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霞
[摘 要]地方特色精神文化中蘊含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適時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引導學生對地方、對家鄉的深入了解,增強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白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府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入挖掘白云區域文化中蘊含的文化育人價值,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符合當前思政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和方向。
[關鍵詞] 地方文化;人文精神;育人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在地方特色精神文化中蘊含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適時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引導學生對地方、對家鄉的深入了解,增強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開放務實、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兼收并蓄”是白云區域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同時也蘊含著豐富和廣博的育人元素。深入挖掘白云區域文化中蘊含的文化育人價值,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符合當前思政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和方向。
一、挖掘白云地方特色、歷史和人文元素,豐富課程資源
育人離不開文化和精神,離不開價值引領。白云區域特色精神文化中包涵有諸如樸實的民風民俗、獨特的地方發展理念、地方名人盛景的激勵等,這些都是開展白云區域特色精神文化融入課堂育人的豐富資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它們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是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活教材、活課堂。
白云區獨特的地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長期浸潤和滋養著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人文風貌。白云區獨特的民風民俗承載著久長而又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延續著中華子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精神,起到了與人民大眾憂喜相關的不可替代的生活、精神和文化認知作用。
例在《奇妙的節日風俗》教學中,教師關注文化與兒童生活的緊密聯系,引領學生觀摩元宵舞醒獅舞火龍、端午賽龍舟等身邊的民風民俗,去發現民風民俗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去發掘家鄉文化中的道德價值。教師通過充實大量貼近生活的素材,拉近了兒童與風俗的距離,讓學生感受風俗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二、開放性的教學活動,增強文化實踐體驗,傳承白云人文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充分挖掘和傳承本土文化,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了解自己所處環境的特色與淵源,設計以鄉土文化為主體的系列主題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孩子認識生命的孕育和發展的同時,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培養人文精神,在弘揚白云文化中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的高尚情操,從而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教師在教學《家鄉的故事》時,開展與家鄉名景、名人、名事相關的系列主題實踐活動,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去探索和發現白云古跡遺址、名勝雅韻。讓學生感知當地厚重的人文歷史。在實踐探查三元里抗英故事、竹料烈士陵園英雄的感人事跡,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起一座白云人民保家衛國、反抗侵略的精神豐碑,感受到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激發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建設祖國,服務白云的理想。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求每個學生都在家長的幫助下錄制孩子親口講述的家鄉歷史感人小故事,開故事交流會,孩子們記住了在白云這塊熱土涌現出的許許多多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所傳承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引導孩子勵志成才、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在不斷實踐與探索中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三、強化學生情感認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喚醒文化自覺
心理學認為:認知是情感的源泉,以情感為導向;情感是行為活動的源泉,以行為活動為導向。兒童生活文化習得及道德生活的建構,是兒童不斷獲得豐富文化汲取、積累道德生活經驗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通過挖掘教材深度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引導兒童發展其道德自主建構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兒童生活中的知、情、行等方面的經驗結合起來,促成兒童文化感知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如教師在教學《家鄉的故事》時,通過學生實地調查,親身感受家鄉發展變化,激發學習熱情,增進對家鄉的熱愛。課堂上,有孩子展示流溪河兩岸旖旎風光的畫作,敘述與父母家人漫步綠道、賞美景品美食的歡樂;有孩子提供網上查找和實地考察“石井河”變化對比的圖片:由污水橫流、黑臭難聞到通過整治后的“兩岸楊柳垂,魚兒游淺底”,成了市民休閑好去處;有孩子曬出了游覽獨具嶺南特色的廣州"西湖"風景區——白云湖的照片,大聲解說,眉飛色舞,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教師推出的“白云新機場建設成果”圖片,“白云啟航,世界通達”“活力空港 ?魅力白云”“笑迎八方,喜納四海”——白云人的“開放包容、兼收并蓄 ”深深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
教師要積極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文化陶冶、實踐探究等教育途徑,以情感為導向,讓孩子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的過程中,逐步對人生、社會、自然形成符合實際的認識,形成科學的價值取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識與人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
[2]教育部基礎教研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鐘啟泉主編,王斌華著.校本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4]朱開群.基于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7(5)