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紅梅
摘 要:如今的孩子,生活經驗豐富、奇思妙想主意多,面對個性迥異的孩子,是“圈地式”的約束?還是“漫山式”的放任?還是全方位的家園互動?為順應“互聯網+幼教”的發展趨勢,我園傳統德育教育以幼兒園班級微信群、QQ群等互聯網的“微聯系”實現家園間“微德育”互動,促進真誠溝通、觀點共融、多向互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幼兒;一日常規;傳統德育教育
一、緣起:“我就不要……”
熙熙,是我班里的一位男孩子,個子高高大大、虎頭虎腦,但他的日常行為卻“大跌眼鏡”。剛入園時很不適應,不停地在教室里來回奔跑,不參與小朋友的任何游戲,做操時對響亮的音樂特別恐懼,動畫片放映結束時容易發脾氣、哭鼻子……他的種種表現,使得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感到很好奇。
[家庭背景]熙熙的主要教養人是他年邁的奶奶,而且奶奶是個大嗓門,熙熙一任性就大聲呵斥、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令他對周圍人很排斥,在家只要熙熙安靜地看電視不打擾大人,他們就捧著玩手機。
[幼兒行為]某次家長開放日,小朋友們都在認真學本領,卻唯獨熙熙坐立不安、大聲喧嘩,還答非所問。任其奶奶坐在他旁邊不斷提醒他都無濟于事,其他家長投來了異樣的眼光,熙熙奶奶既生氣抱怨又無可奈何。曾經,執拗的熙熙午睡不愿意脫鞋子也不蓋被子;大家一起做游戲,他時常一個人獨處脫離群體,倒騰玩具;參與的區域活動經常與同伴鬧矛盾,常常引起“公憤”。
熙熙固執、任性、不合群,對班級常規工作的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在這之后,我用微信、QQ、電聯等方式聯系家長,得知熙熙小時候開口說話比較晚,到了三歲才開始會說話,期間他媽媽也透露出一個始終不愿意面對的事實:熙熙有輕微的自閉癥。
二、實施:滲透班級“微德育”
作為他的老師,只有坦然接納,另辟蹊徑,改變自己的育人方式。我通過班級環境的“微熏陶”、班級活動的“微上傳”等方式,試圖打開熙熙的一扇心窗,讓他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存在感,接納老師、同伴,找回丟失的自己。
(一)營造班級電教化,班級環境有廣度
1.班級“微區域”,直播育人
在班級區域環境創設中,通過“電化教育”將幼兒日常的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借助幻燈片、錄像視頻的方式在區域中“點播”,幫助幼兒客觀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區域環境中潛移默化地熏陶育人。如:在語言區中,通過開通“生活直播間”,播放幼兒活動視頻,引導幼兒了解什么時間段做什么,活動中要規范行為,遵守規則,主動與同伴交流,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日常行為,實現教育最優化。
2.班級“微故事”,分享講述
為規范幼兒在園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在班級中開設“親子信箱”專欄。家長將幼兒在家勤勞勞動、孝順長輩、禮儀待人等好習慣養成記錄成“微故事”,投入信箱。通過家長寫信——教師讀信——幼兒回信的方式,讓暖心的小故事傳遞給全班幼兒,得到鼓勵與肯定孩子充滿正能量,增強自身的行為習慣的鞏固。
3.班級“微檔案”,記錄成長
通過班級區域環境的打造,好習慣故事的分享交流,幼兒電子成長檔案可分為“稚語童言”、“精彩一瞬間”、“我的作品展示”、“美好的期許”等板塊,將德教育內化為有價值、有情懷的幼兒成長的經驗物證。
(二)開通班級微信群,家園溝通有深度
QQ群、博客是網上流行的交流方式,對于“80、90后”家長來說,“微信”使用率高、溝通更便捷,運用起來駕輕就熟。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成果,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開通“班級微信群”,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在園訊息,開辟家園溝通的快捷通道。
1.在線解答,雙向互動
開通班級微信群,通過與家長協商,設置多個內容板塊,如“家庭育兒小困惑”、“好習慣養成小妙招”、“教育智慧大分享”等欄目,針對孩子們近期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互相獻計獻策,做出合理科學的解答,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真正做到雙向互動,并最大程度地發揮家長的自主性,增強家園互動的有效性與針對性。
2.班級動態,影像速遞
通過微信平臺這一開放的形式將幼兒在園生活的精彩片段、幼兒活動進行“遠程直播”。如:鼓勵熙熙積極參與“班級好聲音”、“我是故事王”、“環保大咖秀”、“歡樂周末展”等活動,讓孩子在線下準備地如火如荼,在線上表現地自信滿滿。活動動態及時上傳微信群,家長可以隨時點播,實現即時、真實的傳遞信息。
3.追隨興趣,生成活動
通過日常活動的觀察了解,發現熙熙對各種各樣的車和警示標志牌很感興趣,簡直就是“小車迷”。我借助班級微信群力量,向家長發起“歡樂星期五·齊聚車展會”活動。活動前夕,孩子們紛紛在為活動細節做策劃,當遇到“車輛擁堵,該怎么維持秩序?”這一問題時,小伙伴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后一致推選熙熙作為車展會的“總指揮”,維持現場秩序。熙熙有了任務在身,干起事來勁頭十足,將相同類別歸為同一區域,整個車展會秩序井然,他也工作得信心滿滿!
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關注熙熙的興趣點,及時給予機會,通過組織開展“車展會”,幫助孩子逐漸走出封閉,建立融洽的伙伴關系,嘗試交往直面交流,學會融入集體。
三、我的教育感悟
曾經,我對“問題兒童”的教育深感棘手,甚至處于“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的尷尬境地。現今,我感受到:教師是從事著“喚醒每一個與眾不同的靈魂”的職業。在這個德性內生的過程中,看到了家長育兒觀念的轉變,從原本的撒手不管到如今的主動溝通孩子成長的點滴變化,通過家園雙互動,以真心傾聽孩子內心、真情點亮學習品質、真實收獲成長足跡,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以情感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熙熙,照亮他自閉的心靈。愿熙熙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如燦爛的向日葵一般,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向陽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