確診顱腦損傷者,包括原發性腦干損傷、腦外傷,繼發性腦內血腫、硬膜外血腫等;(2)機體應激狀態改變者;(3) 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 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者;(2) 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3) 依從性差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即依據營養護理實施常規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細節化護理。(1) 心理護理:建立由親友、社會組成的支持網絡,評估患者心理狀況,緩解其對疾病的恐慌、悲觀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在展開治療過程中,需對患者表情變化進行密切關注,并對心理需求了解。患者自昏迷中清醒,需加強心理疏導、安慰和支持,可用專業知識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并列舉成功案例,使患者治療信心增強。(2) 評估營養狀況:運用“基礎代謝率×機體應激系數×患者體力活動系數”,預測患者能力需求,并合理搭配營養飲食。(3) 留置鼻胃管:精確評估禁忌證,經鼻孔置入夏爾凱鼻胃管,確認位置后妥善固定。(4) 輸注營養液:床頭抬高30°~45°,與一次性腸內營養輸注器保持有效連接,腸內營養混懸液用量為1.0 kcal/mL,初始低濃度劑量控制在25 mL/h以下,后期根據患者病情可調整濃度,漸增至50~100 mL/h,總劑量500~1000 mL/h,24 h勻速滴入。在對營養液進行輸注過程中,需對患者是否存在突然嗆咳、呼吸急促,以及咳出類似營養液的痰液等誤吸表現進行細致觀察,一旦有這種情況,輸注需立即停止,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對患者有無腹痛進行觀測,并對體溫變化,以及排便形態觀察,在展開腸內營養期間,還需對血糖加強監測,有效控制,以使液體保持平衡。另外,還需加強對尿氮平衡、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常規的監測工作。(5) 鼻飼管干預:定期更換體外導管,輸注營養液前,需檢查鼻胃管位置。可用溫開水沖洗鼻導管,檢查是否堵塞,在輸注過程中需定時檢查,密切監測患者機體糖代謝營養指標,并適時調整營養液成分,有效維持機體平衡。(6) 鼻腔、口腔護理:清除鼻腔分泌物,采用洗必泰漱口液棉球進行擦拭,保持口腔清潔衛生。(7) 并發癥護理: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惡心、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可適當調慢滴速,并及時告知醫生。對于進行腸內營養治療的患者而言,易有腹瀉等情況,護理人員需向家屬將腹瀉的原因以及護理方法進行提前說明,并盡量取抗痙攣藥物以及抗生素應用,以對腹瀉進行預防,還需對家屬就患者的病史進行咨詢,取適當的營養劑應用,以對無菌操作流程嚴格執行。若患者有便秘的情況需對腹部進行按摩,以對排便進行促進。患者意識恢復后,需引導其進行床上排便,若有疑慮,可強調定時排便價值,不可因羞怯而強行憋便,即使無便意也需嘗試。可用床簾以對隱私進行保護,使患者心理負擔最大程度減輕。另外需對腹部進行定時按摩,以對便秘進行預防。
1.3 觀察指標
(1)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營養狀態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總蛋白、血紅蛋白。
(2) 比較兩組治療1 d、7 d、14 d時的GCS評分,總分15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狀況越理想。
(3)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電解質紊亂、腹脹便秘、轉氨酶升高、感染等。
(4) 比較兩組預后恢復情況,包括完全康復、傷殘、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營養狀態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營養狀態指標(血清白蛋白、總蛋白、血紅蛋白) 比較無顯著差異(P > 0.05) ;護理后,兩組指標值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1。
2.2 兩組GC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1 d、7 d的GC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 ,兩組GCS評分均在治療14 d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電解質紊亂、腹脹便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 ;兩組轉氨酶升高、腹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 。見表3。
2.4 兩組預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完全康復率高于對照組,傷殘率低于對照組(P < 0.05) ;兩組死亡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 。見表4。
3 討論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在采用腸內營養治療期間運用細節化護理有利于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預后良好。細化護理干預措施,可充分掌握不同階段患者特征及需求,對明確情緒需求者,進行心理疏導 [3~4];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明確營養劑用量,有利于腸內營養治療;規范化的營養管留置護理操作,加強干預,保持鼻口腔的清潔衛生,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營養狀態指標(血清白蛋白、總蛋白、血紅蛋白) 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更為顯著(P < 0.05) ;觀察組治療14 d的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 ;觀察組預后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5) 。
綜上所述,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在腸內營養治療期間運用細節化護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意識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預后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董維苓.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干預對腦外傷昏迷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0,37(1):33-34.
[2]焦海利,徐萍.重癥顱腦損傷早期腸內營養應用的干預性護理方法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3):68-69.
[3]王靜,史秀鳳,孫秀娥,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護理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臨床研究,2020,33(7):1003-1005.
[4]龍勇.低溫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應激性潰瘍護理效果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20,42(3):318-3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